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
却说那尉迟公将金银一库,上河南开封府访看相良原来卖水为活,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阳世间是一条好善的穷汉,那世里却是个积玉堆金的长者。尉迟公将金银送上他门,唬得那相公、相婆魂飞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员,茅舍外车马骈集,那老两口子如痴如哑,跪在地下,只是磕头礼拜……那里敢受,道:〃小的若受了这些金银,就死得快了。虽然是烧纸记库,此乃冥冥之事;况万岁爷爷那世里借了金银,有何凭据?我决不敢受。〃尉迟公道:〃陛下说,借你的东西,有崔判官作保可证,你收下罢。〃相良道:〃就死也是不敢受的。〃尉迟公见他苦苦推辞,只得具本差人启奏。太宗见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银,道:〃此诚为善良长者!〃即传旨教胡敬德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请僧作善,就当还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阙谢恩,宣旨,众皆知之。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着〃尉迟公监造〃,即今大相国寺是也。
原来大相国寺的来历竟是如此,可见老头儿老太太的储蓄能力就是强,就是天天买金银纸锭子焚烧,要想积攒十三库金银也实在是够他烧的,估计一辈子光烧这个纸钱了。一个人烧一天纸不难,难的是天天时时刻刻烧纸钱他哪里还有时间行善咯。
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水陆道场〃为了安抚那些和自己有仇的亡魂,皇帝准备找高僧超度一下,于是又贴出了海选公告,招聘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法会,地位崇高,待遇优厚。这下可是应征者如潮如海的,不到十五天,天下的和尚全上长安城报名去了。
和尚有了,哪个是高僧可就挑花了眼,于是皇帝派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傅奕当时就对皇帝说了一个NO:〃启禀我主万岁,这些和尚学的可是西域之法,全无君臣父子的礼仪,又以轮回报应的说法,引诱愚蠢的百姓,依臣之见,和尚实在不靠谱啊!〃皇上一听就是一愣,于是问大家的意见,这个时候宰相萧瑀出来说话了:〃启禀我主万岁,和尚和尚,和谐时尚,他们所传播的佛法,弘善遏恶,有利于暗中帮助国家,麻醉人民,千万不能废啊!万岁还是下定决心大搞而特搞吧!谁再敢啰嗦,就把他杀了得了。〃皇上一听也有道理,于是问计于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两人口径相当一致:〃启禀我主万岁,不可废啊不可废!和尚和尚就是好,拜佛拜佛就是好!〃唐太宗下了决心:〃看来大家很统一嘛!有道理,就这样了,再谁谁说不好的,给我砍了!〃于是派魏征与萧瑀、张道源一起作为〃和尚海选赛〃的评委老师,选举一名〃超级和尚〃作为〃道场梦中人〃,于是大家谢恩而退。还由此衍生了一条唐朝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以此事和慧可祖师〃立雪断臂〃一起来看,发现无论是爱佛还是毁佛,这条胳膊总是难保的。在一番选举之下,这个〃超级和尚〃终于热烘烘地出炉了:
第72节:第五回 阳间三事(2)
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当时三位引至御前,扬尘舞蹈,拜罢奏曰:〃臣瑀等蒙圣旨,选得高僧一名陈玄奘。〃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江流儿叩头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自此,陈玄奘法师,也就是《 西游记 》中的唐三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他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于是观音菩萨就找上门来,化作一个癞和尚,在长安大街上开始叫卖,所卖的东西,则是如来赐给她的五件宝贝中的〃锦?#91;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而剩下的三个箍箍儿,则被观音给私自藏了。两件宝贝不拆卖,一共要价七千两雪花银长安城里的和尚虽然有钱,但也不是不砍价的主,那话说得极为实在:〃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做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当然卖不成,这两样东西是要给陈玄奘送去的,于是观音菩萨进入了皇宫,将袈裟和锡杖送给了陈玄奘,然后扭头就走。待到〃水陆道场〃进行之时,菩萨又出来进行中途插话,最后来了一个凡间显圣: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吗?