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此中高手却能够在方寸之间腾挪回旋,别具一种含而不露的文字之美,恰如那戴着镣铐跳舞。
不得不承认这人已经把握住了时文的精髓,虽然未必在文章的大义和气韵上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但这种文字上的美却非常要命。
这卷子肯定是苏木之作!
一个声音在杨廷和心中不可遏制地冒出来。
既使心中爱极了这篇文章,也决定不顾一切地将其刷下去。可在动手之前,杨廷和还是舍不得就这么结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目光落到了第二题上面,依旧婉约动人。
这下,他读得很慢,良久才读完。
然后第三题,第四题……直到读完。
“这人的文笔真是……”杨廷和如果是个现代人,肯定会用“逆天”二字来形容。
他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士林中风标式的人物。识人千百,往来的都是一时俊彦。抛开学养深度和才华不说,单就在文字上的功夫而言,在年轻一代中,大约也只自己儿子杨慎能够与之相比。
不过,儿子的文字厚重大气,此人却婉约绮丽,各有不同的特色。
“苏木小人,终于将你找到了。”
内心中已经认定这就是苏木的卷子,杨廷和倒对此人多了一份畏惧:能够将自己文章中的一个特点发挥到极至,但就心志而言也是非常可怕的,文如其人啊!
天已经昏暗下去,杨廷和长出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却看到另个副主考都站在自己身边,用热切的目光看过来,同时问:“如何。”
这转桌竟然用了一日一夜的工夫,但三人都还不觉得累。
看这两个副主考的意思,是有意选这份卷子做草元了。
杨廷和这才惊醒过来,看了看手中的卷子,突然有些犹豫了:“实在是作得太好,淘汰了也怪可惜的。”
但是,当他想起苏木和太子在一起的情形,心中却是一抽。此人工于心计,区区一个小秀才就知道使出手段接近储君,定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若是中了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将来太子继位之后,定然是要入朝为官的。以他的手段和心性,能不弄出乱子吗?
不过,就这么将他淘汰,也不是君子所为。
但是,科举本是为国举贤,此人不良,即便文章再好,也用不得。
一念至此,杨廷和就坚定起来,拿起那份卷子,轻轻地扔在一边:“备选。”
“什么?”
“怎么可能?”
两人同时叫起来:“杨主考,三思啊!”
三思,别说三思,就算是百思千思,杨廷和也左右斟酌过几天了,此刻的他意志已然后坚定。
只冷冷地说了一句:“备选,这就是本官的意见。”
这个时候,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官顿时就火了,亢声问:“下官且问杨大人,这卷可有什么地方有不妥的地方?”
这话已经说得非常不客气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 杨廷和的坚持
整整一天的时间,苏木才写好了一篇文章,第二题虽然打完草稿,却感觉异常的纠结,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他突然有些颓丧起来:我前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书先生,芸芸众生,普通人一个。到了古代,没有金手指,也是一个常人,又拿什么跟这个时代的精英比?
可是,这考试还是要继续下去啊!
又看了半天稿子,想修改,偏偏又无从下笔。
苏木心中恼了,粗鲁地骂了一声:算球,管他娘的,失败就失败吧!
然后撒气式地啃了一块饼子,躺到床上。
累了一天,立即就睡了过去。
****************************************************
这个时候,至公堂中,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满眼喷火地看着杨廷和,看他的架势,如果杨大人不给个满意的答复,他就不回罢休。
另外一个副主考胆子小,悄悄扯了一下他的袖子。
叫道华的那个考官一挥袖子:“你扯我做什么,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杨大人,我希望你也是如此。”
杨廷和没想到此人如此强项,他乃是翰林侍讲学士,未来的帝师。
将来未必没有入阁的可能,就算是称一声储相也不为过。
虽然他现在的品级不高,可封疆大吏看到他,依旧是客客气气的。
他对这个考官的气节倒有些佩服,知道此人是个君子。
不过,这事涉及到太子,甚至还有可能牵扯上皇帝,自然不好对人明言。
就回答道:“这份卷子的七篇文章,本官已经仔细读过了,格式都对,大义也说得分明。”
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又问:“可是词句上略显粗糙,甚至词不达意?”
杨廷和摸着胡须,淡淡道:“语句优美隽永,很是精妙。”
他虽然面无表情,但回答得却非常坦然。
“好,好,好!”那个叫道华的考官被杨廷和的话气得笑起来,一连说了三声好:“既然大义和格式上没问题,字句也好得极处。这样的卷子即便不能北定为头名,一个举人功名总归是能到手的。怎么杨大人反要将其刷下去,下官心中不明,还请大人解惑。”
“不用了吧。”杨廷和神情更是恬淡,甚至带着不屑的表情。
那个叫道华的声音大起来:“杨大人,同问本期北直隶的主考,下官可有权力过问此事?”
“你没权力。”杨廷和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翰林院学士,可成日在天子身边参赞政务,手握机要,已经初具后来身为内阁首辅天下一人的气势,这一句话回答得充满了威严。
说完,就闭上嘴,将身体靠在椅悲上。
抿起嘴角,一张国字脸在灯光摇曳中显得棱角分明,又刚毅坚定。
“你!”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被杨廷和刺激得满面通红,就要发作。
另外一个副主考见势不妙,忙一把拉住他:“道华,道华,杨主考既然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
说完,就低声下气地问杨廷和:“杨主考,是不是有什么理由?”
“没有任何理由,只是不喜欢这份卷子罢了。”杨廷和一挥手,“此卷一味在玩弄辞藻文笔,乱花迷眼,不是正道。君子当讷言谨行,文章当以气为先,字句达意即可,此人却有卖弄嫌疑。”
说着话,他就将眼睛眯了起来。
“牵强,牵强!”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冷笑:“照杨大人这么说,文字好反倒是错了?”
杨廷和依旧闭着眼睛:“抡才大典,首重要在德。若是单就文字好坏来取士,当初李白早就应该身居宰相之位了。唐宋时的科举,以诗取士,可文字好的,未必就有治国之才。所以,我大明这才以圣人之言朱子批注八股文章为准,取的就是考生对圣人大义的掌握程度。否则,依你说来,文笔好就应该中,这科举也不用举行了。只需每年办几场诗会,诗写得好就有官做。“
他说得不缓不急,口气中竟带着一丝教训的味道。
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终于爆发出来:“杨廷和,我也不知道你怎么就看不上这份卷子。如此才华横溢的卷子,就因为你莫须有的理由名落孙山,以至使其十年寒窗毁于一旦,荒谬,荒谬。我定会上奏朝廷,弹劾于你!”
杨廷和慢慢睁开眼睛:“可以,这也是你的职责所在,但这份卷子却不能取,就这样吧!”
“你……”那个叫道华的副主考“你”了半天,一拂袖:“我去写折子,当将今日情形据实上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