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峰押着五千战俘,重新回到城内,这时,城中的战斗也基本结束,偶尔才会听到一两声枪声,那是明军在城内搜寻残余的东吁士兵,清城内的财产。
东方渐渐露出曙光,城内因为有高大的建筑和树木,阻挡了晨曦的亮光,道路上显得明暗相间,就像是绘画大师的素描。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明军士兵无心欣赏晨曦的风景,他们忙碌了一整夜,现在还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急匆匆搜寻着自己的目标。
街道上早已见不到东吁的行人,只有明军士兵在窃窃私语,为一无所获懊恼,为斩杀一名漏网的东吁士兵高兴,为搜到黄白之物而惊喜。
一缕阳光,从锡当河上照射过来,城中已经恢复了平静,发生在夜晚的战争,像是被这光鲜的阳光完全抹去,阳光也因夜晚的战争而充血,连洒出的光辉都是血红色。
侥幸生存下来的百姓,都是关门闭户,他们惊恐不安地待在自己的屋子里,唯恐被明军的士兵盯上,空荡荡的大街上,只有三两个明军的小分队在巡逻,没有了收获的希望,他们也是懒洋洋的。
午饭过后,沐启元和陈子壮的大军,抵达东吁城。
他们原本与林呈祥的二十军有一天的路程,因为听说林呈祥要攻城,他们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沐启元和陈子壮来到东吁城的时候,只看到安宁祥和,东吁人的尸体,集中在城外,已经被一把大火烧了,残余的尸骨,也被明军掩埋了。
东吁城内的汉人,已经离开自己的屋子,在大街上走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小心翼翼,但明军并没有盘查他们,他们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恢复原样。
除了市面上没有商贾。
林呈祥是亲自去城外迎接的沐启元、陈子壮的,“司令、陈军座来得好快!”
“我也想在路上慢悠悠转回呀,怎么样,东吁城内肃清了吗?”沐启元听不到枪声,又见林呈祥一脸的轻松,估计战斗已经结束了。
“回司令,东吁士兵早已肃清,百姓已经安静下来,城内逐渐恢复了生气。”林呈祥都有些得意自己的效率了。
“嗯。”沐启元微微头,他扫了林呈祥一眼,林呈祥年龄偏大,办事一向稳重,这次怎么如此草率?“不过,我就不明白了,你的二十军是昨天傍晚抵达东吁城的吧?为什么连夜攻城?夜晚攻城,士兵们的视线受阻,可能会增加无谓的伤亡。”
“是这样的,司令,我们得到城内的接应,为防时间长了,内应被暴露,这才决定连夜攻城。”林呈祥将城内的侦讯和汉人百姓组织敢死队的事,详细汇报给沐启元。
“城内的汉人真的支持大明的军队?”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沐启元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人心,如果人心归附,大明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他明白朱由检为什么让他消灭东吁的权贵,朱由检不是为了泄恨,而是为了将来的统治权,没有权贵,没有带头人,东吁百姓才会安心转化为大明的百姓。
“支持我们的主要是汉人,缅人的心思,我们暂时还不清楚。”东吁王朝是缅人建立的,缅人是东吁的统治基础,城内刚刚平息,林呈祥还没有与城内的缅人接触过。
“有汉人支持就好,至于缅人,将来再一步步让他们归心。”沐启元受到朱由检的影响,无论是平定乌斯藏,还是出兵东吁,他的军队遇上汉人,都是秋毫无犯,他只是觉得,汉人的军队应该保护汉人百姓,无论他们生活在哪儿。
“司令,林军座,现在东吁城是攻下来了,接下来该如何治理?”一直没有发言的陈子壮,在沐起元与林呈祥思索的当口,才插上一句话。
“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既然城内汉人颇多,又已经归心,不如暂时给他们统治权,让他们管理这座城池,我们也好集中兵力,与他隆决战。”这样的策略,沐起元在平定乌斯藏的时候就用过,效果还不错。
林呈祥与陈子壮都同意沐起元的做法。
经过三人商定,陈子壮留下一个团的士兵,负责城内的安全,同时清缴附近的反明势力。
由汉人头领王坤,临时执掌东吁城的民政大权,同时组织一支五百人的队伍,配备东吁人遗弃的弯刀,维持城内的治安,他们相当于大明的捕快,接受明军的和王坤的双重管辖,协助明军清缴周围的东吁残余势力。
第411章大城王朝的使者
安置好东吁城,明军又开始沿着锡当河谷向南进军,林呈祥的第二十军依然作为前军,而沐启元、陈子壮的联军作为后军,则在一天后出发。
东吁以南的各个城池,原来都有少量的驻军,但他隆和明军一战,全军覆没南逃后,他知道这些城池的散兵,根本阻挡不了明军前进的步伐,因此除了在东吁城留下五千守军,其它城池的驻军,都被沿途收拢,集中到国都白古,他隆期待在白古与明军再一次决战。
从东吁城去白古城的四百里平原,沿途没有东吁的军队,明军无仗可打,但行军的速度并不快。
沿途的的各个城池,军队和文官都随他隆去了白古,但百姓们并没有逃亡,离开自己的土地,他们就是乞丐,白古城的权贵们,绝不会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分给这些逃难的百姓。
城中处于权力真空状态,百姓就是各种势力的肥肉,杀人、放火、抢劫、强暴等刑事案件层出不穷,但所有的施暴者,都不受律法的约束,百姓叫苦不迭,无论是汉人,还是孟人、缅人,都是受害者。
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百姓这才想到律法,想到官府,期望得到保护。
但东吁的官员,此刻正在白古城的酒馆茶肆青楼喝酒品茶赏花,哪里顾得上百姓的死活?
