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对那位昭王所知,她的答案应是,只为天下饱饭暖衣。”
这个答案让郭嘉诧异的看向了荀彧。
“这根本就是妄想,让天下人人都饱饭暖衣,哪怕是前汉休养生息之时,这种事情也没人做到过。
文若,我听你之意,你竟然相信,你应该不是这么天真的人,为何?”
这个问题以前荀彧也觉得不可能,但这两年红薯已经慢慢的传到了关东所地。
再加上他又知道昭国确有高产的粮食,所以他这一刻回答了这一个答案。
“奉孝,天下本以农桑为本,可是天下诸人却并不知道真正的路,那位昭王却知。
我知道奉孝以为那些话语是谣言,但其实昭国真能做到亩产七石甚至八石。
若按照昭国治国理念进行下去,驯化优良的种子,寻找让土地肥沃的方法,制作更加先进的农具,未来必定会有更高的粮食产量。
也许最后可以达到亩产十石甚至更多。此事我曾在昭国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所以当时昭王曾对我言,若只是做到君主贤明,吏治清明,贤人君子都在朝堂,此事是断然做不到的。
因此,昭国非常重视百工之利,也非常重视农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下诸人饱饭暖衣。”
此番话说完,郭嘉倒是不由得深思了起来。
因为以前荀彧从未说过昭国的真实情况,而此刻他才揭开了昭国的神秘面纱,了解了昭国这些年强大崛起的原因。
“听文若所言,吾忽觉自己见识短浅,竟不知道天下还有如此神奇之事。
若文若所言皆真,天下万千诸人岂不是走错了道?”
这话倒是让荀彧立即笑着摇头了。
“上古先贤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只是我辈中人,也许要做的是超越他们,而不是固步自封,永无进步。”
话说到这一步,郭嘉倒是感受到了荀彧对那位昭王的欣赏。
“文若既知昭国强大之因,难道不想再前往昭国看一看如今的情况吗?”
“兄长已在昭国,我自然要听从家族之命。更何况,汉室依然是正统,我荀氏自然还要有人辅佐汉室。”
这倒是让郭嘉叹息了。
“家族强盛自有强盛的好处,但却也是束缚。还是吾自由自在啊,今日听完文若所言。
吾忽然觉得,这昭国是要必定要去一次了!”
“去一次也好,看看两边的差距究竟是什么,也许未来才清楚什么道才是对的。”
这一年的冬天很快结束,新年一过,讨董的事情还没有爆发,洛阳却出现了另外一件麻烦的事儿。
那就是所有的粮食布匹都开始涨价了,而原本应该从南方各个地方运往京都的粮草,却开始被各种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