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59部分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59部分(1 / 2)

>卒发起冲击,中弹身亡。

前面写过的九里六激战,是景振卿的儿子景龙潭带一个中队打的,身负重伤仍指挥战斗。据说后来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笔者家乡本溪县清河城,有个有名的“黄家大户”。主人黄拱宸1899年出生,其父因在王府中伺奉王爷有功,王爷将其在清河城小甸子、成记一带的土地,全都赏赐给他,从此黄家富甲一方。黄拱宸奉天中学毕业,不愿在奉天经营客栈,回乡栽培果树、养蜂,优哉游哉,广交各界。本溪、兴京两县提起“黄大爷”来,几乎无人不晓。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凤城举义,黄拱宸参加邓部义勇军,被任命为13路军少将左参赞。黄拱宸出钱出枪,以其声望,号召、组织各界人士和农民参加义勇军,收编山林队。

1933年3月,黄拱宸带几个人到兴京县西厢小堡收编“双虎队”,正值奉天靖安军在这一带“讨伐”,躲避不及被捕,并将黄拱宸携带的13路军印信和自卫军空白臂章搜去。

家人探监,告诉他正在花钱托人营救。他说不用了,这样的归宿挺好。把俺赎出去,日本子成天监视着,那种亡国奴的日子俺活不了。

“没当过一天亡国奴”的李向山的老乡李德恒,是桓仁中学校长、桓仁县抗日救国会会长。他的许多学生参加了辽宁民众自卫军和抗联1军,他领导救国会为1军募捐,购买粮食、衣服、弹药,派人送上山去。

六十多年后,李德恒的已过八旬的女儿、女婿,和许多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告诉笔者,李德恒是1936年9月被捕的,在沈阳关押半年后被害。那天晚上抓了好多人,救国会的骨干几乎一网打尽。李德恒他们知道日本子要抓人,那天晚上都没在家,怕吓着家里人,说开会,到学校去等着。逃跑的没几个。他们觉得那样会让日本子看低了中国人,他们要让日本子看看中国人的骨气。这些人大都是教师,瞅着弱不禁风,那时教师可都是体面、有身份的人呀。临押去沈阳时再看,眼镜没了的,鼻青脸肿的,一瘸一拐的,没模样了。可一个个都昂着头,上汽车前还喊口号,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满洲国’”。

这是一群文弱的男人,也是“宁肯掉头,不肯低头”的真正的男人、强者。

像李德恒、黄拱宸、景振卿、王奎一这样的中国人,东北各地都有,在有义勇军、抗联活动的地区更多。

与黄有们不同的是,王奎一们都不是共产党员。

信仰三民主义的烈士

盖文华,1894年生人,山东省福山县人(又有说是河北省炫),北平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在大连、安东、上海等地从事银行、钱庄业。目睹国家衰弱,列强横行,忧国忧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加入国民党。“九一八”事变,他痛心疾首,将妻子儿女送到大连岳父家,在敦化、蛟河、安图等县串联爱国人士,准备组织反日武装。王德林的老3营起兵抗战,他认为这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遂投身救国军,被任命为上校参议。

盖文华才华出众,机敏干练,善于交际,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1932年2月救国军攻打敦化县城,守敌火力很强,正僵持不下,城内突然枪声大作。原来是盖文华事先带人潜入城内,策动伪军阵前倒戈,在日军背后打响了。内外夹攻,很快拿下敦化城。

3月中旬,盖文华在吉林市被捕。据说,在日本宪兵队,鬼子动用了所有的刑具,也未撬开他的嘴巴。又派汉奸劝诱,许以高官。盖文华冷笑道:余一生致力于中华之富强,凡违反三民主义者,皆余之仇敌,凡侵略中国者,亦余之仇敌,余必竭力歼灭之!

30日,盖文华和十几个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江城雪。

作为国民党员,盖文华是反对共产党的。到救国军后,在力主抗战的同时,也不忘反共。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他的文字,几乎只有反共的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笔者对他没有任何好印象。

据国民党政府统计,中国抗战时期牺牲而入忠烈祠者,共有270余人,其中东北为60余人。

苗可秀和盖文华,都是国民党员。东北沦陷,民族危亡,他们首先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属性,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即便像盖文华这种抗日又反共的人,那种为民族大义献身的精神,不也值得后人学习、怀念和敬仰吗?

