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129部分

第129部分(1 / 2)

>  大厅里聚集了有五六十人,清一色都是年轻人,看样子超过二十五岁的都少。虽然看到那么多女人夹杂其中有点不适应,但陈奇瑜还是感到极为新奇和激动,以往官场中的那种无处不在的暮气这里一丁点都看不到。

“这位是陈奇瑜陈大人,今后你们将会有很长时间在一起共事。陈大人很有本事,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从陈大人身上学到些东西。下面,大家欢迎陈大人讲话!”

陈海平说完,掌声随即就热烈地响了起来。

新鲜事新奇的感觉真是一个接着一个,陈奇瑜把心态调整好,向着众人抱拳拱手,道:“陈某初来乍到,一且都还生疏的很,今后希望大家多多帮忙,让我们一起努力,把领政大人交代下来的事都办的妥妥当当,不要让领政大人操心。”

下面又是掌声四起。

“好了,大家都忙”陈海平挥手,让众人散了,然后就告辞先走了。

从景福楼出来,陈海平望着银白的世界,心头很是激动。那一世,中国之所以能够重回世界之巅,伟人对农村的成功改造就是根基中的根基。现在,他也要循着伟人的足迹前进了。

只是,路还很漫长,完成土地分配和人员迁移才是走完第一步而已。相对于那一世,现在的他的条件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有利的方面是他所处的环境要比那一世好得多,而不利的方面是他的能力和伟人根本就没法比,而这方面的差距绝不是多了些见识就能弥补的。

他的路,今后依然漫长而艰辛。

第二百八十七章 房价

这件事儿,孔衍植最怕的就是徐从治明哲保身。不肯出头,让他自己在这儿猜谜。

如果要是那样,这事情可就真的严重了,现在好了,徐从治既然亲自来,那就至少说明这事儿该怎么办很明确。

心放下了,孔衍植浑身轻松,他和蔼地向媳妇问道:“岚萍,亲家公的心情好吗?”

从儿子的回答看,孔衍植就知道徐从治没有跟儿子说什么,所以他就去问媳妇。

知道公公想问什么,徐岚萍躬身道:“公公,家父的心情很好,这几天每天脸上都有笑容。”

徐从治每天脸上都有笑容?孔衍植吃惊地问道:“真的?”

没等媳妇回话,孔兴燮又躬身道:“父亲,是真的,岳丈大人的心情这几天似乎特别的好。”

微微楞了一下,孔衍植的心蓦地火热了起来。

黄昏时分,徐从治到了,孔衍植亲自接到了府门外,降阶相迎。

把徐从治接到内院。献茶落座之后,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孔衍植问道:“亲家,你能来真是太好了,我这些日子都愁死了!”

徐从治笑道:“圣公,你还是不了解领政大人,要是了解,你就知道那个辩经团根本不算个事儿,你想怎么接待都行。”

孔衍植苦笑,道:“亲家,我就是知道也不敢啊。”

也是,关心则乱,徐从治道:“圣公,我这次来也是为了接待他们。此外,圣公,有个好消息。”

孔衍植满心就想着这个呢,一听徐从治主动提起,立刻忐忑地问道:“亲家,什么好消息?”

徐从治笑道:“领政大人前几天给我来封信,意思是让你们几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子到京城去读书。”

孔衍植愕然。

不紧不慢喝了一口茶水,徐从治道:“领政大人的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三个孩子一边大,都是七岁。”

猛地咽了一口吐沫,孔衍植道:“是让孩子们和领政大人的孩子一起读书?”

徐从治道:“不仅是领政大人的孩子,还有其他大人的孩子。”

孔衍植搓着双手,脸兴奋的通红,一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徐从治笑道:“我说圣公。你可不要重男轻女啊。”

“哪能呢。”孔衍植嘴里说着,心里却在盘算着那个女孩最最漂亮,最是聪明伶俐。

当晚,孔衍植和徐从治一番痛饮,大醉。

-----

最近两个月,三爷陈海廷脸上的花儿就没败过,而且越开是越艳丽。

三爷脸上之所以花儿朵朵,那是因为京城的房价又再度暴涨。

本来,京城的房价始终都在涨,可最近这两个月,又足足涨了三成,而且还在继续看涨。

三成,那是多少钱啊!

内城的土地房屋全在三爷手里握着,外城的商铺宅院,也握了有将近三成之多。

外城的商铺宅院大部分都是从那些皇亲国戚手里没收来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三爷私自购买的,是他的私产。

实际上,三爷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就是忍不住。

这一轮房价暴涨,是因为有越来越多来的财主到京城来了。

这些财主大都是朝鲜人,他们是避难来的。

在华夏文化圈中。要说学习中华文明最像的,那就是朝鲜了,甚者都可以说,有很多东西,朝鲜要比正宗的还要正宗。

对于这个新建的中国,很多朝鲜人是瞧不上的,甚至是极为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亵渎他们心中最为敬仰的伟大文明。

很多人本来没打算到北京去,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是南京,但在登州登岸之后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

从汉阳附近出海,可以有三个落脚点:天津、登州和南京,但去天津和南京这两条路都太远,以他们的船只和逃难的状况,根本去不了,所以只能在登州登岸。

登州属山东,现在归中国管辖,所以很多人登岸后都战战兢兢的,但登岸之后,所有人都越来越吃惊。

一开始吃惊,是因为那些官员的态度。

那些官员的态度很明确,所有人来去自由,而且,只要是在中国管辖的境内,绝对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丝毫伤害。

一开始当然会有疑虑,但试过之后,发现还真是这样。而且,随后。他们又发现这里的百姓竟然是如此的安居乐业。

这里的富足不是没有亲自看过的朝鲜人所可以想象的,仅仅登州府,繁华程度就不比他们的王京汉阳差,所以很多来这儿的朝鲜人就留了下来。

到这儿的朝鲜人自然会聚堆儿,所以那些后来的朝鲜人很快就会安下心来,慢慢想他们到底该去哪儿?

当然,关于北京的事儿,在朝鲜人当中流传极广,把北京说成了人间天堂,简直就没有那么好的:北京的园林、北京的夜市、北京的御酒、北京的……

人嘴两张皮,全在怎么说。所以这么一来,要是不去看看,那今后真是睡不着觉。最后,即便是那些决定去南京的人,也都拐了个弯,先去北京见识见识。

于是,也就可想而知,到了北京之后,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改变了注意。

这些人着实不少,所以,京城的房价想不涨也难。于是,自然而然的,北京城的气象就更红火了。

对这些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有能力在京城生活的朝鲜人,陈海平下令全部给予户籍,而且不仅不歧视,甚至还予以了一定的有待。

八月十三日,最大的一股朝鲜人到了,仁祖李倧带着他的妃嫔、儿女、宗亲,以及一些亲信大臣和他们的家属到了北京。

-----

仁祖李倧是kao发动政变,推翻叔叔光海君李琿上台的。

实际上,光海君李琿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内政上,光海君颁布了大同法。免除了无地农民纳粮的旧法,规定今后只有地主纳粮;外交上,光海君实行的策略是要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间左右逢源,尽量两边都不得罪。

不论内政,还是在外交方面,光海君的做法无疑都是极为明智的,但是,这在政治上却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侵犯地主利益的危害已然极大,在大明朝廷和女真人之间首鼠两端,光海君则彻底把自己给葬送了。

朝鲜王室和大儒受到大明儒家忠君的思想影响极深,他们对万历皇帝抗击倭寇的义举感念至深,光海君对大明朝廷阳奉阴违极大地激怒了他们。

因而,仁祖李倧才能发动政变,推翻光海君。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