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儿看着又缓缓关闭的门扉,脸上突然泛起一丝冷笑,起身把桌上的茶壶茶杯统统扔入河中:“瓶儿,你莫怨我,要怨,就怨你自己知道得太多……”
瓶儿握着那块银子提着灯笼出了风月舫,走在路上,或许因为还在揣摩着铭儿方才的那席话,神情看上去有些恍惚。
王狄看到瓶儿,急忙从树后出来。瓶儿被他吓了一跳:“爷?你昨天怎么没来?我还以为你把这事忘了。”
“昨天我有事,见过铭儿了吗?”
瓶儿似乎想说什么,又似乎有些犹豫,看着王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我知道你已经见过她了。”王狄看着她的神情,沉声道。
“既然被爷看出来了,我就干脆告诉你,” 瓶儿说着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脚下有些虚浮,“不过……我想让爷离我近点。”
王狄走到瓶儿近前,他发现她的目光有些散乱,不由皱了皱眉。瓶儿陶醉地闭上眼睛,大胆地闻着王狄身上的气息。
王狄下意识闪身一旁,急迫地问:“快说,她在哪儿?”
瓶儿显得很陶醉,哪知突然身子一斜,向王狄软去,一缕血丝从她的鼻孔中涌出来。
王狄并没看到血,伸手把瓶儿抱住。瓶儿一动不动,王狄不耐烦地要推开她,突然看到她在流血,惊诧中又将她抱住:“瓶儿,你怎么了?”
“爷,我……好难受。”
王狄把手指搭住瓶儿的脉搏:“你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瓶儿艰难地说:“一杯茶。”
王狄追问:“谁给你喝的茶?”瓶儿没说话,身子一抖,呛出一口黑血。
王狄大声喊道:“快说,谁给你的茶水?铭儿在哪儿?你什么时候见过她?”
瓶儿的头偎在王狄的胸膛上,黑血顺着嘴角流下来。良久,她费力地挑起手,指了指风月舫的方向。
王狄锐利的鹞眼仿佛要穿透风月舫,当他明白了瓶儿的意思,转过头来抱紧瓶儿:“瓶儿,忍耐一下,我带你去找先生。”
瓶儿费力地抬头看着王狄惨笑:“爷,你的胳膊真有劲……”说完这句话,头猛地垂下,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去。
王狄难过地搂着瓶儿,突然听到不远处一声脚步踩断树枝的脆响,循声望去,正是铭儿,王狄眼里顿然充满杀机。
铭儿本是要逃往曹府那个暗道的,不料却撞到了怀抱瓶儿的王狄,她明白事情败露,撒腿便跑。
王狄抱着瓶儿飞身而上,一道寒光闪过,冷森森的弯刀已经架在她的脖子上……
第十三部分:生命中的知己朗声请命
王狄在心里演绎过无数种惩治蓝心月的方法,但是几天过去,他仍没想好怎样才是最快意的惩戒。
王狄手中始终捏着那个面具,那是铭儿的另一张脸。但正是因为这张脸,他反倒中了她的激将法,决定走之前夜探大明皇宫,拿下朱元璋的人头。
这天夜里,他再次造访了大明皇宫,他想知道朱元璋究竟在哪里安寝,他没有贪功冒进,只以夜行人惯常的方式潜伏在高高的殿顶。
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挥着一封信向寝宫跑来,王狄心里一动,他知道皇宫中礼仪甚严,若非天大的事,就连随便咳嗽惊动了圣驾都会被治罪。
“皇上,皇上,柯大将军有信了——”报信的小太监跑进远处的寝宫,迎面与闻声而出的长公主撞个满怀,两人各自脚下踉跄,小太监顺势跪爬在地,向正和十几位文武官员议事的朱元璋爬去,金兰也闻声从内室挑帘出来。
小太监将纸笺高举过头:“皇上,柯大将军的飞鸽传书。”
一位武将拿了小太监手中的信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严肃地打开观瞧。
金兰扶着被太监冲撞到的长公主,宽慰道:“肯定是柯桐到了开平卫,这下好了,姐姐可以放心了。”
不料朱元璋的脸色突然变了,把信撕得粉碎:“岂有此理,朕这些年和他们努力通好,没想到根本无法笼络他们的心。”
长公主颤声问:“怎么了?”
