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心理控制术 > 第9部分

第9部分(2 / 2)

以我为1989年北美锦标赛选拔赛做准备的那段经历为例。我有大量事实证明我在选拔赛上取得好成绩不太可能。我的确有一匹好马扎帕特罗,但是其他方面的情况是:第一,扎帕特罗对我还很陌生,我们没有时间建立亲密关系,也没有时间真正沟通;第二,它还是一匹很年轻的马,没有强壮到能做所需的各种动作的程度……

这些事实使我很难想象怎样参加最完美的比赛。于是我只好转而想象颁奖仪式。有好几次,每当一天快要过完时,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双眼,全身放松,想象着我在以胜利者的姿态绕场一周。在此过程中,我强迫自己不停下来思考“那些事实”,从而阻止疑虑和不安全感钻进头脑。事实上,那天最终成绩公布时,扎帕特罗和我真的在那里以胜利者的姿态绕场一周。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而我也绝对无意淡化充分准备和刻苦训练的必要性。但是,从精神上时想要的结果(如果结果在你脑海里已然存在)集中注意力,是我们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集中精神于某个积极结果(这个结果是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结论),而不是任由生动的想象力去想象失败的画面,这一点至关重要。由此,我的思维(伺服机制)便能通过帮助我娴熟而高效地骑马,从而为我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手段。

当然,怀疑论者希望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巧合或运气。但是简·萨瓦是心理控制理论的娴熟实践者,她有许多可用做证据的事件支持自己的信念。实际上,作为冠军骑手的指导老师和教练,她运用心理控制技巧已有多年,众所周知的,就是她的队员们最近在奥运会上的表现。

即便对成功形成一幅单个、简单但栩栩如生的画面,也足以阻碍我们的疑虑、恐惧、担忧和不安全感,并引导成功机制瞄准某个想要的靶子射击。相比之下,全面的精神排练画面威力更大。

无论你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周末才参加体育运动的业余运动爱好者,是专业销售人士、实业家、管理人员、在校教师,还是医生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士,都可以在日常养生练习中掺杂精神排练进行实践。大量证据表明,你应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经常付诸实践,以达到各种有价值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运用这种方法,在做事时,你就享受不到我们所知道的最基本、最可靠、最普遍的心理学“成功途径”带来的好处。这就好比一个木匠在做木工活时,不去使用电力或用电工具方便自己。当然,不用电也能干木工活,但那又何必呢?

为什么“心像”的力量如此强大

控制科学使我们对“心像”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有了新见解。我发现,人们对它发挥作用的道理认识得越深刻,运用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身上的自动成功机制(它是一种极为复杂、能自动追寻目标的机器,通过运用反馈数据和存储的信息,它能面朝某个靶子或目标自动前进,在必要时还能自动矫正路线)只能通过一种方式发挥作用。正如著名高尔夫球指导者亚历克斯·莫里森所言,在能够付诸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在头脑中清晰看见事物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如前所述,这一新理念并不表示你是一台机器,而是表示你的生理大脑和身体功能的作用,相当于一台供你操纵的机器)。

在头脑中清晰看到某个事物时,你身上的创造性“成功机制”就会接着做完余下工作,其效果要比你仅凭有意识努力或意志力去做的效果好得多。

你不要通过有意识努力艰难尝试或通过钢铁般的意志去做事,始终对那些有可能出现的坏结果表示担忧并对其进行“刻画”;而是干脆放松自己,不再紧张地企图去“搞定它”。你要在头脑里刻画出真正想击中的靶子,然后把其他事交给创造性成功机制去做。从此以后,你仍然需要努力工作,但此时你的努力用在带着你直奔目标上,而不是用于徒劳地想一些与实现目标相抵触的事情。如果按照后者去做,其结果就是:你想努力做成某件事,但在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找到最好的自我

如果你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关于你想看到的自我的画面;而且“看着”自己在扮演某个新角色,那么,同样是你身上的这一创造机制,也能帮助你实现最好的自我。无论采用哪种疗法治疗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在转变性格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出于某种原因,在得以改变之前,你必须首先“看到”自己在扮演某个新角色。

我曾亲眼目睹一些真正的奇迹:当一个人改变自我意象时,他或她的性格也能随之改变。我们应该关注从人的想象力中产生出的潜在创造力,特别是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形象。然而今天,我们在这一方面才刚刚起步。比如,我们可以探讨下面这篇美联社新闻发布稿的含义。从日期栏的时间看,该文发表于1958年:

只用想象你是个心智健全的人

旧金山。据洛杉矶退伍老兵管理处两位心理学家报道,有些精神病人只用通过想象自己是正常人,就能使病情大为好转,还可能缩短住院的时间。哈里·M·格雷森博士和伦纳德·B·奥林格对美国心理学协会说.他们在45个诊断为神经性精神病者而送医院治疗的病人身上验证了这一观点。

病人首先接受了常规性格测试。随后,试验者脸色平淡地要求他们再接受一次检验,并回答一些问题,但在回答时,要假设他们自己是“对外界环境完全适应的典型的正常人”。

这两位心理学家报道,有3/4病人完成了改进型表现测试,某些表明他们好转的变化简直让人吃惊。

这些病人为了像“完全适应外界的典型的正常人”那样回答问题,只好想象一个完全适应外界的标准正常人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他们必须把自己想象成在扮演正常人的角色。而这一点就其本身而言,已经足以促使他们“像心智健全者那样行为和感知”了。

我并不确切地知道这些好心的医生以及他们组织的开创性试验有何下文。然而我们知道,今天,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各个方面、认为自我意象起到“舵手”作用的观点以及“像某某人一样做事”这一“直观显示”法之类的相关技巧,都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用来帮助各种患有精神病的人、残疾人、上瘾的人以及自我封闭者恢复健康。

当然,你也许没有被诊断出心智不健全或者使用化学药品成瘾,但如果你对心理控制技巧有一定了解,它很可能会成功地帮助你在生活中做得更好,或者提高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质量。这些技巧已经成为多数疗法和治疗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疗法和治疗方式所针对的对象,在情感或心理上面临的困难可能比你的更多,甚至超出你的想象。鉴于此,可以假设:将这些技巧用到你身上,一定会更有力、更立竿见影、更有效,因为你的起点比起他们的更高。

揭示与自己有关的事实真相

自我意象心理学的目标并非创造一个无所不能、妄自尊大、“舍我其谁”的“假我”。这种自我意象和低人一等的自我意象一样,是不恰当、不现实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到“真我”。然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多数人都低估了自己,看不足自身真正价值,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其实,世上根本没有自大情绪之类的东西。看似具有自大情绪的人,其实在痛苦地体验自卑,因为他们那“优越的”自我只是一种假定和掩饰,用于掩藏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免被自己和他人发现。

怎样才能发现有关自己的真相呢?怎样才能对自己作出真正的评价?对我来说,心理学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应该求助于宗教。《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比天使低等一点”的人,并“给予他以统治权”;上帝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人。如果我们真相信存在某个大智大慧、无所不能、普献爱心的造物主,那么就理所当然地得出以上结论,来界定他的创造物——人。首先,这样一个大智大慧、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不会造出“低等产品”,就像绘画大师不会画出低劣的油画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