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33部分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33部分(2 / 2)

敌人是日军望月部队300余人,和伪军邓团400余人。团长邓云章后来升任旅长,这小子向主子拍胸脯子“包打赵尚志”,堪称哈东的邵本良。

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战斗。赵尚志迅速奔到山上,观察、判断敌情,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势。敌人炮火很猛,日军、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利用房舍、树丛发起攻击。部队住地分散,200多人按建制宿营,有的在山下,有的在沟里,敌人的合围一时也难以收拢,而且缝隙较大。战至天黑,赵尚志指挥向东突围,退至太平沟、大猪圈一带,又被敌人包围。激战中,赵尚志左肘中弹,血流不止,仍指挥战斗。大队长刘海涛是员猛将,奋不顾身率队冲锋,终于突破敌围。

肖田地之战,使敌惊诧不已的,并不是对手两次突出包围。望月并不忌惮这个,因为在对手所有可能退走的路上,他都预设了伏兵。这是一个精心布下的连环套,自觉万无一失的侵略者,根本想象不出对手是怎样顺利返抵珠河的,就说这是一次“德国式联军的退却”,“此中必有名将指挥”。

“有名将指挥”不用说了,“德国式联军的退却”则是胡诌,那就是抗联式的退却: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击侵略者,攻守进退,人熟地熟。

从1934年草木凋零开始的冬季“讨伐”,敌人调集3000多日伪军对付哈东支队,并提出“不打山林队,专打赵尚志”,结果每次接战都讨不到便宜,连肖田地之战的伤亡也大于对手。

听着部下的报告,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岩越喃喃地道:“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打出来的统一战线

13个人的珠河游击队成立时,珠河地区武装蜂起。

一种是地主武装,大排队、保卫团、自卫团、民团,名目繁多,一个意思。有钱人家的大院套里,用当时人的话讲,“那枪头子戳得像高粱棵子似的”。而在日本人占据的县城和铁路沿线的较大集镇,商家和有钱大户也组织商团、民团。如此武装蜂起,是因为这年头兵荒马乱,遍地起胡子。原先就是胡子的,义勇军失败后拉杆子上山的,一向诚实劳动而丧失了劳动权利的,为了养家糊口,除了去那大院套里扛枪外,也就剩下这条路了。“九一八”事变后盛极一时的红枪会,其成员大都是山东人,有的回山东老家了,留下来的有的被地主武装收编,有的成了胡子。至于棒子手、砸孤丁、小线,抢不了大户,就对穷人下手,为扒身衣服也会害条命。白天深草没棵的,走夜道更危险,从背后给你一棒子,或是用镰刀钩住脖子,或用绳子勒脖子,叫“背死狗”。

地主武装也好,山林队也罢,特别是后者,通常都会有一支势力较大、口碑较好者,能够号令一方天地。作为中心、领袖,有时还纠合一些队伍攻打集镇,用胡子的行话讲叫“压山沟”。而这时的珠河,乃至哈尔滨东部地区,还没有这样一支武装,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形成这样一支力量,更没人想到很快成了气候的,竟会是小小的珠河游击队。从没人放在眼里,到谁也不能不放在眼里,一些队伍纷纷戴上游击队的红袖标。“打”字当头的赵尚志和珠河游击队的赫赫威名,毫无疑义是打出来的。

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是三岔河之战后的6月29日成立的,赵尚志任支队司令,张寿海未碚嬲尾恐魅危文背ち鹤羰酢VФ酉律枳芏印⒋蠖印⒅卸印⑿《樱疲碛信诙印⑵锉印⒔痰级雍蜕倌甓樱笔羲玖畈苛斓迹玖畈可杈貌俊⒄尾俊⒅捶ù兔厥榇ΑHФ?50余人,其中9个中队180多人是党直接领导的基本队伍。而在3个总队中,有两个总队长和副总队长,是原地主武装的首领。

显然,这是一支统战性质的联军。

1935年1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时只有3个团,一年多后发展为6个师。又半年后扩大为10个师约6000人左右,其中党的基本队伍1500余人,从名称到内容都是正儿八经的联军了。

哈东支队2总队长黄英,当过胡子,是个小地主,原为珠河县黑龙宫镇民团头子。因他枪法好,说起“黄英”少有人知其是谁,提起“黄炮”大名鼎鼎,他的队伍参加反日联合军后也叫“黄炮”。1934年8月26日《中共珠河县委报告》中说:“其成分大部分是秋皮屯一带农民,但亦有很多炮手在内,故战斗力较强。黄炮本身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农民,无论如何不愿离开我们。他的名誉很大,远近无不知之。”

