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民国狂人 > 第266部分

第266部分(2 / 2)

原来此时淮南农村秋种的概念非常淡薄,主要耕作规律是一年一熟制。冬季绝大多数是冬晒或冬沤,只有少数稻田种值绿肥及大麦、蚕豆,油菜等兼用绿肥,旱年则收,涝年则沤,以此蓄水防旱,冬养夏用。保收的两熟田很少。

由于品种陈旧,水肥不足,防虫无药,栽培技术低下,一季二、三百斤,两季五、六百斤,常年粮食亩产四、五百斤。

旱地基本无灌溉条件,冬闲或秋闲的农田多,丘陵、平原只有一年两熟,冬种麦、菜及豆类,产量不稳;夏种杂粮、小籽棉、油料,耕作粗放,常遇水旱灾害,产量低而不稳。主要种植方式是夏粮(油菜)——单季稻两熟制,常年亩产600斤左右。冬闲——旱粮(山芋、玉米、芝麻)一熟制。夏粮(小麦)——黄豆、山芋、花生二熟制。夏粮——玉米、黄豆,常年亩产300多斤。

还有军政府强力推广红薯和土豆,这两样的产量相比其它粮食作物真是高得惊人,这才能勉强供应安徽越来越庞大的粮食需求。可是还有很多拥有田地的农民自行其事,专种水稻等高价值粮食作物,根本就不听军政府的指挥统一安排协调。

为了摸清楚淮南农村的现实情况,王进不顾身边护卫和淮南军政府一干人等的强烈反对,执意化装到附近的田间地头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其实经过流民聚集区刺杀事件之后,淮南军政府加强了对本地民众和流民们的掌控和管理,将之前工作中的疏漏填补完整。所谓的加强控制和管理,就是对淮南广大的乡村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实行一种变相的村镇保甲制。

每一个村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保甲单位,每一个乡镇作为一个大型的保甲单位,如此层层反推上去,最终达到军政府对村镇的完全掌握和管理。

这样的政策其实在如今的乱世当中本来很难推广,瞧瞧外省那些军阀们干出的好事,无节制的胡乱抓壮丁充实军队实力,搞得民怨沸腾流民遍野,单单这些就能够让所有的民众对于户籍保甲制度有一份天然的抵抗。可是此次刺杀事件却给了军政府最好的出手时机和借口,谁要是敢阳奉阴违或者不配合的话,就等着享受刺客同伙嫌疑人的高级待遇吧!

村镇原居民们都是十户人家一联保,而流民聚集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仅要有十位相熟的乡亲互相联保,而且还要将自家的所有资料全部填清楚,随机抽调同一村落的乡亲们互相验证。凡是有任何模糊或者说不清楚的流民家庭,都会被军政府单独搬迁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居住生活,享受军政府严格监视的特殊‘招待’。

可以说,现在是安徽军政府对淮南地区掌控最为严密的时候,王进在淮南地界的安全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他的身份太过敏感和重要,军政府上下神经绷得紧紧的生怕他出什么差错,他们的反应有些过头了,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的紧张。

蹲在田间村头,几天的时间过去了,被开始灼热的春末阳光晒黑了少许的王进将田地里的这些情况都了解的比较清楚,对村民们的困难和落后的田间管理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和了解。

淮南的老百姓还是有田地的,很多人都将近有一亩的土地,地主所占的土地一般要占村庄土地的10…20%左右。之所以村民们这么贫困,一方面是之前清政府层层的盘剥和动乱,将整个农村经济搞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不能不说是生产结构以及设施不完善导致生产力低下,整体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相比起后世完善的农田水利网络,王进心道看来安徽的农村还是需要进行一场农田水利,还有耕作制度上的彻底改造啊!

不是他矫情,穿越前他没怎么干过农活,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收割打谷的那几天,他跟着舅舅一家忙得团团乱转,叫苦不迭可也只有区区几天时间而已。至于水稻插苗的时候,那完全就是一种玩闹的心态,对于精细而微的田间管理真心不怎么了解。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走路吗?

