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少数人还是准备反对,但朝堂通过这项改革,已是不可逆转,他们再也不会像施凤来那样,与皇帝硬杠了。
第二次军事改革的四项内容,全部在朝堂获得通过,虽然朱由检用清查贪墨的方式,逼迫大臣们同意这项方案,有胜之不武,但朱由检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
他一定要在朝堂立威,否则将来要向某些别人不太重视的地方用兵,或者推行某些别人不能理解的改革,朝中那些不开眼的大臣们,怕是又要掀起巨大的反对浪潮。
从长远来看,要让大明建立现代国家,就必须削弱皇权,但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必须加强皇权,利用中央集权的优势,为大明谋取更大的外部利益。
在民智得到充分开化的情况下,才能慢慢削弱皇权,最后向君主立宪过渡,这样才能保证大明万世不倒。
将来还会有变革,国家也可能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只是通过政治斗争来解决,而不是摧毁一切社会财富、甚至引起国家分裂的军事内战,自己的子孙也不会被新的王朝斩草除根。
大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八月一日,朝廷终于决定收复台湾。
当李春烨在朝会上提出对台湾用兵的时候,大臣们深知,这又是朱由检的意思。
李春烨强调:“对台湾用兵,一方面是收复大明的故土,免得西夷的火炮,架在大明福建沿海附近,同时也是检验南海舰队的战斗力,规模不会太大,而且也不用陆军参战。”
听说陆军不用参战,大臣才相信作战的规模不会太大,加上朱由检刚刚斩了施凤来,朝会上并没多少反对的声音,零星的不和谐,很快就被淹没。
台湾在福建省的东南,面积约三万六千平方千米,南北长约七百五十里,东西宽约三百里,是独立于大海中的岛屿。
台湾对大明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整个岛屿并不平坦,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等五座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平行窝在台湾岛上,因此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中部为高山,一直向东延伸到大海,只在西部海岸有一些平原和盆地。
荷兰人自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开始,在台湾登录,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在台湾南部的汕尾建立商馆,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台湾南部的大员建立热兰遮城,在汕尾建立赤嵌城,并逐渐占领台江内海平原上的新港社、目加溜湾社等村落,在与麻豆社的战争中,双方各有胜负,目前处于僵局。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西班牙人来到台湾北部,并在鸡笼建立了圣萨尔瓦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他们在淡水河口北岸建立了圣多明戈城。
据郑芝龙派出的探子回报,除了商人,荷兰在台湾岛上的驻军约有五百,西班牙也有三百职业军人。
郑芝龙早年多次去过台湾,对台湾的各方势力、地形、人口非常熟悉,他并没有带去整个舰队,只带了二十艘广船、二十条福船、十艘新式福船战舰、一百艘苍山船。
另外还有一百多艘运输船,运送陆战第四师,运输船跟在舰船后面,接受舰船的保护。
广船是三桅船,有两层甲板,左右舷共有十二门火炮,全部是开花弹,乘员八十八人,其中水手二十四人,士兵六十四人,除士兵配备燧发枪和战刀,船上还配备了火药箭、水底雷、火龙出海。
福船是双桅船,只有一层甲板,左右共有八门火炮,乘员只有四十六人,其中水手十四人,士兵三十二人。
而新式福船战舰,虽然与老式福船的吨位差不多,但船上剔除了所有的商用船舱,全部用于部署火炮,左右船舷一共安装了十四门火炮,比广船还多两门。
天蒙蒙亮的时候,郑芝龙告别岸上送行的官员,亲率舰队从福建的厦门港出发,依靠指南针导航,舰队超正东航行。
厦门和澎湖之间,大约只有七十五海里,但风帆时代船速普遍很慢,特别是广船这种大型船只,时速只有七节,加上顺风,连八节都不到,福船、苍山船的速度虽然快,为了保持完整的编队,只能和广船保持着相同的速度。
