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给陛下去一封书信,就说我自愿让出建威将军职位,但只能让李懿来继承!”李煜想了想,还是只能选择妥协。
心里却是在嘀咕着:看来要把政委和军校的想法,迅速落实才行了!不过政委既然出来了,那么政党似乎也不能落后。眼看内门弟子已经增加到了五百多人,那么干脆早点把政党组建起来吧,哪怕是框架也无所谓!
林铭不知道李煜居然有那么多的小心思,见他妥协,不免松了口气。如今还没办法直接扯旗造反,主要还是新的几个地盘还没办法吸收消化。现在起事首先几个新县城那边就没办法同时相应。
关键是百姓那边也还没有享受太多自治区的福利,对自治区的认可还没有完全。这个时候就算扯旗,他们难道就会响应?本来就是不想加入太平教,才南下逃难,结果又遇到人扯旗造反,别说响应,没有组建义勇军反抗都不错了!
到了6月份,公元185年7月10日前后,朝廷大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剿灭了北宫伯玉和边章叛乱。自治区这三四年都有给朝廷输血,使得朝廷有足够的军力去打仗。
更别说由于黄巾军起义时,朝廷迅速进行扑杀,虽然对世家的危害程度比历史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扑杀,朝廷军队的最大限度的得到保存。
这支有过战斗经验的部队,在董卓的配合下两面夹击。李懿在战场上也是表现出色,战场上成功斩下北宫伯玉的首级。
由于杨氏和李氏开始私下结盟,终于是打破了世家对历史的压迫。李懿自然也开始崭露头角,大家都知道陇西李氏出了个能征善战的小将。
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使得原本应该打到九月份的战争,在六月份就提前结束。与北宫伯玉和边章结盟的韩遂,眼看北宫伯玉被杀,他设计杀死了边章,吞并了他麾下的部队遁入了羌人的地盘之中。
部队凯旋归来之时,巴蜀世家组建起来的义勇军也成功夺回了巴郡,把张衡部赶到了汉中。张衡上书请降,汉帝允,封其为汉中太守。杨赐等人上书劝说,却被直接驳回。
甚至于张温也打算请战,打算顺利去把汉中收复回来。只可惜也没有得到允许,只是让他们回京复命。事已至此,要是谁还看不出刘宏和张衡的关系,那就是真的傻了。
刘宏也知道这里,但他就是装聋作哑,反正就是不承认这件事情。
李煜的书信到来,的确是很快引开了世家们的注意力。李煜打算放弃自治区的兵权,这点的确是给不少人看到了希望。不过刘宏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允许李煜放弃建威将军的身份,不过却任命李懿为建威将军,坐镇自治区。
当然自治区的名义也是直接取消,朝臣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刘宏就表示将这片区域改为特区,意思是特殊的区域。政治不需要有所改变,保留原样,军事必须要归大汉统御。
偏偏统御这支军队由李懿来统御,哪怕明明知道双方都来自不同的家族,却也觉得刘宏和李煜是在玩偷龙转凤的戏码。
好在很快,大家就被另外一个提议给吸引住了,刘宏打算重开丝路。
如今北宫伯玉已经被击杀,羌人群龙无首,已经不足为虑。大西北基本安定了下来。关键是最近大家都在搞工坊,这玩意搞多了就意味着市场占有率饱和。在没有新的市场之前,生产越多亏本越多。
世家大族还自己经营商业的习惯,这个时代的商业活动和思想也非常的原始。是故小世家很快就撑不住,开店没有顾客,没多久就倒闭。大的世家也不好受,百姓的购买能力不高,市场就那么点,粮食若是没办法卖出高价,那么他们的经济就有了很大的问题。
近段时间,已经开始有些不怕死的世家,开始和南匈奴和东夷做买卖。丧尽天良的,甚至已经开始和鲜卑人做买卖。
饶是这样,利润还是不够,开拓新的市场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有人提议开发南方,有些人翻找出史册发现在东夷那边有个叫做倭奴国的。不过要说商业的热门地方,当然还是丝绸之路。
以前大家不重视,因为没有必要。但如今大家都在从事商业的情况下,丝绸之路的重新开启,已经得到了大家的重视。(未完待续。)
第52章曹操统西域
