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明]狭路相逢 > [明]狭路相逢第41部分

[明]狭路相逢第41部分(2 / 2)

若是不用大凶之极的崇祯二字,而选用其他年号,那说不定冥冥之中,大明的国运将会被改变。

由此朱由检提出了咸元二字。

许是真的印证了这个年号,它代表着在风雨缥缈中破而后立的希望,大明在咸元元年就迎来了一大波的困境。几个藩王捐献的土地上刚刚有了那些土豆试种成功,但是产量还有待提高的消息后,没有太平几个月,*隐去之后,天灾急至。六月开始江南的天气就古怪了起来,还爆出了老鼠暴。动的消息,没有等着这样的八卦消息传播开来,七月十九那天狂风忽作,地面震动,东海的海水突然暴躁起来,掀起了滔天巨浪,然后就猛地涌向了江南沿岸地区。

“师傅。”吴无玥在一个营地前找到了吴有性,他们已经有几年没有见了。虽然吴无玥称呼其为师傅,但他教授的也只是医术的部分。而吴有性出现在这里一点也不让吴无玥意外,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吴有性作为一个研究传染病学的大夫必然会深入疫区。

“无玥,你把我们需要的药材给送来了吧。”吴有性微微抬了抬头确认来人是吴无玥之后,根本没有别后多年的兴奋与激动,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面前的病患上面,这个医馆也是官府指定的救治点之一,但是因为海啸的关系,杭州的药材许多也都进水泡汤了。京城那里为了救灾,派人特地从邻省调集了一批药材,吴无玥也随队押送药材,救灾如救火,药材就是灭火的水,他不敢掉以轻心。

“这批已经都送到了杭州,我还要往东走,萧山那里的灾情更重,还要把药材送到最后一站。”吴无玥帮着吴有性包扎起病患的伤口,一边问着眼下的情况,“这次的海啸是几百年难遇的大灾,没有想到会被我们赶上了,钱塘江那里的是不是决堤了?”

“那是肯定的。”吴有性皱着眉头,他在为一个病人骨折的大腿做木板固定处理,一面说起了这几天的灾情,“我也听到官府说要兴修水利,不过三月说的事情,等到九月能办成就不错了,那些水坝的墙估计连一半都没有补好,这次七月里面遭了大灾,就把那一半也给冲毁了。不过,这不是我们大夫要想的。反而是外头那些尸体,我想朝廷还是要尽快下旨把它们都烧了才好。要不然等到太阳暴晒一下,或者再过几日又下雨,那些尸体上的病气随着雨水流到了河里面,可就不是小事情了。”

吴无玥庆幸朱由检在知道了江南大灾的时候,就同意了他将大批受灾死亡的尸体火化的意见。虽然说世人讲究入土为安,能够接受火化的人不多,可是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要为了活下来的人着想。不能让尸体上的病气传染给幸存者,这也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源头。

“朝廷也已经颁布法令,从今日起凡是引用的水都要烧开了才能喝,以而避凉水中的病气,不过烧水是要柴火的,那些家中原有的柴火估计也都浸泡的不能用了,还要重新劈砍,都是麻烦的事情。”

吴有性听着吴无玥的话,只能微微摇头,不要看南这个地方繁华,但是它的繁华只是属于一小部分人。大多数的百姓在太平时节还能过下去,可是当大灾忽到毁坏了他们的一切,以后的生活对于活下来的人,也许是另一种苦难。

南方有海啸,北方的日子也一样难熬。六月以来少见雨水,等到了七月下旬的时候,整个畿辅京师周围一带都没有下过雨,大旱的阴影笼罩在北方各地,京师周围的赤地千里成了无法避免的恶梦。

而往西北那里看,陕西等地在大旱下的颗粒无收已经可以预见,大旱过后是大饥的命运也避无可避。

温体仁这两天是脑袋都要大了,没有一封奏折不是来要粮食的,大家都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照这样子下去,今年秋天的时候,粮食的产粮估计能够糊口就不错了。南方被淹了,北方干裂了土地,四处都需要朝廷的救济,去年从藩王那里好不容易拿来的一些粮食,今年就要去了四成。“皇上,这里是各地预估的粮食救济份额。臣与毕大人已经计算过了,按照这个份额发放下去,是目前朝廷能承受的最大数了。要是再多一些,今后几年的情况就都控制不住了。”

