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有一个人我们得带走。WWw。”
“谁?”
“之前在刘繇军中救走我的壮士!”
“他在哪里?”
“就在前面的小山洞里面!自从逃出了刘繇军,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就逃到这地方来了!一直都不敢外出,所以和外面都有点断了联系了。说实话,我还不知道主公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基地了!”桓阶一边说着,一边领路。
孙策等人一起跟着去过去,找了半天,结果楞是没有找到人!
“会不会他有事走了?”吕蒙见大家都找了半天了没有找到,就直接问了起来。
“不会,可能是他怕陌生,躲藏起来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不打扰他了!”桓阶向孙策等人说完后,然后就朝着山洞等地大声呼喊起来:“谢谢你救了我,还有这段时间的照顾!现在我要去豫章了,你如果以后碰到什么事情就来豫章找我。后会有期!”
桓阶说完后就和孙策上路了。孙策觉得这个没有见面的壮士挺奇怪的,但是桓阶没有说,自己也就不再问了。然后就一起上路,路上孙策大概向桓阶介绍了培英书院,想让桓阶也先进书院帮忙。
“培英书院,这名字好!一听就知道就为了培养英才的书院!想本朝初期洛阳的太学,有240房,1850室,桓帝时太学生至少有30000人。然而经过两次党人事变,前几年董卓又烧毁洛阳,如今太学生已经稀疏了。主公能创办书院,培养人才,这是造福万世的恩举!”桓阶一听到书院的名字就非常的激动。
“唉,本朝这种私人传授学业的,动辄聚集门徒数百或逾千,可是讲授的题材极为窄狭,通常既不出人文,而尤专重传统政治思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条件下,这些学生除了当官之外,缺少发展抱负的门径。有时读书也确是升官发财的阶梯,做得好的数代公卿,创立门弟。比如如今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不正是靠其七世祖袁良以学《易经》起家,在西汉时曾为太子舍人,他将学术传于孙子袁安。而后,袁安举孝廉,为郡太守、为司空、为司徒。自此,没有一个袁家子孙不是本朝显官。袁绍自己曾任虎贲中郎将和司隶校尉,如今又是冀州牧,袁术也一样,如今掌握豫州和扬州两地。袁氏四氏三公,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
只是这种机缘难得,有的则跌跺仕途,有的为人宾客,还有很多自负清高,在读圣贤书之余,养成一种仗义轻生的风气,不仅自己被窄狭的伦理观念所支配,还要强迫他人一齐以个人道德代替社会秩序,这许多条件都构成党祸的根源。伯绪公,我们的书院可不是这样的,我孙策也不想这样,我创办的书院一定要目的分明,注重能力与实力,专门培养这个乱世中的英雄的!而你伯绪公就是其中一个培养人才的老师!这可是个伟大的事业!”
孙策有些感慨的说着,让桓阶听得也是感动,恨不得马上飞到书院当中。
几日后,孙策等人终于回到豫章。
又过了几日,庞统带着庞德公、廖九公和黄承彦以及廖、黄的家人一起搬迁到了豫章郡鄱阳城居住,大家终于准备开始进驻培英书院了。
培英书院被孙策定义为军事学院,主要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至于普通百姓、学子的教育被孙策安排在下一步,准备到时候成立江东书院,因为目前人才实在太匮乏了,难于安排,只能先一步一个脚印来,孙策也直接把桓阶介绍给三位师傅,以后桓阶配合三人工作,而黄、庞、廖三人则表示可以接受。
当孙策利用时间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鬼谷子》、《司马法》、《尉缭子》、《三略》和《六韬》七本兵法书默写出来后,直接把他们装订为教材,取名《武经七书》,交由黄、庞、廖三人,结果黄、庞两人大为惊讶,因为有些书已经失传很久了。
“徒儿,你老实告诉我,你的《三略》和《六韬》是哪里来的?”
