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漂在平凉 > 第49部分

第49部分(2 / 2)

在谈到评论的思想性时,邵华泽先生曾提出作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讲得透。

站得高,就是起点要高,观察事物所站的角度要高;

看得远,就是你所评论的事情虽然是当前的,但你要着眼于事物长远的发展趋势,力求过几年回头看看,你这篇评论不仅当时站得住脚,而且还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想得深,就是别人还没想到,你却想到了,别人只想到现象,你却想到了本质;

讲得透,就是你能把你所要阐述的道理,阐述得相当透彻。这些话,既是对评论思想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评论写作经验的基本概括。

  二针对性是关键

针对性是新闻评论的关键。这是因为评论要对新闻事实发表看法和意见,要引导社会舆论,要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如果你写的评论没有针对性,成了“无的放矢”,或者把针对的对象弄错了弄反了,成了“南辕北辙”,那就不可能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甚至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我们强调针对性是评论的关键,是指导性的前提。

要增强评论的针对性,首先要选好题目。

一篇评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选题,题目选得好就成功了一半。

选什么题﹖概括说来,就是选当前的问题,当前在国家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当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选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要求得到解决或解答的问题。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和其他议论文不同,它要紧密地配合当前形势,抓住当前的主要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要增强评论的针对性,作者就要善于从“交叉点”上来选题。

所谓交叉点,就是指既是党和政府所倡导所要求的事,同时也是普通百姓极为关注、与之利益相关的事。由于上下都很关心,你选出来的题自然针对性就很强了。

例如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就是政府以及广大群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属于“交叉点”范围。前年,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断臂写人生》,介绍山区的一位残疾人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立志脱贫,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养羊的事迹,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有志者事竟成》。

笔者在该文的第一段特意写道:“

这是一篇来自农村的通讯,但是我们郑重地把它推荐给城市里的读者朋友”。在剖析了这位残疾人的成功之道后,评论的结尾是:“当前,不仅在农村,即使城市里也不乏下岗者和低收入者,依赖政府显然不是办法,惟有自己立下志向,像唐官明一样,即使是残疾人,却那样勇敢地拼搏下去,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份哪怕小小的份额,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生活就会向你绽开笑脸。”评论发表以后,有的下岗工人主动打电话来,说自己条件再差也比这位残疾人好得多,自己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重新创业。

  三艺术性是外衣

我们探讨新闻评论的艺术性,其目的在于增强评论这种政论文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同一个人,如果他的衣着从颜色搭配到样式都显得陈旧呆板,那肯定难以引人注目,因此我们把艺术性比喻为新闻评论的外衣。这件“外衣”是否时尚而又得体、靓丽而不俗气,是能否吸引读者进而产生阅读欲望的重要因素。当然,任何比喻都不可能十分精确,说到底,评论的艺术性是专指说理的艺术。怎样把道理说好说透说新,说得以理服人,怎样才能吸引大家主动来读你的道理,这实在是大有讲究的,不能认为只要选题好了,就能够写出好评论。

在几年的写作实践中,关于如何写好评论,一直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说理艺术。

第一,要想把道理说透,就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切忌肤浅潦草,隔靴搔痒,看了不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在批评某种错误思想,那就要批得无可辩驳,让其口服心服;如果你是在倡导一种东西,就要让人觉得确实应该这样做才对头。千万莫弄成那种似是而非,怎么理解都圆得过去的东西。郑板桥有两句诗:“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值得写新闻评论的人玩味。

第二,选用适量的新闻事实和其他信息,使新闻评论显得鲜活水灵。写评论常以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还要用新闻事实来作为说理的论据,因此,选用适量的鲜活新闻,不仅可以把道理说得更透,而且能使评论鲜活,增强可读性,让读者阅读时有一种新鲜感。

第三,适当借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让新闻评论增加感情色彩和灵动感。例如《为百年长虹自豪》这篇评论,就借用散文写作中直抒胸臆的笔法:“长虹是绵阳经济的擎天玉柱、长虹是绵阳永远的骄傲,500万绵阳人民对长虹的热爱之情,早已深入心灵溢于言表,必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支持‘打造百年长虹’的第二次创业。重振雄风会有时,百年长虹,500万绵阳人民为你自豪”文章发表后,许多长虹的职工都称赞它”对长虹充满了感情”。

评论的语言,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也要力求像文学的语言那样形象生动。如评论《登高方能望远》的第一段,就在语句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上向赋体靠拢一步:“改革与开放,是当代中国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双脚,是当代中国飞向四个现代化的双翅,缺一则不可。遥想汉唐盛世,国门大开,世界各类丰富多彩的物质与文化,与我融汇,为我所用,于是中国成了当时的世界经济大国;及至清朝锁国闭关,夜郎自大,世界变化,充耳不闻,终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以史为镜,当前抓好扩大开放的意义,则不言自明。”见报后,新闻圈内的不少同仁评价说,这种句式比较耐读,有点味道。

此外,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恰当巧妙地借用古诗词、成语、寓言,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方面,新闻评论都可以借鉴文学创作的方法来为自己穿上吸引读者的“外衣”。

第十三部分  模块式新闻:正在流行的新闻写作样式

以上我们对新闻写作的一些技巧进行了探讨学习。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正在流行的一种新的新闻写作样式:模块式新闻。

模块式新闻是近几年在国内新兴起来的一种引进“模块”概念进行采写的边缘型新闻报道形式。

说它是“模块式”,是因为它的结构类似计算机模块,通常由几部分构件组成: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资料链接+专家评点,在写作时可依据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项和有机组装;    说它是“边缘型”,是因为它可以集纳纯新闻、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甚至现场短新闻等新闻体式的特点于一身,使人很难从形式和内容上划分它属于哪种传统体裁形式。这种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所接受和广泛使用,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到普遍关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新兴的报道形式作以了解。

1、组合性、非线性与灵活性是模块式新闻结构上的最大亮点

模块式新闻由于引进了“模块”的概念对选用的材料进行编排组合,使得它的结构表现出迥异于其它新闻文体的特点。“模块”是一个常用于电子技术产品的术语,其功能特点表现在:一个模块完成其特定的技术功能,若干个模块组合,共同完成设定的指令任务;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自有其特点,又离不开其它模块的支持与配合。

模块式新闻按材料的功能,将其组成部分划分为几大构件:新闻事实叙述模块、背景材料介绍模块、资料链接模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