孙承宗道:“有。”
成基命一听,希望又起,他立刻问道:“稚绳,什么办法?”
孙承宗道:“这个办法就是元素和鞑子拼死一战。”
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成基命问道:“那结果会怎样?”
孙承宗道:“结果是关宁铁骑全军覆没,而鞑子就极有可能退兵。”
成基命问道:“就这样,鞑子退不退兵还不一定?”
孙承宗道:“是的,这既要看鞑子受创的程度,更要看鞑子此次叩关到底有多少人。如果此战之后,鞑子只要还有三万可战之兵,我估计他们就不会轻易退兵。”
默然半晌,成基命问道:“稚绳,你看袁大人会拼死一战吗?”
轻轻摇了摇头,孙承宗道:“我了解元素,他决不会死战的,他一定会大赌一场,好把这些入关的鞑子都留在关内。”
成基命对军事是外行,他不是很明白孙承宗的意思,于是接着道:“稚绳,来,你详细说说。”
孙承宗道:“我估计元素的战略就是一个拖字,把鞑子拖在京城附近的时间越长越好。时间拖的越长,四方来勤王的兵马聚的就越多,到时候,鞑子兵一定得跑,而这个时候,元素就可以率精骑尾随其后,而大队步营又紧跟精骑之后。只要前方战事一起,大队部营很快就可以投入战斗,而一旦这样的战斗打响,四方勤王的兵马也会跟着投入战斗。”
有些意思孙承宗没有挑明,但成基命也明白,这些来勤王的兵马在袁崇焕发起大战之前,一定会想方设法避着鞑子兵走,但要是鞑子兵受到重创,那他们又一定会争先恐后地涌过来。
这些孙承宗虽然没挑明,但成基命明白,不过,有些他还是不明白,于是又问道:“稚绳,我听说鞑子兵不是来去如风吗?关宁铁骑跟得上不奇怪,但那些步营怎么能跟得上?”
孙承宗解释道:“骑兵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战马的体力,而鞑子现在不是在关外,是在我们的地盘上,到处都是我们的人,所以在后有追兵,又随时可能遇上我们其它的兵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绝对不敢纵马疾驰。”
“稚绳,这不是很好吗?”成基命不解,为什么孙承宗说起这个来的时候,神情如此凝重。
苦笑一下,孙承宗道:“成兄,你忘了这是哪儿。如果元素放任鞑子兵在京城周围祸害,那得会让多少人恨不得吃了元素?再说,皇帝未必能理解得了这个。”
成基命明白了,孙承宗说袁崇焕“大赌一场”是什么意思了。
两人相对无言,良久,孙承宗道:“成兄,你看皇帝召见我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说一下元素的战略?”
对崇祯的了解,成基命自然要比初来乍到的孙承宗深刻的多。叹了口气,成基命道:“没用的。”说到这儿,停了片刻,成基命又郑重地摇了摇头,然后压低声音,严肃地道:“稚绳,皇帝多变,如果袁大人万一不幸出事,那就全指望你了,所以在皇帝面前,和袁大人的粘连越少越好。”
愣了一下,孙承宗点了点头,道:“成兄,我明白。”
第一百七十一章 激战
二天,十五日,巳时,崇祯单独召见孙承宗和成基
孙承宗是有大智慧的人,又久经政治风浪,心里有了定见,应付崇祯自然轻松自如。
这个时候真敢给皇帝开药方的很少,所以崇祯是见着方子就抓药,不管灵不灵。抱着这个心思,崇祯自然对这个快七十的老头子没多大兴趣,但一番言谈下来,崇祯改变了看法。
孙承宗毕竟有着那么高的资历,崇祯原本打算让这位孙阁老去守通州,但现在变了,他让孙承宗全权总领京城的内外防务。
孙承宗是老黄牛似的人物,任劳任怨,但能为国效力而不计一切。获得任命之后,他立刻就开始忙碌起来,不分白天黑夜。
孙承宗干的正火朝天的时候,十七日,袁崇焕带着五千铁骑到了京城。于是乎,孙承宗刚刚热身就不得不离开了,崇祯令他重新去戍守通州。
