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急了:俺就不明白了,这国民革命还怕人多吗?俺大老远来到这旮旯,你让俺去哪旮旯?当“街蹓子”(流浪街头,“街”音ɡāi)呀?俺也没钱了,俺也回不去了,俺也不走了,就在你这旮旯吃军饷了!
在许公中学,赵尚志是个穷学生,也是个好学生。而在黄埔军校的经历,却鲜有记载。很翔实的上中下一套《黄埔大传》连同附录的“同学录”中,甚至找不到“赵尚志”三个字。但是,当这个好像天生就是来这个世界扛枪打鬼子的铁铮铮的汉子,终于感动上帝踏入黄埔军校后,还会有人怀疑他不会竭尽全力吗?
赵尚志的治军带兵生涯,是不时可见黄埔军校影子的。
1926年夏,赵尚志回到东北,翌年3月在长春被捕。
受审时,敌人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他说俺是国民党员。问他信仰什么,他说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还信奉基督教,滔滔不绝大讲三民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入国民党者,基督教徒居多,遍及东三省。基督教以舍己救人为宗旨,国民党重在舍身救国,彼此主义相同。三寸不烂之舌,一时间也弄得敌人一头雾水。
在奉系军阀统治的东北,国共两党都处于地下,关系也未完全破裂,共产党员可以跨党加入国民党。党组织派赵尚志到长春,协助长春特别支部负责人韩守本筹建国民党吉林省党部,通过统一战线方式更有利于开展斗争。
鞭子抽,棒子打,坐“老虎凳”,用子弹壳刮两肋和前胸,豆粒大的汗珠从赵尚志的脸上直滚,他一声不吭,只听牙齿咬得咯咯响。戴副近视镜,文弱书生模样的韩守本也不含糊。敌人就把他们押赴刑场。枪声响了,三个胡子应声倒地,他们两个好好儿的,原来是让他们陪决的。开枪前让他们跪下,赵尚志说老子要站着死。没死了,韩守本说尝过死的滋味了,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1931年12月,经组织营救,赵尚志与18名同志获释出狱。
从1925年夏入党,到“九一八”事变,6年间,赵尚志一多半时间是在狱中度过的。
问题在于敌人抓他、打他是正常的,在共产党内,和自己人怎么也说不清、道不白呢?
风打麦波千层浪,
雁送征人一段愁。
披靡无术,
被屏逐于千里之外。
写给朋友的这首小诗,道白了他的心境。
后面将会比较详细写到的终老本溪的方未艾老人,当时是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赵尚志、杨靖宇、金伯阳,还有建国后的著名作家舒群、杨朔,都是他那儿的常客,赵一曼去的次数最多。不管什么时候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谁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杨靖宇去磐石前,一双鞋不行了,见床边有双新皮靴,一试挺合脚,就穿走了。
1933年春节前后,杨靖宇来了。方未艾说:赵尚志哪去了?好久没见到他了。
杨靖宇说:小赵在巴彦游击队犯了错误,是李立三路线。
过了半个月左右,赵尚志来了,瘦了,一脸疲惫,眼里网着血丝。
两个人唠一阵子,赵尚志道:省委把俺开除了,不要俺了。俺窝囊了这么些日子,也寻思开了。打日本子,不分党员、非党员,每个中国人都有份,谁也不能挡俺。
1932年4月,中东铁路日本军列往来不断。14日夜,根据省委指示,赵尚志和商船学校学生范廷桂,在哈尔滨市郊成高子车站附近路轨埋设炸药,颠覆一列军列。据《盛京时报》报道,日军死11人,伤93人。这应该是东北共产党人直接痛击侵略者的最早战果。说赵尚志未打死一个鬼子,先丢了党籍,显然不妥。只是这位黄埔4期生梦里鼓角连营,渴望的是率军纵马疆场,没想到果真一试身手,竟是这个下场。
这时赵尚志家里最着急的是他的婚事。且不说抱孙心切的母亲,连一向主张婚姻大事儿女做主的父亲,也有点儿沉不住气了。在那个年代,二十五岁绝对是个大男了。街坊邻居那些一般大的小伙子,没有不当爹的了。要是换个人,找个心仪的姑娘,这辈子可能就改弦易辙过自己的小日子了。而且对于愁苦、郁闷的年轻人,这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可这样就不是赵尚志了。婚姻意味着责任,大英雄、伟丈夫赵尚志,承担不起这份责任。
从黄埔军校学习回来,哈尔滨地委分配他负责地区的妇女工作。让这样一个还一身军校气息的硬汉专门做妇女工作,未免不伦不类,甚至滑稽,可他二话没说。开除党籍,省委让他担任哈尔滨市总工会主席,这回他拒绝了。
之后,省委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家人也不知道,方未艾这样的同志、朋友也不知道——赵尚志好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独行侠
3月的哈东,北风卷着雪粒子在旷野逞威,枯草的梢头在雪地挣扎,树林子东倒西歪地号叫,天地间灰蒙蒙的。待到太阳出来了,满世界雪亮冰莹,那些出没山野的野兽不知什么感觉,那人就得眯缝着眼睛。
冰天雪地中,一个人手里拄根棍子,在雪野间跋涉、独行。累了,原地站一会儿,或者找个背风的地方歇一会儿;饿了,从胸前棉袄里掏出个包米饼子,朝贴身的一面啃几口。饥肠辘辘不赶劲,就把冻得铅球、铁饼似的饼子在石头上摔碎,一块块捡起来放嘴里嚼着化着。远近不时有狼嗥声,晚上周围闪动着绿莹莹的眼睛,紧赶慢赶也赶不上一户人家,就在雪地间燃堆火,打发掉这个雪夜。至于那一帮一伙的胡子,一言不慎,整死你就像踩死只蚂蚁。有时则完全取决于人家的心情好不好,那一刻是不是想拿你寻开心。
赵尚志这个没了党籍的人,如此“无组织”、“无纪律”地在哈东的冰天雪地中跋涉,是在寻找一个叫孙朝阳的人。
《朝阳县志》载:“孙朝阳(1904934年),汉族,本县人,字兴周,因朝阳籍人,绰号朝阳。初以经商为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正行商于吉林阿城,毅然将资本献出作为抗日经费,拉起1500多人抗日队伍,活动于宾县、珠河、延寿、方正等县境内。1932年9月,率众2000余人攻占宾县,建立抗日军政府,翌年4月撤出。此间曾诈降后从军中组织哗变,使日军受挫深重。继在阿城境内活动时与日伪军激战,伤亡惨重。当时赵尚志曾以家乡人身份投靠相助,不久因形势不利而撤走。孙于1933年10月24日,于哈尔滨去北平的火车上被俘,拒不降服。1934年春,被日军杀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