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骑骑士咧嘴一笑,粗鲁的笑容看起来阴森可怕,但说出来的话总算让这名汉中兵踏实了一点:“过来扶我上马!”
听到了这个命令,汉中兵顿时恢复了几分力气,以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敏捷跳起身来,可是很不幸地用力过猛,向前跌了个狗吃屎……
好在那个骑士并没有为此发怒,反倒因为这个与激烈厮杀的战场格格不入的滑稽场面而微微一笑,使得这名汉中兵紧张的心理终于有所舒缓,他连滚带爬的扑了过来,动作之快甚至让这名骑士警惕的握紧了马刀。不过下一刻,汉中兵便殷勤备至地半跪在地上,以便骑士踩踏着他的后背从容上马。
“不错,跪着吧。机灵点,别被杀红了眼的兄弟们砍了脑袋!”那名骑士翻身上了战马,说完之句话之后,便又恢复了冷冰冰的神态,一夹马腹向自己的队伍追赶而去,留下这名跪在地上,浑身颤抖的汉中士卒傻傻的看着他的背影。
这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到明光骑的其他将士,他们除了用短促的语气指挥战马之外,全都沉默着,而这种沉默又在战马的奔腾中显得格外有力量,仿佛一支无声刺来的利箭,轻易地撕破了对方仓促布下的阵型,穿透而过,只留下一堆哀嚎的伤兵和支离破碎的尸体。
高顺并没有冲杀在最前面,他冷静的注视着战场,虽然看起来大局已定,但他仍然在手里紧紧攥着一支两千人的精锐步卒。这是刘琮在一次军学课上所强调的:在未能获取最后的胜利之前,务必要在手头保留一支预备兵力。
山谷中的汉中军营寨,此时看着颇为凄惨。
靛蓝的天空中流云飞掠,几处升腾而起的黑色浓烟,便显得格外明显。火头并不大,然而却给汉中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半空中的箭矢变得稀疏起来,厮杀声却依旧直冲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些歪七扭八的寨墙已经无法阻挡荆州军的涌入,一面汉中军的旗帜凄凉地斜插着。
地面上一片狼藉,倒卧的尸体层层叠叠,凝固的血迹或浓或淡,散落在尸体间的刀枪剑戟丢的到处都是。一个断了腿的汉中士卒在肮脏泥泞的雪地里爬行着,没人知道他为何要这么做,或许是出自求生的本能?只见他蠕动着,翻滚着,僵硬的身体被曲着的胳膊带动,缓缓地在身后留下一道血迹。当他爬过一具尸体后,仰面朝天地摊开手脚,就那么一动不动的,听天由命的躺着。
原来是一缕晨光穿过云层的缝隙,照射到这个略显幽深的山谷之中,那人惬意的睁开双眼,阳光将他满是血污的脸照得纤毫毕现,然而那双瞪大的直视天空的双眼中,生命的迹象却在急速流逝,直到覆上了一层淡漠的冷冰冰的死亡的灰白气息。
高顺的目光仅仅在那人身上停留了一瞬,便转而望向别处。这些年来,相似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并没有使他产生丝毫的怜悯之情,他冷静的观察着,在脑海中推演当下的形势,汉中军的总崩溃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他们将怎样逃跑?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是现在就将预备队投入战斗,一锤定音呢?还是再等等看,好用在更加需要这支生力军的时候?
战场上的形势很快就促使高顺下定了决心,他敏锐的发现汉中军崩溃的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
在明光骑的冲击下,汉中军的营寨接连失守,四处奔逃的溃兵又加剧了敌军的溃败,随后跟进的荆州军轻骑兵几乎是在进行一面倒的屠杀,即便有汉中军在抵抗,也是节节败退。
因此当高顺下令全军突击后,出现在战场上的两千荆州军精锐,便成了压垮汉中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418章 何不北上取关中
得知汉中军主力被击溃,高顺正率部沿途追击张鲁及其残部时,刘琮已在南郑见到了赵云派来的信使。南乡、城固等地陆续攻克,使得汉中版图基本纳入刘琮的掌握之中。
由于刘琮进兵速度太快而张鲁又几乎是主动放弃,所以南郑城并没有遭到太多兵灾,尤其是汉宁太守府,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对于刘琮而言,张鲁已构不成实际威胁,但要消除其影响,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一点上,刘琮几乎有些顽固。不过刘琮也很清楚,要想完全消灭五斗米道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他必须着眼于全局。
夺取了汉中对于刘琮来说,意味着很多。首先消除了张鲁这个隐患,使得他可以放心经营益州,而不受汉中的威胁和骚扰。其次,在与曹操的较量当中,又增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甚至可以说,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随着刘琮愈发成熟,对历史的经验总结的越多,在这个时代思考的越多,他就越发能够理解之前自己所不理解的许多事务了。
这种争夺天下的战争和正义与否无关,刘琮很清楚,他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从最初的自保,变成了逐鹿天下,江山一统。或许这种野心滋生之时,他自己也不曾察觉,但当他走到现在,却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自己到底是遵从了历史的规律还是在无谓的挣扎?虽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并不影响他的决断,不过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不能不为之深思了。
按照既定的战略,刘琮将在彻底拿下汉中之后便返回襄阳,不过他并不打算原路返回,益州这边刘琮准备交给兄长刘琦担任益州牧,以继续推行荆州新政,将益州打造成稳固而富庶的后方基地。
总体而言,形势对刘琮是非常有利的。在北方,刘备正在积蓄实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可能就会将袁绍所遗留下的遗产搜刮一空,除了那个他注定无法得到的大将军号之外,军队、地盘以及众多的人口,都将成为刘备在北方立足的助力。而占据了中原的曹操在自己和刘备的挤压下,很难想象还能够获得多少发展的空间。除了这两位,刘琮想象不出还会有别的对手。
不过对刘琮来说,他现在也亟需时间来消化目前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尤其是益州这么大一块地盘,人口众多,派系林立,易守难攻。放在这样的大局考量,汉中问题就几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让刘琦出任益州牧的问题上,贾诩很聪明的用沉默来表现他的反对,而法正却直截了当的多,在他看来益州牧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非刘琮亲自兼任不可。然而刘琮并不担心兄长在这个位置上会有什么隐患,他看重的是如何尽快消化这个胜利果实,以迅速增强己方的实力。毕竟这几年来,先是平江东,再是攻交州,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又出兵益州,已经将荆州的家底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那么关中怎么办呢?对于战意正浓,一心要建功立业的将军们来说,似乎顺势北上,才是最为合理的。
吕蒙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人物,他对刘琮说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今大将军已得汉中,正可谓无后顾之忧,为何要裹足不前,止步于此呢?”
他的第一句话是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观点,对此刘琮倒是觉得很有意思,这说明吕蒙是认真看了书的,不过关中的重要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刘琮必须考虑己方的实力。
这并不是说,以目前的兵力无法攻入关中,而是即便占领关中之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早在刘琮攻略江东之后,就暴露出刘琮人才贮备不足的问题,否则即便拼着让江东再乱一段时间,他也不会对江东的世家大族妥协让步。说到底,刘琮只能用妥协和让步换取江东世家大族对自己的支持,而不是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