“你放着,等下朕仔细看。比起能拿出多少的粮食来赈灾,眼下朕更加关心有到底有多少粮食真的能够被灾民领到,而不是有人从中发了灾难财,中饱私囊了!”朱由检刚刚看的奏折是江南那里锦衣卫的调查结果。让那群官员修个水利,也过去有小半年了,居然还是动也没有动过,才让这次的灾情那样的惨烈,所有的泄。洪设备几乎都处在半瘫痪的状态,根本就是让百姓以血肉之躯面对来势凶猛的洪灾。

☆、第六十四章

江南官场的复杂由来以久,可以说自从那里成为了繁华之地后,这种水中摸鱼的事情就没有停止过,那里会是朝堂上几个派系斗争的缩影之地,如果有一个手段狠辣的人坐镇江南那多少还能缓解一下。但到了明朝的这个时期,江南的问题已经算不上大问题。因为那里相对民生稳定,工商业繁华,没有谁要揭。竿。而。起,比起日益看不到缓解希望的北方,江南算是偏安一隅。

当然这次的海啸带来的大难,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

说来南涝北旱一直是朝廷要正视的两大难题,面对旱灾这个年代不可能南水北调,所以更加棘手,而面对洪灾则已经有了前人的献策,那就是修筑水利工程。比如说这次遭难的杭州,在钱塘江的边上,东苕溪的右岸大堤有一个西险大塘,始建于东汉,在宋朝完工,这段绵延千里的堤坝,是杭州北部至关重要的安全屏障。

“万历年的时候,这个堤坝修补过几次,但里水位高、汛期中也不稳定,不是一次出现了淹没农田的事情。朕在年前的时候已经说过让他们重新勘察,要是有什么漏洞要及时地补上,不要等出了大事,那就为时已晚了。这次海啸萧山一带直面冲击,因为那里是临海避无可避,但杭州一带呢?!要不是水路被泥沙拥堵,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吗!”

朱由检最生气的地方还不止于此,明朝与以往的历朝历代不一样。从明成祖之后,南京这个曾经的首都没有被废弃,南京城里面还有一个六部,设六部尚书与侍郎职位,虽然那里的官员多半没有实权,但没有实权这样的事情是相对而言的,除了南京礼部之外,其他五部根本不能说没有实权。

南京户部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可以说大明一半的税收都是从那里来的。同样,两淮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是南京吏部负责,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户部的责任以后再说,但是江南的水利到了这样的程度,南京吏部官员没有查出一点问题,还有南京工部就像对民生工程瞎眼了,这样的问题居然视而不见。

倒霉终于是别人了,温体仁不厚道地想,他也不可能做什么兔死狐悲状,南边那一块对于京城这里的政令充耳不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前只要能把税粮收上来,一般来说,京城这头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谁让这次出了大难,南方这几百年都没有受过这种罪了,皇上借着这个由头要下手,他只能说是个好时候。

“臣已经把江南这些年的资料调出来,好好调查一番。”

“不用麻烦了。”朱由检否决了这个提议,江南是查不清楚的,查清楚了那就是一大批的脑袋落地,“南京六部任职的臣工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他们以前也都在京城呆过,朕不相信他们去了秦淮河,就被那里的暖风吹的找不到北了。你同下面说,南京六部的职权确实比不过京城六部,但是他们也辖制了两淮一带,我朝最重要的地域之一,除了兵部这次不用动,礼部因为朕不在南方也没有什么大作为之外,其他的四部好好想一下,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

“救灾的旨意朕已经发下去了,兴修水利的旨意更早就发下去了。南京户部、吏部、刑部、工部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将江南的事情好好处理了,那么以后户部所管的税银也就不用他们操心那么多,京城会派下监察使好好协助他们。吏部反正都不知道官员们究竟如何,那么考评地方官员的重责也就一并归入京城六部。刑部如果连谁犯了案子都不清楚,朕要一个连判罪都不会刑部又有何用。工部责任最大,两淮一带的木兴建之制、渠堰疏降之法,如果他们都不知道哪里出了纰漏,朕何必不让京城工部统一管理。当然朕赏罚分明,若是他们做的好,也不会忘了他们。毕竟南京也是大明的都城之一。”

“皇上圣明,南京六部本来就协管两淮一带,京城毕竟远了一些,对于江南一带有所疏漏,若是南京六部努力用心,那将是事半功倍之利。”温体仁一脸的赞同,这个釜底抽薪用的好。江南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