老家山上的田地给他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一条条细细的犹如蜘蛛网一般四通八达的水渠网络。说老实话,老家那里的地势比较高,水资源比起处于平原地带,又傍着一条淮水的淮南根本没法比较。可就算如此,如果不遇上特别干旱的年份,老家那里的田地从来都没见过出什么状况。

再看看临近淮水的淮南农村,拥有这么便利的地理优势,竟然还会分出水田和旱田,可见在水利沟渠上的建设是多么的一塌糊涂。再加上一些粗糙的田间管理手段,不是王进吹牛只要农民兄弟们能够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去操作,每年的粮食产量起码要多上三分之一……

第六十四章 集思广益谋发展

由于有王进这位安徽最大BOSS亲自坐镇,再加上有刺杀事件的阴影存在,民众们心存顾忌一时不敢再闹事。可是等到刺杀事件的风波过去之后,在利益的驱使下本身经济就困难的本地乡农,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与流民们之间剧烈的矛盾冲突。

说起淮水淮南段河滩边缘的那块菜地,那是流民们无奈之下开垦出来的,在这块地儿种粮根本就不现实。可是流民们又没有自家旱涝保收的田地,淮南的田庄虽然有不少但也不能将流民们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流民们也只能开动脑筋自力更生了。

滩涂田地虽然肥沃到让人眼红,可架不住每年都会遭受那么一两次洪水浸泡,谁也受不起这样的折腾不是?流民们刚来时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结果却在当年的雨季来临时吃了个大亏。还好那时候军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流民们吃饱肚子还是没啥问题的。

流民中的有识之士,对于他们的未来忧心忡忡,军政府不可能总有这么大手笔,流民们也不可能全部依靠做工来过活,他们必须得有一块自留地在饥荒的时候救命。

于是,他们把目光再次聚焦曾让他们损失惨重的河边滩涂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地,尤其还是被生活几乎逼上了绝路的流民们。军政府的救济虽然可以保证他们不被饿死,但是每一顿都被饿得两眼发花可不是什么好享受。

此时安徽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商业流通越发繁荣热闹的同时,对于各种生活物资需求量也在供求关系的促使下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安徽境内各种工厂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头,百姓们赚钱的门道多了不少,手头都有了一些闲钱。

还有就是外省有钱人们的大量涌入,使得安徽市面上对于各种生活物资的要求越来越丰富。就好象王进在合肥郊外十号田庄说的那样,随着安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稍微有所提升,对于蔬蛋肉禽等等食物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想要出产大量的肉蛋禽,对于目前的流民们来说不太现实,所以他们只能把希望放到大量出产蔬菜上面。

于是,在流民中素有声望人士的组织下,流民们花了大力气将早已经荒芜的淮河边缘滩涂地全部整理成一块块工整的菜地,然后种上各种速生蔬菜和野菜。结果证明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流民聚集区出产的蔬菜逐渐成为了淮南地区各大城镇的首选,卖得那叫一个火暴,每一季蔬菜成熟之时都能给流民们带来一大笔收入。

这也就是流民们和本地乡农们的主要矛盾点,流民聚集区出产的蔬菜可是抢占了许多乡农们的市场份额,更别说还有那诱人心动的大笔收入……

如今王进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改善百姓们困难无比的生存状态。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他看来首先得从改善粮食收入上着手。想要让老百姓增加粮食收入,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缓解本地人和流民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现在就必须行动起来。

于是,刚刚从田间地头抽身出来的王进,又开始投入到新一轮繁忙的工作当中。为此,他特意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扩大会议,参与会议的除了军政府的同志们之外,还邀请了来自淮南各乡村的代表,商谈有关农田改造、水利兴修等重要政策……

代表们对于这个提议都非常的感兴趣,同时都对王进大为感激,如今像他这样肯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可不多见。与会成员大多非常积极的献计献策,纷纷提出自家的意见,将商讨会议的场面搞得气愤热烈热闹非凡。

有几个村的代表提出的意见非常有实际意义。来自山岗村的一位代表说:“我们那里是岗地,下雨遍地流,没雨水成油,作物只好以旱粮为主,所以我非常赞成修水库,修了水库我们那里低的地方就可以种一点稻子,高的地方还是可以种棉花或玉米,不过地太贫了,缺少肥料,要不还可以种一季麦子或油菜。”

而另一位代表则说到:“我们那到是不缺水,圩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子,这些年河道沟渠没有人组织清理,每到下雨,不说我们圩区了,就是比我们稍高一点的地方都会被水淹,因此我们非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