老于太太和李三侠们

在桓仁县采访,不时听到关于“老于太太”的故事。有人说她是抗联,有人说她不是抗联,无论是不是抗联,都说她打鬼子。

“九一八”事变前,老于太太就是胡子。有人说她长得漂亮,被胡子抢上山当了压寨夫人,胡子头叫官军打死了,她就成了胡子头。有人说她是为了逃婚,自己上山当胡子的。胡子忌讳女人,认为队中有女人不吉利,而她特别能干,比男人都“飒”(爽快、利索、果断),又有一手好枪法,没她不行,就当了胡子头,叫“大姑娘队”。

而据老于太太的大孙子于海金说,他的爷爷叫于德荣,宽甸县八河川人,老家山东,三十多岁时在宽甸张半子沟被日本人打死。爷爷怎么当的胡子,怎么跟奶奶结婚的,他不清楚。

关于老于太太是抗联的版本,说是红军到桓仁后收编胡子,“大姑娘队”也被收编了。有人说编为一个支队,有人说编为游击大队,老于太太是支队长(大队长),有委任状,上面盖着杨靖宇的官印,老于太太也有官印。程斌投降后,杨司令带红军走了,老于太太还打了半年,抗不住了,下山投降前把委任状和官印烧了。还有人说是放个罐子里埋起来了。“文化大革命”中,老于太太挨批斗,说她是胡子头,想起这个罐子,上山去找,没找到。

非抗联的版本,说你拿不出是抗联的证据,那不就是胡子吗?

笔者请教县党史办的同志,他们说我们知道的也就这些,多少年了,查无实据,都是民间传说,但她打鬼子是真的。

一双裹了又放开的半大脚,两支匣子枪,5个儿子都是在她的背上长大的。出没山林,打家劫舍,袭击日伪军。赶上敌人“讨伐”,这山那山,这县那县,没白没黑地到处跑,桓仁、宽甸、兴京的山林里,到处都留下了那双半大脚的足迹。孩子饿了,脑袋从她腋窝下拱过来吃奶,或者把奶子撩到肩头上,吃得更舒服。据说她的奶子特别长,民间叫“布袋奶子”。有人说那不是天生的,就是那样奶孩子奶长的。奶孩子也不妨碍指挥、打仗,喊着叫着,趴着跑着,左右开弓,孩子也不把枪炮声当回事了,照样吃奶、睡觉。不过,打完仗了,背上的孩子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母亲就赶紧解下来,看看是不是打死了。待到下山投降前两年,3个大点儿的儿子都拿起了马枪、手枪。

据说,在辽东山区的山林队中,最多时近百人的“大姑娘队”,女人是最多的。平时在老于太太身边的几个人,都是年轻力壮、武艺高强的女兵,丈夫死后更是如此。老于太太留下5个儿子,小产的,夭折的,不知有几个。那年代女人生孩子叫“过鬼门关”,更不用说她们这种境况、生涯了。死人不说,怀孕、生孩子又怎么行军、打仗呀?那时没有避孕药具,她们就吃了一种什么草药,绝经了,每月再也不“来事”了,这辈子也不能做母亲了。

1军是1938年秋后陆续撤离本溪地区的,老于太太应该是年底,或者1939年初下山投降的,之后就住在桓仁县普乐堡,直到去世。

1998年3月28日,我在于海金家采访,中午去路对面的小卖店买烟。开卖店的老人叫王志祥,七十四岁,他说老于太太下山时他见到了。是从大荒沟下来的,日本子领着伪警察押回来的,押到孟家店的院子里。就剩十几个人了,头发老长,披散到肩上,分不清男女。脸、手和胳膊腿,露肉的地方都是锅铁色。棉衣刮得像烂羊皮袄似的,袖子、裤脚丝丝缕缕的,不少人没穿鞋,用破布、麻袋片包着脚。大雪隆冬,那时但凡有点儿办法,也不会下山投降的。老于太太背着老五,脸上看不出表情,那眼色刀子似的,昂着头,挺刚强。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