〃……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吗?〃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那菩萨带了木吒,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于是热闹非凡的〃水陆大会〃,刚开幕就闭幕了,而唐太宗的兴趣亦由超度亡魂转到了西天的〃大乘真经〃。至此,〃五行山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取真经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
第73节:第六回 雪尽江清(1)
第六回 雪尽江清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性地回忆一下,天庭借〃泾河龙案〃叫唐太宗魂游地府后,到底都有哪几个部门得到了好处:
第一个最明显的获益者不用说,当然是阎王们!他们成功地向广大的人间世界透露了重要的消息:地狱里是要银钱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烧银钱锭子是没事找事,这和冬病夏治或是夏天储存冬天粮是一个道理,地府里你不开个户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辙,而拥有十三库金银的相良,则是搞长期储备最成功的一个例子,连皇上都要向他借钱,十足是个地府储蓄大户的典型。不光如此,他们还借唐太宗魂游地府这一机会,开展了一场很大的地府宣传工作:您想想看,其实修改《 生死簿 》这样的事情,破绽其实很明显,要把唐太宗的在位时间由一十三年改为三十三年,在〃一〃字上突然添加两横,不但字形不好看,恐怕连墨色也未干哩!阎王们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保持了难得糊涂的心态,这的确很难得我有个感觉,阎王们既定不了人出生( 因为这个是南斗星君的工作 ),也定不了人的死亡( 这个是北斗星君的工作 ),他们简直就是个管理人事档案的!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估计地位实在有限得很。
在地狱的历史上,把这几个阎王不放在眼里的人和妖怪实在很多,为了地狱的长治久安,他们逐渐养成了欺善怕恶的坏毛病:比如猴子下了地狱,由于本事实在太大,阎王们根本惹不起,于是明明没有抓错,硬说自己抓错了。而在第九十七回中,寇员外身死入地狱,猴子跟着就进来找,把个阎王们吓得连连哆嗦道:〃我们没抓他啊!是他自己来的,不关我们的事情啊!〃而地藏王菩萨更是看猴子难缠,硬给寇员外加上十二年的阳寿,你说这帮孙子窝囊不窝囊吧!
而那可怜的泾河龙王下了地狱,这帮阎王可算是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加上又是天庭内定的冤魂,于是就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阴司的弊政可见一斑也!还是《 后西游记 》中的孙小圣一边丢掉《 生死簿 》,一边指教阎王说得好:〃这等说起来,生死为赏罚之私囊,则北斗非春秋之铁笔矣!阴司道理,如斯而已,看他何用?〃
执法者犯错不认账,甚至将错就错的例子实在不少,除非冤鬼有更大的后台,否则很难翻身也!《 夷坚志 》又有〃黄十一娘〃一文记得明白:故事发生在福州,说有个阴差拘拿了黄十一娘的真魂往阴间办事处跑,突然觉得不对,于是一验看阴间公文,发现自己将传票上的〃王十一娘〃错看成了〃黄十一娘〃,阴差害怕上司责罚,于是威胁黄十一娘,要她自认〃王十一娘〃,否则就干掉她( 这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的典型 )这当然是个冤假错案,好在黄小姐福泽深厚,阴间办事处的三个审判长中,竟有自己死去多年的父亲,于是立刻平反还阳。(《 夷坚甲志 》卷十三 )黄小姐可谓命大也!可是那些在阴间无权无势、无亲无朋的冤鬼们,又该如何是好?
第74节:第六回 雪尽江清(2)
由于阴司存在这样的混乱违规操作,所以阎王们也就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把唐太宗放回了阳间,并反复叮嘱他要好好地宣传一下地府的好人好事以及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槌敲〃,唐太宗既然得了命,自然领会精神,开展的宣传也实在是成功,我简直怀疑他是个做广告出身的给相良送钱未果,就当机立断地叫人把银钱修建了寺院,这就进一步地扩大了阴间在人间的影响力,这个〃烧纸钱阴间开户〃的消息成功地流传下来了。
难道阴间只是号召大家在冥行开户吗?阎王们当然不傻,阴间又不从事生产工作,所有的收入和物资都是从人间得来的,如果大家都往阴间焚烧物资和金银,那么十殿阎罗的收入自然大得惊人,你存进来十两银子,估计在阴间交纳完各类税务后,能剩下一两也就不容易了至于相良两口子的十三库金银,我深深地怀疑这是〃冥界广告有限公司〃所做的一次地狱形象策划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哪能烧出这样多的储蓄啊!
