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怎么啦?”
“你眼睛里有东西。”卢子英说。
“哦?”恽先生湖北口音与卢子英川音应对着,抑扬顿挫,分外有趣,“哪样东西?”
“我二哥眼睛里也有东西。”
“哦?”恽先生高声了些。
“我二哥和你眼睛里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东西。”
“哦!”恽先生抬起头来,望着卢子英身后的卢魁先的眼睛。二人隔着卢子英的脑袋,默默对视,良久,忽然相对一笑,又将目光投向卢子英。二人同时看清了对方眼睛中的神情,是对这位小弟弟眼光能识人的赞叹。
“你这兄弟,若是拿枪杆子击碎魔窟,定是一把好手!”恽先生一叹。
“我这兄弟,若是把这魔窟建设成花园一样,才是一把好手!”卢魁先一叹。
“我二哥和你眼睛里的东西都是摆在明处的东西,一点儿也不打埋伏!”卢子英顾自说着自己的观感,“三年来,除了我二哥的眼睛外,我头一回看到这样一双眼睛。”
“那你也该叫我一声哥!”
“代英哥!”
1921年,卢魁先专程由泸县下重庆,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七创始人之一者陈愚生推荐,特聘恽代英出任川南师范学堂教务主任,到校当晚,卢魁先作为道尹公署教育科长主持欢迎会并讲话。卢魁先为川南师范先后聘请到校任校长、教员的还有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王德熙等人,史家称:“‘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新局面由此开创。”
次日清晨,卢魁先与恽代英同行,巡视校园。听得教室中传出老师领读声:“校园里的桃花开了……”二人同时惬意地一抽鼻子,嗅到校园里处处花香。二人站下,同时察觉到什么。
恽代英:“不对啊!”
卢魁先:“该是校园里的菊花开了。”
二人一笑,走向“川南师范附属幼稚班”教室。
卢魁先说:“代英,我觉得我们教授儿童,课本知识不应与实际事物相违背。不应照本宣科。”
恽代英爽快地答道:“同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正是旧式教育的最应革除的!”
卢魁先点点头,说:“同意。我们可以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本身有明了的观察,对于事物所含意义有明了的认识与思想。我们不宜仅使儿童认识书本,而不让其观察事物!”
恽代英赞同地说:“也就是说,亦不宜仅由教师始终讲授,而不让儿童自由思想也。”
二人站下,相互默默点头,同时感觉到对方眼睛里有一种东西,与自己相同,与众不同。
卢魁先长吸一口菊香,说:“同意。比如这堂课,既然校园里的菊花开了,我们何不顺应时宜,改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抬起头,望着校园外青山,正有大片金菊开放。
恽代英随之望去,脱口而出:“更该讲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卢魁先听出恽代英语气中的孤愤与果决。二人并肩在校园漫步,并未站下,甚至没有抬头对望一眼,但显然都对对方有了新的了解。共事头一天,二人在通向“川南师范附属幼稚班”教室的小路上,同时见出,对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与自己大同之中,存在着微殊。
卢魁先打破沉默,说:“我觉得教学上,可用暗示、联想之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地认识这个世界。”
恽代英点头道:“这才叫——启迪民智。”
二人来到教室外,隔窗观望。
该班老师梁师贤还在执著地领读:“美丽的春天来了……”
卢魁先与恽代英同时发现一个剃了光头、只在脑顶门蓄了一小撮毛发的孩子,嘴里念着“美丽的春天来了……”,同时却在课桌下擦着火柴,点着一张废纸,在玩火。
下课钟声响起。孩子一分心,火苗突然跃起,烧痛了孩子的手。他吓得一扔,教室内顿时火光一片。坐在他左右的两个顽童趁火打闹,把刚要落地的火纸掀向半空,顿时教室中学童们惊叫一片。火焰灼焦了那孩子头顶上的那一撮顶毛。
梁师贤冲过去,迅速抓过废纸,扔向门外空地,怒斥道:“你这一撮顶毛——想惹火烧头烧光了它!”
卢魁先却平和地走过去,握住“一撮顶毛”被火灼痛的手,带他走向废纸跟前,说:“拾起来。”
孩子捂着灼伤的手,根本不敢伸出。
卢魁先问:“刚才你点火玩火,现在为啥不敢近火?”
孩子哭着,挣开,生怕近火,叫道:“痛!”
卢魁先又问:“下一回,你还敢玩火么?”
孩子摇头喊:“痛!痛!”
卢魁先对梁师贤道:“梁先生,我们要教稚儿知识,比如,不可玩火。稚儿玩火,手为火灼,后此再玩,必知恐惧,且一生不忘。不知梁先生从这件事上,看到什么可用于教育的启发没有?换言之,我们当教师的,应以何种方法,使稚童对某一知识有甚深印象,终生不忘呢?其中之一,就是使稚童感甚深之痛苦。”
恽代英默默旁观,点头,显然,他更感兴趣的是卢魁先其人。
当晚,恽代英在灯下给友人的信中谈到川南师范学堂给他的印象:“校内气象颇好……同事更多可称述,比我在宣城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时的同事中一部分狂士名士,公然认做教员是为自己的,确有希望点。”
听得寂静的校园中传来一个人的脚步声,恽代英推开窗前那盏灯,望去,见那条清晨漫步过的小道上,仍在巡视教室的卢魁先的背影,他一笑,在信上写下:“此地教育科长卢思,人更可注意,真可谓济济多贤。”
入秋,川南师范院墙外青山,漫山野菊,竟比校园里的更香。恽代英真的约卢魁先上了山。二人一路谈着,卢魁先说:“国中万事,希望若绝。寻求希望,必于教育事业。”
“卢思兄往自己肩上放的担子可不轻!这哪像一个教育科长说的话?”
“你说到底是人在挑这副担子,还是担子在挑这个人呢?”
“卢思兄,前几年,我的路,走得跟你完全一样。”
“这几年呢?”
“我读了些书。”恽代英将一本英文版的书放在卢魁先手头。
卢魁先看着封面,他英文不够用,辨认着:“家庭、私有……”
恽代英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翻开书页,是作者照片。
卢魁先问:“恩格斯?”
恽代英凑上前道:“这一位,没像你我一样,剪短发,留小平头?他这颗头脑里所思所想的,跟你我也有些不相同。”
卢魁先憨憨地摸自己的头脑,说:“有哪些不一样?”
恽代英答:“读后,我这头脑里的想法也与你不一样了。”
卢魁先诧异地问:“哦?”
恽代英说:“不良的教育、不良的道德,全是不良的经济制度所构成,全是因经济压迫所致。”
卢魁先点头:“同意。”
恽代英说:“世界的全部的改造,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
卢魁先点头:“同意。我正是想从国民素质开始改造,这才投向教育。”
恽代英摇头:“不!只有彻底改造经济制度,才能改造罪恶的旧社会。”
上山路上,卢魁先的四弟卢子英与儿子卢明贤远远地看着他们的背影。
卢魁先微微摇头:“你是说,教育救国走不通?”
恽代英望山下——苍茫雾色中的城市与村落,说:“在这不合理的环境中,想在某一局部凭靠某一个人的势力范围去成就我们个人的什么理想事业,绝对不可能。”
“那该靠什么?”
“革命!”
“辛亥年,你我不是同时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