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辛亥之钢铁基地 > 第123部分

第123部分(2 / 2)

虽然表现得无比霸道直接,但吕梁心中一直在忐忑不安的等待着英国出手,他知道日俄战争是英国的第一步应对举措,被华国瓦解后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方式阻碍华国崛起,所以。现在的华国必须集中精力,尽快完成统一大业,这样才有余力应对英国流氓的侵犯。

旧金山条约签署后,华国的工作重心立刻转向北方,琉球、台湾、济州岛等地的驻军、维稳、经济建设不过是琐事。当布置完新一轮的军备建设后,一件大事让吕梁有了出兵的借口。

一直以来,推翻满清都是振国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但吕梁未尝没有和平解决的想法,尤其是接触战争越多,就越不想发动内战。不过从北洋军的不断扩充和驻军地点越来越接近长江北岸看来。袁世凯是不舍得自己的权利,即使在股票风波中损失惨重,也没有放弃扩军备战的打算。

1906年1月,北方持续时间长达八个月的干旱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从1905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就开始出现旱情,农业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粮食作物绝收,农民开始依靠吃草根、树皮维持活命,其中以河南省最为严重。

到1906年。持续八个多月的旱情更加严重了,许多地方的草根都被吃完,树皮几乎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满清朝廷不仅没有赈济救灾,反而因为对外赔款和股票风波,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力度,灾民的赋税不减反增。驻扎在河南的北洋军视灾情于无物,向当地施加压力要求提供军粮!

北方高层歌舞升平,对于灾情严格控制消息,在这八个多月里,灾民无处求生的情况下只能逃难。其中首选地方就是相对富庶的山西一带,但是满清和北洋派兵封锁了通往山西的主要路段,严禁灾民四处流窜,再加上长江天险,冒险逃亡南方的灾民更少。

华国很快得知了北方的旱情,但是一开始华国的应对措施失误,民政部门提供了大量粮食,用于向北方的粮商出售,本寄希望于用大量粮食冲抵北方高涨的粮价,以此来缓解旱情,没想到几个月后回馈的信息是那些粮食购买南方粮食后囤积居奇,根本没有出现粮价降低的情况,饿死人的情况有增无减!

1906年1月12日,周树人乘坐马车抵达河南境内,随同他一起的还有五名武装守卫,和一名通信联络员。他从报社上级那里得到的任务是考察河南灾区情况,并随时发回考察报告,供报社实时报道灾区受灾情况。

作为报社的副总编辑,很少有亲自采访的机会,周树人对此只是略有不解,将其理解为这是报社对国民受灾的重视,公开灾区的情况。因此周树人非常上心,经过一天的准备后就带队出发,两天后抵达河南境内。

作为党报,振国报体现的就是振国党的意志,从根源上说体现的就是吕梁的意志。政府手里缺少灾区的情报吗?作为党报,缺少关于那边的信息吗?答案当时是否定的,调查局收集的情报全面而细致,从城镇到乡村,调查局的情报涉及到了灾区的方方面面,客观而详实,报社完全可以采用哪些信息来对外公开。

只是,这样的报道不能完全达到吕梁的目的,他需要的,是国民借此机会爆发出团结一致的心态,要让国民意识到,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不论是新疆还是琉球,全部都是华夏子民,同属一个民族,不分你我。

这样的考虑来源于华国境内普通人心态的微妙变化,这个细小的变化被调查局捕捉并呈交到吕梁手里。相对于汉奸、卖国贼,这件事更让吕梁悲痛,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日渐富裕、见识逐渐开阔,竟然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民众产生了歧视心理,尤其是在北方大量难民涌入南方后,这种歧视现象越发明显。本属同一个民族,却开始人为的划分成两种人。

吕梁对此还不能打骂,众口铄金,这种事情只能引导,还有尽快的统一、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其实这种现象对于吕梁来说并不陌生,后世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从红空人歧视内地人,从太晚人歧视内地人,从东部人歧视西部人,到处都存在。

比如,内地人在红空,某个游客吐了口口水、说了句脏话、买了件奢侈品,就被红空人解读为所有的内地人都是那个样子,并大加指责,直有划分人种层次的架势。这不仅是歧视,更是偏见,不应该存在的偏见。

以前吕梁也存有这种偏见,直到大地震后太晚竟成为捐款最多的地区,直到他为大地震后受灾的人痛哭流涕,才知道,深埋于血液中的同根同种无法断绝,那种血脉相连的亲情感没有消失,一旦爆发,就会让自己都感到震惊。

因此,吕梁将是要借此机会激发所有人内心的那种认同感,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人种的认同感。让周树人进入灾区考察、并随时传回调查报告以公开发表,也是想借周树人感性的笔触,最大限度的激发这股力量。

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没有对周树人公开,相对来说,那个目的显得有些肮脏,下达这样的决定也需要吕梁付出很大的勇气,用来安慰自己的,是庸俗无比的舍小家为大家。

抵达河南境内之前,第一篇考察报告已经通过通信联络员发出,从河南绵延到长江北岸,无数拖家带口的难民正在寻找传说中的富庶之地,在那里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是难民的天堂,只要肯付出劳动,就能迎来美好的生活。就是这种愿望,推动着饥饿的难民挪动瘦弱的身躯滚滚向南。

第二百四十五章苦旅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狠狠的刺进自己的胸膛,从跨过长江到现在,周树人每时每刻都感觉自己的内心在遭受捶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考察没有意义,不断地默默询问,为何还不发兵?

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周树人拍下了许多副野狗从沙土堆中刨出尸体来啃食的照片,在走访的一些村庄中,他从灾民口中得知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在于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度过最初的震惊后,周树人试图从技术上入手搜集来自底层的统计数字,只是这里的统治秩序早已崩溃,在考察的第一站信阳地区,出了县城州府,就看不到任何的官吏,有能力的地主大户通过往年的屯粮来度过危机,中小型的地主由于力量薄弱,许多被饥饿的灾民攻攻破宅院,将存粮抢劫一空。

基层统治秩序不复存在,满清官员又缩在城中不肯出来,再加上这里是南北对抗的第一线,希望保命的上层官员早已想办法调离,更没有人愿意到此为官,导致官府竟没有主事之人。胥吏为了生存,勾结匪盗趁机作乱,灾民、匪盗、大旱,好一副末世景象。

信阳、南阳等地情况还要比北边好一些,这里的难民可以就近逃往南方,而且旱情要比北边差一些。过了许昌,局势更加悲惨,周树人等人乘坐的马车被难民抢走,马匹变成了果腹的食物,要不是五名保卫掏出枪来恐吓,说不定周树人也要被双眼放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