“师傅,这个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孙子兵法》后面的附录,我孙家祖宗遗训每代人都必须收集并且记录前朝比较有名的兵法,然后附录在自家兵法后面,以供下一代人参考。”孙策早就知道当自己兵法书写出来后的轰动,于是就来了个归结为先人的功劳。
“难怪你孙家能迅速崛起,有此七本书,可以天下无敌!大家可还记得本朝初的留侯张良公,他乃是先祖徒弟,当年先祖传他《三略》和《六韬》,而他也仅凭这两本兵书就帮高祖打下了江山,而后就隐居起来。我乃是黄石公的后代,家传正是《三略》。只是徒儿你这本《三略》好象比我家的还齐全,难道是添加了你孙家前辈的心血。”黄承彦如获至宝一样的翻看着这本《三略》。
“师傅,对,这些都乃是我孙家先人的心血,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会被下一个接受兵法书的人继承和发扬,这里面也有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注释。”
其实这些书都乃是后世人编撰的,而孙策只不过是把它们翻版过来,提前了一千多年使用。在宋朝的时候,为适应军事、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组织人才总结前人的所有兵法战略书,终于刊行了一部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共25卷,被奉为武学经典,统称《武经七书》。然而在此,孙策只是改变了其中的《李卫公问对》一书,添加了《鬼谷子》一书,因为《李卫公问对》乃是唐朝太宗李世民与名将卫国公李靖谈兵议政的谈话记录,还没有发生,不适合拿出来,但是有些还是可以借鉴使用的,孙策就把这些可以用的分析剽窃成为自己整理的心得了,直接把这七本书编撰在一起,取名《武经七书》。
“徒儿,你这个家传的《武经七书》很厉害吗?怎么黄穷酸激动成这个样子?你看庞老仙也楞在那里?”廖九公武艺不错,然而对于这些兵法战略、阴谋阳谋什么的,还是一窍不通,甚至连大字都不识几个。
第十八章 武经七书
很难想象两个饱读诗书的名士怎么会和他交往在一起,特别是在这个阶级界限非常明显的时代。wWw;不过,孙策还是开始为廖九公解说着,因为其他两位师傅暂时因书成“疯”了,无视廖、孙两人的存在。
“九公师傅,《孙子兵法》的作者乃是我孙家的先祖孙武,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他留下来的《孙子兵法》一书共十三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这本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我相信定然还会流传得更久远,只要是有战争的年代都会非常喜欢它的。
《吴子兵法》的作者是吴起,他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我孙家的《孙子兵法》后的又一本著名兵法书。”
“这个吴起是谁?这么厉害?”廖九公竟然不知道有吴起这个人。
“酒鬼,吴起的经历我来告诉你。他青年时赴鲁,从曾子学儒,因母丧不归被逐出师门。离开曾子后,转而研究兵法,希望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不久,齐军伐鲁。吴起被任为将,率领鲁军以弱击强,大败齐军,在军事上初露头角。后因遭到鲁国权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迫离鲁赴魏,得到魏文侯赏识,被任为将,负责魏国西河地区的防守。在魏期间,吴起率魏军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其余的也都打成了平手,为魏国拓地千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魏文侯死后,吴起被魏武侯疏远,并被免职。吴起遂离魏赴楚,被任命为宛守。一年后,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进行全面变法。吴起感悼王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进行改革,终于使楚国走上强盛之路。随后,吴起率楚军南征北战,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赫赫战功,一时威震诸侯,扬名天下。后来,楚悼王去世,而反对改革的楚国贵族势力乘机发难,向吴起突然袭击。吴起为乱箭射杀,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黄承彦终于清醒过来了,于是就接了廖九公的话。
“那后面的五本书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书?”廖九公继续好奇的问着。
“不,《司马法》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司马穰苴所作。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因功封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司马穰苴对春秋以前的古兵法有很深刻的研究,尤以能申明古司马法而著称,后来他关于当时战争问题言论被后人汇录成书,后人也就把它叫做《司马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论述战争观、治军以及阵法等内容。这部兵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仁为本,同时又保留了春秋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