不算如何,刘宏到底还是把大家的注意力,从自治区的问题上,转移到了西域。
汉中和自治区都是他的后手,在计划没有完全实施以前,他不希望有什么变故。不过自治区这个概念肯定是没办法继续存续下去了,是故换了个概念,改为越人特区。意思就是越人不服王化太久,所以特殊对待。
李煜很识趣,没有在兵权上面纠结太多,这点让他很满意。
李通、张郃和高览已经,包括早些时候的赵风和徐庶等已经陆续进入军队。与高级将领的接洽也已经开始,据说已经和祖茂、黄盖和关羽三人搭上了关系,就算不能挖角,让李煜对这三人产生怀疑,那么就能达到分化的效果。
要保证一支军队绝对忠诚于大汉根本不可能,但作为皇帝,刘宏却懂得如何通过平衡各方,或者分化拉拢的方式,来使得自己能真正影响到这支军队。对于世家掌握的部分或许没办法,但一支建立四五年时间,将领大多都是寒门出身的军队,他还是有自信的。
还好他不是李煜,没有系统的帮助。后者通过系统完全可以看到谁忠谁奸,就算刘宏千方百计打算分化离间一部分人,只要系统上还显示对方是追随者以上的状态,那么他就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关键还是,他准备把政委给弄出来了!
丝绸之路,西汉时期给朝廷带来了大量的税收,甚至还有不少胡人那边的特产,据说还有不少美艳动人的胡姬。
当然,现阶段其实大家还不急着开辟西域。到底今年才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高产作物,至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做到全国普及。
但是到了粮食价格暴跌,经济出现问题才想着如何解决,那就未免有点太晚了。
老牌世家能存活到现在,哪个不是深谋远虑的老狐狸?除非他们能够强力阻止高产作物的,把它们彻底毁掉,否则必须要明白,粮食下跌是必然的趋势。
让他们去经营别的产业,很显然大家以前都没有做过,从头学习需要缴纳的学费可不低。一条街出现三十多家酒楼的情况居然都有出现,几个月下来关了二十多家,还有几家在苟延残喘。
这笔投入算是废了,只是接下来到底要投资哪个行业,很多世家都很茫然。
与李煜有过交流的陇西李氏和弘农杨氏情况还好些,把很大一部分农田转为了棉田和花生田,甚至陇西李氏在漠北包揽了大批的草场种牧草,用来喂养马匹牲畜。
后来甚至董卓也掺了进来,联络了不少羌人部落养马种植牧草。同时把一批牛羊给卖到了关中和关东地区,获得的利润远超种地耕田。
不同的是,耕田只需要把田地分给佃农,秋天收获就能坐享其成。粮食以前也根本不愁销售,只要产出粮食就不愁卖不出去。但牛羊不同,能买这玩意的大多都是中等家庭,至少也得是富农级别,如何卖,如何不亏本,如何最大限度的赚钱都需要考虑。
简单来说变故太多了,远远没有坐着收钱方便。只是眼看下一季高产作物就要陆续成熟,到时候只怕冀州甚至幽州地区都会陆续种上,留给他们的时间可不多了!
西域,把货物卖到西域那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西域那边似乎对丝绸非常的狂热。当刘宏提出开辟西域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世家想着,是不是该多重一些桑树,养蚕取丝。
或许甚至可以把多余的粮食都买到他们那边,这样粮食的价格就上去了。
想法的确是非常好,但是现实却是非常的骨干。自从东汉建国以来,通往西域的通道基本上就封闭了。不仅有大量的羌人和乌孙人骑兵在那里出没,甚至还有鲜卑的骑兵出现。
再加上西域荒凉干旱,本身又种不出什么作物,是故世家们几乎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丢荒就丢荒,哪怕是失去西域他们都认为本身没什么问题。别的不说,早些时候北宫伯玉叛乱的时候,甚至有人主张把西凉都给放弃了。
“诸位爱卿,如今大汉兵强马壮,有数万带甲之士,重开西域不成问题。”刘宏见大家的兴趣已经被转移了过来,这才缓缓说道,“却是尚缺一名统兵的主帅,却不知道诸位爱卿有何人选否?”
顿时大家就闭嘴了,先不说西域蛮荒之地,要重开丝路多么麻烦,路上还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