袁崇焕是十七日后半夜的,因为京城戒严,天大亮了,皇宫里才知道信儿,然后紧接着,孙承宗就接到了即刻去戍守通州的圣旨。
这个时候,鞑大军连陷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的消息已至,京城之外已隐现敌踪,所以孙承宗必须立刻就走。
从皇宫出来,成基命送承宗出城。到了朝阳门,孙承宗下马,成基命落轿。
风中,好半晌,两位老人相对无言,他们都清楚祯皇帝为什么改变主意。让孙承宗走不是为了给袁崇焕腾位置,而恰恰是因为不信任袁崇焕。孙承宗曾对袁崇焕信任有加,大力提携,这就是孙承宗走的原因。
“袁大人吗?”默然良久。成基命问道。
通在京城地正东。袁崇焕驻军地广渠门是外城东门。孙承宗走地朝阳门是内城东门座城门相隔不远。
知道成基命什么意思。孙承宗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没有用地。”
现在虽然还不是决战地时候。但在京城脚下决战件要比在蓟州附近决战有利地多。成基命是这个意思。孙承宗也是这个意思们都看到了莫大地危险。但孙承宗太了解袁崇焕是什么人了。袁崇焕不会听他地。何况。这种事是无法明说地。即使见着了袁崇焕。最多也只能点点而已而这对袁崇焕自然更没什么用。
此外。还有一点果不考虑袁崇焕个人今后地命运。那这场豪赌赌不赌果真让孙承宗和成基命选。他们也是举棋不定地因为可能地结果太诱人了。
多说无益。两人地手握到了一处。成基命道:“稚绳。保重!”
午时,崇祯召见了袁崇焕,还是在平台,领袁崇焕入内的也依旧是大太监王承恩,但不同的是,一个是钱龙锡不见了,二个是一见袁崇焕,王承恩浑身往外那么冒冷气。
对这两点,袁崇焕都充分理解,钱龙锡自然不必说了,王承恩冒冷气多半是因为心疼京郊附近的田庄。
京里的贵人,尤其那些最贵最贵的一群贵人,几乎人人都在京郊置有豪华的田庄。
那是一份极大的产业,由于京城里地方狭小,施展不开,所以这些贵人们对于奢华的热情几乎大部分投入到了各家的田庄上了。
鞑子已经到了牧马场,那就是京郊了,有些贵人的田庄大多就在牧马场附近南海子。看这架势,现在已纪毫无问,他们在城外所有的财产必定是都完了。
那都是用银子堆起来的,搁谁不心疼?
殿内温暖如春,感觉不出冷热,但袁崇焕一进去,却立刻就感到浑身冷飕飕的。不算崇祯皇帝,两厢站立的那么多高官,向袁崇焕看去的目光没几个不冷的。
官员们的这个态度,原因和王承恩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也有不少在京郊有财产的,也有很多本就看袁崇焕不顺眼,巴不得袁崇焕出事的,但这都不是他们让袁崇焕浑身冒冷气的主要原因。
这一刻,让他们真情流露的主要原因是揣摩崇祯皇帝心思的结果,而那些对袁崇焕本来无可无不可的官员也是因为这个,才让自己的目光变冷的。
一句话,体察上意。
袁崇焕明白这个,所以他一进来,心就是一沉。
无论如何,让鞑子跃马京城脚下,袁崇焕都是有责任的,所以离着龙书案还有老远,袁崇焕就跪倒身躯,口称罪臣,行以五跪三叩的大礼。
“袁卿家,何罪之有?快快请起!”
袁崇焕万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起身,转过龙书案,走到了他的身前,要亲手把他搀扶起来。
袁崇焕如何敢让崇祯搀扶自己,他立刻惶恐地站了起来。
望着袁崇焕,见袁崇焕满面征尘,战衣也有些残破,崇祯又解下外衣,亲手给袁崇焕披上。
不要说袁崇焕,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温体仁和周延儒除外。
“谢陛下龙恩!”退后三步,袁崇焕再度屈膝跪倒,叩头谢恩。
“好了,袁卿家,起来吧,还有大事要议。”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