午时过后,平静的海面上并没有他国的舰队,郑芝龙命令其中的十条苍山船加速,先行到达澎湖的马港,与先期抵达马港的苍山船汇合,为广船和福船选择停靠地,同时派人登陆,为后续的士兵安排食宿。
海面上只有微风,但海水还是会掀起半尺高的浪头,幸好士兵们都是自小生活在海边,比这更大的风浪都见过,也不会晕船。
虽然海面上没有其它国家的舰船,偶尔还是可以见到商船,多数是悬挂荷兰的三色旗,或者是西班牙的盾徽旗。
战舰上的明军海军,一直不敢松懈,特别是负责瞭望的哨兵,一刻也不敢大意,这些商船,基本上都是武装过的,甚至还藏有火炮,一旦发现自己受到威胁,开枪开炮那是家常便饭。
不过,明军的舰队足够庞大,这些商船根本不敢靠近,只要明军不挑衅,他们也不敢主动招惹明军。
深秋的天气,白天开始变短,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黑下来,海面上的能见度大大降低,郑芝龙暗暗焦急,虽然战舰上都有指南针,但万一跑偏了,这茫茫的大海、这无边的夜色,还真找不到归途。
忽然,瞭望兵打出旗语:前面发现两条小船,疑似南海舰队的苍山船。
郑芝龙大喜:“一定是来接应我们的,但也不能大意,小心警戒。”
不一会儿,前面的瞭望兵再次打出旗语:果然是南海舰队的苍山船。
两条苍山船徐徐靠近南海舰队的旗舰“南海”号,士兵们通过舷梯爬上“南海”号,向郑芝龙口头汇报了马港的情况。
第339章台南海战
澎湖一直在大明控制之中,岛上的居民都是汉人,主要来自福建的厦门、泉州,他们对大明舰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愿意为南海舰队提供一切便利,很多居民还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准备给即将到达的南海舰队士兵过夜。
听说前面已经安排妥当,郑芝龙放心心来,士兵们晚上休息好了,明天才会有精气神。
不大一会儿,前面的海面上燃起一堆篝火。
“司令,那儿就是马港,是我们的人在为南海舰队引路。”
士兵们立即欢呼起来,在大海上颠簸了一天,总算又要回到陆地上了。
又航行了半柱香的时间,舰队终于到达马港,训练有素的士兵们,没有争着下船,而是依次泊好舰船后,然后才有序地上岸,每条船上都留下两名士兵看守船只。
岸上的屋子里,早有百姓和先期抵达的士兵,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只是没有蒸馏酒,根据大明的军律,战争期间,一律不得饮酒,违令者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士兵们在吃饭的时候,郑芝龙给舰队下达了命令,明日四更造饭,五更吃饭,卯时从马港出发。
坐了一天的海船,士兵们都很疲惫,坐船毕竟与坐在茶肆喝茶不一样,海上风浪颠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疲倦起来,就像摇篮中的婴儿似的,摇晃几次,就会昏昏欲睡,因此,吃过热饭的士兵们,除了值夜的,全都进入了梦乡。
卯时,天色早就大亮,广船打头,旗舰“南海”号在舰队的中心,福船和苍山船护卫在两侧稍后的位置。
宽阔的海面上,战舰充分摆开,顺着西北风,向东南方向全速开进。
初次海战,自然有很多未知的情形,但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没有露出多少紧张之色。战前的动员会上,郑芝龙已经向他们分析了敌情,荷兰人的战船,不足大明的三成,士兵更是不足大明的一成。
郑司令的话,大家都觉得有理,否则,南海舰队还有那名多的舰船和陆战队的士兵,为什么还是待在厦门和广州。
舰队在大海上航行了两个多时辰,前方隐隐出现一个巨大的岛屿,在阳光的直射下,连山上的草木几乎都能看得清。
士兵们顿时紧张起来,敌人即将出现,说一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郑芝龙倒是含笑在甲板上漫步,士兵们现在紧张一些也好,等会见到荷兰人,他们已经过了最初的紧张期,也就不再紧张了。
又行了半柱香的时间,士兵们已经看到荷兰人停在外海的船只,不知道是纯粹的商船,还是舰船,可能是离得太远的缘故,看上去比广船小了很多。
“荷兰人的船只,怎么这么小?跟福船差不多,比广船可是差远了。”
“难怪郑司令只带了这么舰船。”
“就这种乌龟壳,也敢到大明的地盘上耀武扬威?”
……
士兵们刚才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