黑龙宫是日伪在道北的一个重要据点,群山环抱,地势险要。1934年4月,赵尚志率珠河游击队连端老虎窝、新开道、古扎子三个伪警察分驻所,又攻占秋皮屯,后又联合“北来队”、“白龙队”、“吕绍才队”等几支义勇军,攻打黑龙宫。战前,赵尚志派人与黄炮见面,劝他率部反正,他嘴上答应,心里话这黑龙宫可不是纸糊的,凭你几句话就把俺收了去,世上哪有这样的买卖?没想到真就成了纸糊的,赵尚志很快带人打进来,黄炮想投降也来不及了,更不用说反正了,只有落荒而逃。

黑龙宫是珠河游击队打下的第一个镇子,这在当时的各种武装中都是少见的。战前赵尚志派人与几支义勇军联系,劝说联合作战,来的没来的,一些人那心思也跟黄炮差不多。这回真的打下来了,在这一带活动的义勇军都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听从指挥。有的是敬,有的是怕,或者兼而有之。而在敬与怕中,或多或少都惦着分杯羹——打下一座镇子,那会有多少“好贺儿”(钱财、好东西)呀。

黄炮也托人上门求情,赵尚志二话没说,欢迎。

“九江队”首领、惯匪于海云,也大老远赶来了,赵尚志仍是欢迎。

在上面引用的介绍“黄炮队”的珠河县委报告中,这样评说“九江队”:“九江、容易、跨海等,他们本来在铁路南一面坡附近之大青山一带,受日本委托保护韩国走狗四百余户种稻地。这稻地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用粮食,以四千元作保护费收买他们的。”“因我队的胜利,九江遂分十余人,容易十余人,以及别的一部分小义勇军留守该处,大队(九江四十余人,容易四十余炫)过铁道北西进,参加我联合指挥部,并推老赵为司令,实际上自己是非常不满意。”“九江队战斗力较其他队为强,颇有相当军事经验,其下级基本队至今不过四五十人,与旁的义勇军一样组织法,然下级士兵反九江情绪很高。”

“士兵反九江情绪很高”,是因为队内分配不公。山林队,即胡子,都是私枪,枪多的可像地主出租土地一样,把枪租给没枪的,所获钱财按职务和枪分为人股、枪股,俗称“挑枪片子”。首领即大当家的通常两个片子,或两个半,“四梁八柱”减半个、或一个片子,弟兄即喽啰一人一枪一个片子,没枪的半个左右。片子多少,还因枪支优劣而不同。你是一支老洋炮,那一人一枪就凑不够一个片子。你有一支大镜面匣子,或是被称做“手提式机关枪”的冲锋枪,那片子就可观了。你把枪弄丢了,那枪又是租的,那就跟给地主放牛把牛弄丢了一样。于海云及“四梁八柱”各有多少私枪出租,“九江队”如何“挑片子”,具体不详。而据《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霞珠河巡视报告(第二次)》中说:“九江的剥削非常厉害,虽然得了很多钱,但士兵物资经济上待遇甚苦。”于海云是个老胡子头,有一套统治办法,“四梁八柱”又是利益共同体,下边再苦,再不堪剥削,跳蚤也拱不起被窝。

胡子大帮吞小帮,大帮之下常有许多小帮,叫“合绺子”,其分配制度,有“合绺合财”的,有“合绺不合财”的。哈东支队的分配原则,是联合作战缴获的敌伪物资,按参战人数平均分配。在于海云等人的眼里,这种分法无论怎样不伦不类,关键还在于只能从敌伪手中发财,这财那么容易发吗?眼瞅着多少好财发不了,眼馋手痒干着急,就觉得这回是被套上了笼头。

为日本人保护稻田,并拿保护费,按理说这就是走狗汉奸了。可“九一八”事变后,于海云也率队打日本。不能否认他的中国心,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当时义勇军风起云涌,也是跟潮流,看火候。他清楚像他这种角色,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容留,日本人一旦腾出手来,就会收拾他。而与反日联合军为敌,即便不立马被灭掉,也再难有好日子过了。不知道他因何当了胡子,在干上这个凶险的营生之前干什么,能在这种刀尖上跳舞的环境中立足,且成为名气颇大的“九江队”的老大,后来竟能加入共产党,则让我们想到“狡诈”和它的所有同义、近义词。现在还不好说他“有奶便是娘”,但他的确是个非常复杂、危险的人物。他的到来,扩大了珠河游击队的反日统一战线,也为哈东支队、3军日后摩擦、冲突,埋下了祸根。

珠河县委的报告中,说“黄炮本身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农民”,这话看怎么理解。若说“革命”、“共产党”,连后来入党的于海云也堪称“什么也不懂”。至于黄炮“无论如何不愿离开我们”,这正是他的农民式的狡诈。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怕饶不过他,所以表现得特别极端。只是比起于海云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岔河之战,“黄炮队”抢先逃跑,关键时刻本?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