“柯桐来信说,鞑靼和瓦剌暂时休战,额勒伯克派那都带领六万蒙古兵一天之内连占我大明七座边城重镇。”
众人听罢,脸上的表情一时僵住。
此刻,王狄已在寝宫附近跃下房脊,他的眼睛在夜色中放着冷光,弯刀已然出鞘,刀身在灯影中反射着冰魄般的光芒。
寝宫里,朱元璋的声音已经清晰可闻:“大明官兵猝不及防,现在七个重镇落在蒙古人手里。柯桐非但没能进入开平卫,反又后退了二十里。”
此言一出,众人由惊愕变为哗然。
“皇上,下旨吧,微臣带兵把失地夺回来。”几名武将朗声请命。
“你们能像鸽子那样一天一夜飞到开平吗?立刻传书宁王朱权、谷王朱惠,叫大宁、东胜、宣府三卫调集十万兵马火速赶往开平,随时准备出战。还有,告诉所有官兵听柯桐指挥。”
王狄疑惑这场战事的突然,但是更专注于出刀时的每个细节,他躲避在宫帏边慢慢向寝宫里走去。
只听朱元璋心意烦乱地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蓝玉的女儿找到了吗?还有那个林一若。”刘文炳躬身答道:“皇上,微臣还在查。”
金兰看出父皇的不满,急忙借机请命:“父皇,现在边城告急,这件事可以交给儿臣去办。”朱元璋挥了挥手:“朕有文武百官,他们各司其职,不用你管,记住朕的话,不许再私自出宫。”
“父皇,儿臣有足够的把握抓住他们。”
“真的?限你十日之内捉拿归案。”
金兰刚要说话,朱元璋的脸上突然晃了一下亮光。金兰回头顺着光源看去,一把弯刀映着灯火在帏帘后闪着寒光。
“有刺客——”金兰断喝一声,腾身朝王狄藏身的地方蹿了过去。
空气骤紧,文武官员瞬间将朱元璋团团围在当中,所有的人大气也不敢出。
金兰的身形射向那道曾经映出刀光的帏幔,可是那里随着刀光的消失,已经变得空空荡荡。
几员魁梧的武将赤手跑过来,金兰再往四周看看,一切安静得竟如平时一样。
一员武将疑惑地问:“公主,您是不是看错了?”
金兰回忆着那把弯刀的模样,心情沉重地道:“不是我看错了,是他走了。”
第十三部分:生命中的知己率先发难
正如柯桐飞鸽传书上所说的那样,王狄在大明皇宫行刺之前,蒙古的铁骑已经对明军率先发难,明军连失七城,节节败退,使蒙古军威大振。更多的土地和奴隶,更多的女人和牲畜,这一片突然易主的江山,已然变为蒙人的天堂,汉人的地狱。
在大明边城东林镇用土坯垛成的城门里,不断有一些蒙古兵押着反剪双手的大明兵卒走出来,明朝百姓们看到此番情景,惊慌地躲在一旁。
“闪开,闪开——”一位骑马的蒙古兵在城门外挥舞马鞭轰赶行人。
蒙古兵的身后,那都、铁笛和阿尔巴及众武将骑在马上说笑着向城门走过来。那都看着城门上的“东林镇”字样,拿着马鞭开怀大笑:“妹妹,如果这三个字是南京城,我想不出来是什么样的心情,你呢?”
铁笛公主开心地道:“那要请教我。如果我猜得不错,你一定会忘了高兴,因为南京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城市,它只会让人的心软下来。”
那都逗趣道:“如果南京没有林一若,你的心会软吗?”
铁笛公主的情绪开始有些低落,喃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见到了他,所以无法猜测见不到他是什么样子。”
阿尔巴警觉地问:“公主,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