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粕木鸵德矢哂谧粕蒲N俗陨砀玫胤⒄梗涂赡芑岽丛焯跫究疲蝗窃谑谐【锰跫拢颐堑囊恍┱咧贫仁谷嗣怯信矢叩南敕ǎ纾尽⒆蒲5募侗鸫霾煌ū究蒲J钦叮蒲J歉碧叮尽⒆蒲5牟普钜约把Х驯曜疾煌ū究圃对陡哂谧疲┑鹊取6谖铱蠢矗贫I镜闹饕Γ涫抵饕堑谌踉颍泄匦姓斓蓟岽蛹侗鸬奶岣呱现苯拥靡妫栽谡饧律献钇鹁ⅰ?br />
唐安国教育部在2004年9月出台了一个文件,就是对现有的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开了红灯。总的意图是希望高职类的专科学校能够安于其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不要升为本科以后,就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还有一些学校,本来在专科层次很有特色,办得也相当不错,但是一旦升为本科之后就消失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学校能不能在社会中站住脚,关键是它所培养的人才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我认为与我们办学校缺少特色是有关系的,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规格的问题,还有品种的问题。如果学校过于趋向于某种规格的话,肯定就会出现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的品种过于单一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高等教育扩张,也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反思的时候强调一点,就是比较容易开办的专业,主要是文科类专业一下子上了很多,而比较难办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办得比较少。这样,社会工科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缺,而文科的人就很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借鉴,不仅要注意规格的问题,还要注重品种的问题。
熊丙奇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的大学几乎没有个性,做什么都一窝蜂,以前很多学校兴办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这类专业的人才目前严重过剩;现在有很多理工科学校纷纷建设文科专业,因为他们要把学校办成综合性学校,于是铺大摊子,甚至把精力和经费往自己最薄弱的学科上投。
唐安国但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连内容都没有的东西。现在大学存在跟风的现象,说明一些大学的校长缺乏独立的审视整个社会需求、审视整个形势的眼光。有些理工科大学办文科专业,或者原来一些很有特色的院校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搞一些别的专业,我想这出于他们想适应社会需要的考虑。但是,由于缺少独立的、很有眼光的分析,他们往往会行动缓慢,就是说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没有做出反应,等到这个事情别人成功了他们再跟着去做,比如搞工商管理专业,后来很多学校是跟风的。当然,我们还缺乏社会的信息提供机制,告诉办学者现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已经办了多少了,要把这样的信息反馈给办学者,让他们做出独立的判断。
熊丙奇现在有多少校长能独立判断?
唐安国我们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理,校长应该对失误负责。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责任机制,而且,校长的权力也十分有限,很多决策不能由他做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大学能够正确地、独立地行使办学权,当然,他们也要对社会负责。这样他们就会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强弱项,而不会盲目地跟风。跟风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个学校有没有自主权。
熊丙奇学校不断地去建新的学院,不断去更新专业,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实际上都是需要向政府报批的,为什么政府就批准了他们?
唐安国在我们国家,应该讲主要是政府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的,教育主管部门当然应该负责任。如果是民办的,那么也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教育,不管你的指标有多好,但是最后历史来检验你的成果的时候,是不会只看你的目的的。好意也可以办坏事,大跃进也不能说是恶意,最后结果怎么样呢?有学校反映,他们愿意顶住跟风的风气,但是他们没有底气,如果他们不跟这个风,很可能就会受到来自政府或者社会的压力,觉得学校无能,别人能做,你为什么不能做。这使得校长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也是长期以来体制所造成的问题,学校缺乏独立性。我想,跟风的现象随着我们办学的成熟、社会体制的成熟,会逐渐消失。
熊丙奇政府在大学发展规划方面,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第17节:建一流大学的热情
唐安国作为政府,只能是提供信息来帮助学校规划,而不是说让一个学校必须搞什么,不能搞什么。政府在学校规划方面只能做三件事: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进行监督,三是制定好如何办好学校的规则,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每个地方都有高教布局问题,哪个地方搞一所学校,哪个地方以什么为主,这方面政府有一点责任,因为涉及到很多高校的关系调整。但是,一个学校本身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这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决定。学校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广大教授和一部分学生的意见,包括毕业生的反馈。学校应该调查自己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如何,这些调查可以为进一步规划大学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依据。当然,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学校领导手中。
大学能够正确定位,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政府应该让大学自主定位。第二,大学能够正确定位,要靠校长,校长要充分聚集校内的智慧,为学校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发展平台。当然,社会也要给大学定位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推动大学都朝某一种类型去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才可能理智地定位。现在缺少的就是理智,攀比风太厉害了。
原因6:建一流大学的热情
我们国家没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上。
“211”是什么?
有很多版本。
现在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
而据说,最初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世界一流大学。十分有气魄。其后,不断地被修正和调整。
发端于1998年5月的“985”工程,其核心是要建设若干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起初,北大、清华是第一梯队,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7所学校是预备队。按说,这样的规模,与中国国情还是比较匹配的。
可是,很多学校不干,我也要“985”!首先是因为钱,进不进“985”,学校获得的投资不一样;其次,是名分,“985”,那是行走大学江湖的口令,是“985”,不是大“大佬”,也是准“大佬”,不给钱也没关系。
就这样,今天的大学江湖上,已经有了30多个“大佬”。
回头一看,这不是暗合了当初“211”的初衷了么?
对话观点:
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
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
对话人:唐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