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漂在平凉 > 第21部分

第21部分(1 / 2)

>两窈蠼铣ひ欢问奔涠冀崾锹蚍绞谐 U庑┰谌【τ诹煜鹊匚弧?br />

例一:“一头牛从生产线的这一头进去,到另一头出来就会变成两头牛。”景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指着生产线说,一头牛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加工后,它的附加值可以提高90%以上。同时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天津大红碗、浙江李子园、陕西恒兴等知名企业参与平凉市的产业化经营。依托工业小区新建了西开牧业、伊壮乳业等50多户龙头企业。制革厂、旭康食品公司等4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企业被推荐为国家级重点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牛产业上形成了优质肉牛基地、集约化育肥、皮革、生化制药、熟制品和年15万头的屠宰、分级、加工等产业化经营。至2005年底,全市包括异地育肥牛饲养量达到80多万头,出栏商品牛30多万头,牛肉产量近3万吨,牛产业养、加、贸总产值达到13亿元,以牛为主的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35%,牛肉已销往国外市场。

例二:近期计划了六件大事,一是组建平凉市牛产业协会,二是召开平凉市首届牛产业发展论坛,三是组建“平凉红牛”集团,四是完成“平凉红牛”证明商标注册,五是成立金晖雄风合资公司,六是参加中国牛业发展大会。

根据这些年的思考与实践,我和我的同仁们为平凉的牛产业规划了更宏伟的蓝图:利用平凉牛产品明显的价格优势、产地环境优势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引导帮助龙头加工企业改进加工工艺、以国家及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扩大活牛、牛肉、革制品、骨制品出口。利用3—5年时间争取培育出3—5个全国名牌。重点引进与推广玉米整株青贮技术、饲料加工技术、肉牛直线育肥技术、肉牛强度育肥技术、南德温肉牛冻配改良、牛胚胎移植技术、高档肉牛生产技术、程序化免疫技术、高档牛肉加工技术、皮革深加工技术、骨制品加工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技术,到2008年牛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

目前,农村政策越来越好,但是,多好的政策、措施、技术,没有能给落实的人去实施也等于一纸空文。能够推动农村发展的人才,不能只局限在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手、乡村科技人员人才上,更重要的还有管理人才,是能够组织群众领导群众致富的专业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但能够带领农民致富,还能够领会中央的政策,典型引路,辐射一个方,带动一片,激活一方经济、切切实实推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调至平凉市这个四年来,最深切的认知就是:懂技术的行政领导才是必由之路!

前几天,听亲戚家一个学农的大学生感慨说:“农”字号大学毕业生也向往城市生活,也想脱离“农”字号,不想到农村去,不想到基层去。

他这样说,是因为没有看到!

没有看到今天的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渴求。因为时至今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仅要靠政策、靠投入,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而在此过程中,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至关重要。

作为农大毕业生,“三农”是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选择农村、选择基层,是大有可为的。无论是从今天农村的现实需要,还是眼下自身的就业与未来的发展来说,农大毕业生应该“行不改姓,坐不更名”,珍惜一个“农”字。因为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我们甘肃是农业省,我们这个省份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都是需要懂得农业的,市长、县长等专属部门领导也罢,大企业大集团的老总也罢,新技术的推广者、践行者也罢,都将从农大生中产生。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农大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用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热切的求实创新之心,奋发进取。

让我用这样一句话,与我的校友们共勉吧:

“一个人不仅仅过着自己的生活,也在过着他的时代和他同代人的生活。”

第五卷男人的心

——陈富国忆十七年农村打拼路

第一次走进农大,是16年前的那个秋天。此后几年,我们紧张学习,老师辛苦督导。那些最深厚最扎实的功底,为我这一路走来取得的些许成绩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小有收获时也曾把消息告诉过农大的老师和同学,他们说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了才得到,但是我知道,在农大的寒窗苦读,才是我真正的底牌,而这些,又怎么能离开当年老师的谆谆教导呢?

曾记得,第一堂劳动课,像火热的战场,大家齐向土堆开仗;像激烈的赛场,校长、老师、同学们争先恐后挺身而上,当时的劳动场面,至今依然难忘。

此刻,在母校六十华诞之际,来自四面八方的校友,卧虎藏龙。我有幸站在这里,只能是真实客观地把我所经历的说给大家听,把我这些年在农村工作的所见所思,说给大家听。切望能够得到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同学们的金诚指点。

离开母校,踏入社会,整整十七年。

这十七年之于我,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三三四四”——也就是三个“三”年,两个“四”年。

第一阶段  第一个“三”年

第一个“三”年,是1989年7月…1992年10月。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平凉市较偏远的草峰乡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干部。那三年是我熟悉农村环境,熟悉农村工作,打基本功安心实习的阶段。

身为热血沸腾的新一代大学生,我满怀信心,饱满着热情,投入了农村科技化的大潮中。

八十年代未的农村生活,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了。那时候,刚刚从温饱线上渡过来,一部分村民吃饱但求苟安,不思求变求好,得过且过。另一部分苦于致富无门,发家无路。

大环境使然,解决温饱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徘徊。草峰乡也不例外。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也很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步凸现,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实施,以土地为主的农业似乎无论在其经营体制、增产潜力还是应对市场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滞后。农业生产回报率低,农民的劳动无法享受社会的平均利润,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些代表着新鲜思想致富契机的大学生,压力格外地大。一方面看不惯死水一潭,一方面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帮助那些想要脱贫却苦于无知识无技术的农民朋友。所有这一切,如烙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种下了我煎熬着苦苦思索农村增收之路的根。

作为一个普通的乡镇干部,能够做的,就是深入农村,把自己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农民,吃着与他们一样的饭,干着与他们一样的活,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如果说在农大的刻苦学习与积累是老师们为我上的游泳理论课,那么,扑下身子扎根农村就是游泳的实践课。有人说过,“搞农业科研,必须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三年,我学会了怎么样跟农民打交道,学会了怎么样从这片土地上汲取知识。我熟悉了农村,理解了农村,爱上了农村。因为有了这份深情,以后无数个岁月,我才愿意日也思夜也想怎么样才能够帮他们致富,怎么样才能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三年,我把它定为我事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培养对农村对农民的真情,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爱上农村爱上农民!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