当然同样有作秀成分的当然是〃刘全进瓜〃事件刘全为了送两个南瓜,直接服毒自尽,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儿太极端了?当然,阎王们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做得相当的亲善,先是收下南瓜,然后给了刘全莫大的好处:先是叫他还魂,然后又拿出他老婆的魂魄放在唐太宗的妹妹的尸身上复活,从此这对夫妻过着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而据阎王们翻看《 生死簿 》后的说法,这对夫妻都有〃登仙之寿〃,这简直就是炒作嘛!有寿就别死,要死就没寿,要么就是《 生死簿 》错了,要么就是《 生死簿 》没错,而阎王们计划给修改了,反正这个又是一个稀奇的事情。不过,阴司通过〃刘全进瓜〃这一亲善事件,起到了〃美化阴曹,和谐地府〃的重大作用,至少表面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第二个获益者却是西天的那帮佛爷们儿。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西天佛国也不是靠搞生产致富的,在《 西游记 》中有相当多的〃西天财经报道〃:第七十七回如来收大鹏中,如来佛祖有言:〃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第一百回中,如来对猪八戒说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九十八回中,如来对猴子言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 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第75节:第六回 雪尽江清(3)
由此看来,西天佛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阴间没有区别,也是由人间进献而来的,而收入的多少,明显是由信徒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来佛祖的势力范围说是说〃四大部洲〃,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实他只是在西牛贺洲影响最大,而对其他部洲的影响,最多也不过一两成而已。但对人间的敬献物的接受,却不是单单只有他佛爷一户,所知的就还有天庭和地府两处,而这点生活物资却又不是三等份的,天庭势力范围最大,所以拿的是大头;西天的佛爷们儿都是吃素的,但香油等高级物品也是大宗耗材,拿的东西也不会少;而地府名归天庭管辖,却又是西天的地藏王菩萨做主,估计名义上为天庭工作,背地里给西天炒更,这其中的利益可谓是错综复杂!以〃水陆道场〃为例:和尚先念经烧纸,以〃特殊频率〃通知地狱物资管理处前来接收人间敬献的黄白货,地狱里得到这批物资之后,拿出一小部分改善冤魂们的生活,而大部分则归到地狱的收入里去,再拿出一部分以纳税的形式上缴天庭税务局,再拿出一部分以回扣的形式送到西方雷音寺……反正百分比很混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间也算不清楚。但自五百天前,也就是人间的五百年前,如来佛祖前往天庭〃抗猴抢险〃之后,西天佛国的西风就赫然压倒了以天庭为代表的东风,可当时并没有看见如来佛祖印帕橙ノ视窕蚀蟮垡裁础ǔ霰选ㄖ啵煜ぁ丁∥饔渭恰 返呐笥衙怯Ω弥溃馔耆幌袷欠鹨嵌囊还嶙鞣缛缋捶鹱娲永床蛔雠獗镜穆蚵簦兰屏蟮偷囊膊蛔觯衷趺纯赡馨装资┥岣窕蚀蟮垡桓鋈饲槟兀?br />
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如来佛祖在前来镇压猴子的时候,不光考虑到了和太上老君的约定,而且也同时盘算了自己的利益:他老人家一掌将猴子打到五行山下,不光是阻止了太上老君和东天教主的叛逆阴谋,而且也考虑了其他的好东西,这样东西和东天教主所要的一样那就是其他三大部洲特别是大唐国所在的南赡部洲的宗教权以及思想领袖权。要知道,在《 西游记 》中的贞观十三年的大唐帝国,还不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在第八回中,如来佛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过详细地分析:〃我见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可见,如来佛祖的眼光,早就盯上了〃南赡部洲〃,而在第九十八回中,如来佛祖有过更明确的表示:〃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