对百姓来说,在最需要的时刻,明军充当了救世主。
林呈祥在沿途的城池里,设计了临时的军政府,由当地的汉人担任主官。
这里曾经是孟人建立的白古王朝的统治区,东吁王朝兴起以后,灭了白古王朝,但居民依然是孟人居多,汉人却是少数,因此,不少孟人都进入当地的军政府,沐启元还在良礼彬驻扎了一个团的士兵,以维持当地的治安。
在明军的全面干涉下,不法分子被捕杀,社会治安大大好转,不过明军的行军速度却慢了下来,本来从东吁到白古,不过七八天的时间,为了在各个城池建立军政府,一共拖了二十多天,当他们到达白古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中旬了。
白古城位于塔马湾西岸,北面是白古河,如果白古河直通向南方,注入大海,就会从白古城的西面越过,但白古河很是奇怪地在此向东拐了一个弯,再回到西边,注入大海,恰好从白古城的北面、东面、南面流过,把白古城围了大半圈。
明军的七万余大军,隔着白古河在城北与东吁军对峙。
白古城内,他隆接管了吉伦海五万大军的指挥权,加上沿途收拢和从南方各地赶来的军队,城内共集中近十万士兵。
东吁的所有军队,全部在白古城,他隆能控制的,也只有这一座城池了。
沐启元没有着急攻城,白古城附近水网发达,不适合大军作战,稍有闪失,这些河流可能就是明军的葬身之所。
他隆并没有龟缩在城内,因为有十万大军,他在白古河沿岸布下重兵,明军要想过河,实在不易。
沐启元只能派出大量的游骑,一面侦探东吁军队的布防,一面绘制白古城附近的地形图,掌握了充分的讯息后,他才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进攻的方向。
“白古河从北、东、南三面流过白古城,河岸距离城墙太近,对大军攻城极为不利。”沐启元根据游骑搜集的讯息,先说说自己的担忧。
“是呀,我军超过七万,据侦讯回报,东吁军接近十万,双方十七万大军一旦展开决战,一定需要十分开阔的地形。”林呈祥对渡过白古河兴趣不大,那里并不是合适的战场,特别不适合明军火器充分发挥远程打击的优势。
“司令,林军座,白古城的西侧,不是有一片开阔的地形吗?”白古城西面是白古河谷,地势平坦,又没有河流阻挡行军打仗,陈子壮根据地图,一眼就看着这块土地。
“城西的确是快战场,即使双方十七万军队全部参战,我军的火炮也可以充分发出出优势。”沐启元也曾看着这块土地,“不过,我们现在和这块土地隔着白古河,对岸有大量的东吁士兵,如果我们强攻,也许可以渡河,但弟兄们的伤亡,应该肯定不会少。”
“司令,我们可以北撤,从坦道基渡河。”林呈祥在行军地图上一,那是在白古城西北大约四十里的渡口。
“难道坦道基就没有东吁的守军?”既然明军能想到,熟悉地理的东吁军更应该想到,坦道基一定有东吁的守军,沐启元不敢大意,这一次可能是征服东吁的最后一次大的战斗,前面一直顺风顺水,最后决不能翻了船功亏一篑。
“现在的东吁军与我们隔河对峙,他们摸不住我们渡河的地,应该不会在坦道基布下重兵,我们可以让士兵泅水偷袭,一举占据坦道基,再接应大军渡河。”陈子壮现在只有一万多士兵,他的军队大部分驻扎在明军已经占领的各个城池,差不多沦为沐启元的参谋了,为了立功,这几天他一直绞尽脑汁,争取当好这个临时的参谋。
“我们还可以派出大量的游骑,从南面侦探以吸引东吁军。”林呈祥也不甘落后,明军现在握有进攻的主动权,何时渡河,从哪渡河,都是由明军决定的,东吁军只能疲于奔命。
“明修贱道,暗度陈仓?”沐启元立即就明白了林呈祥的意思,他想了想,“不过,也不用太急,先探明坦道基附近的讯息再说,在进攻的前一两天,再向南派出大量的游骑,甚至是小股军队,做出渡河的假象,我们则趁机袭取坦道基。”
林呈祥、陈子壮都没有反对,基本上算是定下来。
“二位,你们说,我们从西面攻城,白古城的北、东、南都是被白古河阻隔,他隆要是战败,将从何处逃生?”沐启元从来没有怀疑过,明军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明军只有七万,比东吁军少了近三万,但明军火器上的优势,不是区区三万东吁士兵可以弥补的,他考虑的是他隆,一定不能放过他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白古城南面靠近大海,已经没有逃跑的路径,西面将是我们的驻扎地,如果失利,他绝不敢向西逃窜,剩下的只有北面和东面了。”陈子壮早就研究过东吁城附近的地形,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北面也不行,北面的城池都在我们的手里,他要是向北逃窜,必然在这些城池受阻,虽然各个城池的士兵不多,只要阻挡一时,我们的大军就会追过来,他隆绝对逃跑不了。”林呈祥抢着说道。
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