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抱怨: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觉得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绝对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不到借口的。
还有一个故事,就可以说贪婪容易让人走向毁灭。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玉米,农民就想了个治猴子的巧妙方法。他是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里面再放入玉米。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看见瓶子里有玉米,便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玉米。这个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玉米后,爪子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玉米,就这样,第二天,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仍然没有放手。
因此,一个人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克制欲望。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令尹子佩请他赴宴,他爽愉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为什么不按时赴宴的事。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行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以,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便有助于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
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欲望人人都有。即便想“无欲”的人本身就怀着一种强烈的欲望。但是一个无法抑制自己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最难让人忍受的是未成功之前的等待和奋斗过程。这让许多胸怀大志的人最终都变得平庸,碌碌无为。是因为漫长的时光消磨了他们昂扬的斗志;超强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失去了为了理想而继续奋斗的勇气。
犹太人普利策出生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后,决定从报业着手。对于一个毫无资本和办报经验的人来说,想通过报纸赚钱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按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运筹自行做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耐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环节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面对普利策创造的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也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普时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置闲地滚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
许多人都会把赚来的钱存入银行生利息。可是把钱存入银行,年息最多不过10%;而把钱投资在有潜力的项目上,如果市场走势观察分析准确的话,每次周转赢利不少于30%,一年滚动周转4次,所得利润超过100%。一个想赚钱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决不肯把钱存入银行。不做存款应是一个精明的想取得成功的人不可忽视的部分。
“不做存款”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有钱不置半年闲”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增加商品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
这才是成功经商的诀窍。
在人生寻梦的成功之路,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突发事件,如各种自然灾害、疾病、交通事故、战争等不可抗力和人为设计、陷害、威胁等。每当这些事件发生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个人成功的进程,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在这些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超凡的品性。只有那些能够保持冷静的人才能从容的走过这些难关,从新开始前进。
所以,一个人不要被暂时的失败所打倒。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奖金的女作家(1991),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7位女性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和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
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块文学金牌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珠宝商,富裕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他从剧院里得知,舞踩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感情,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福给她,反而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
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然而,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未成年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
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