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批流民在营口港下船以后,码头上就有系统完善的营地,各种设施也非常的齐备。一个个用围栏组成的通道,可以让大批的流民们直接进入到各个营地,进行登记、甄别和净化。
接收流民的整个过程效率极高,各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员工负责,再配属一些远东军的官兵负责维持秩序,虽然每天下船的流民数量庞大,但是都能快速有序的完成接收工作。
流民经过登记、甄别和净化,由专人为他们分发物资,然后纷纷打散原有的组织序列,直接在码头上整编成一个个中队、小队等基层组织结构,最后各个整编完毕的分队,被有序的带出码头。
沈阳到营口、旅顺的两条铁路线,都是双向施工。营口港的火车站和货场已经基本修建完毕,港区的铁路网也都并网通车。
现在港区码头和附近的仓储区,都修建了完善的铁路线,粮食等物资卸下后可以由停泊在码头上铁路专线的火车,直接运送到战略储备仓库。
露天仓储区则是直接设置在码头边上,各种矿产物资堆满了露天货场。虽然码头上的几座由蒸汽动力驱动的座门吊承担了大部门卸船的工作,港口完善的铁路网承担了物资的运送工作。
但因为缺乏足够的机械,二次装卸转运的工作,还是需要原始的人工和畜力来完成,生产效率极为低下,这也是营口港货物吞吐能力始终无法突破的主要原因。
战略储备油库则要好很多,营口港有专门的化工码头,从库页岛驶来的油船可以直接停在化工码头上,通过输油管将各种成品油、润滑油和机油的油品输送到战略储备油库。
这些油船都是用近百艘淘汰的改进型机帆船改装而成的,每艘船可以运送200500吨不等的成品油,船只经过各种安全设施的改装,还安装了吸油、输油设备。每年都会向远东各地的战略储备油库运送油品。
让人欣慰的是,那艘随大家一起穿越虫洞的俄式油船依然没有退役。虽然公司公司只把他当作一次性的产物,当时船况就非常不好,好像随时要报废的样子,但是直到今天还在顽强的活着,每年都能晚饭海参崴和营口港十余次,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毛子的东西,看着不咋地,但确实是皮实耐操。
(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物流(二)
随着辽东铁路线的不但完善,未来公司的物流能力势必会更加的顺畅。今后几年公司还将在中南半岛、南洋各岛和印度沿海地区兴建十几座现代化的港口,利用公司庞大的海运能力,将远东各个地区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辽东。
其中海参崴金角湾港因为冬季封冻的原因,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封航期,这就意味着营口港和正在兴建的旅顺港,未来将承担更大的物资吞吐任务。
目前远东公司最繁忙的几座港口,始终在不断的扩建。每天都有大批外籍劳工起早贪黑的在工地上忙碌。因为缺少动力机械,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人工和畜力来完成。
不但如此,各个港口也因为缺少足够的车辆和动力机械,物资装卸和转运也大都由原始的人工和畜力来完成,不但浪费了大批的人力资源,劳动力也非常的低下。
当然,这也是远东公司各个部门都存在的问题。虽然公司拥有大批廉价的外籍劳工,但是每年光是这些外籍劳工耗费的粮食,就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
远东公司拥有数量如此巨大的外籍劳工,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因为生产力的极度低下,生产效率始终不高,只能通过原始的人力和畜力进行工作,极大的阻碍了远东公司的发展需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海参崴动力研究所和海参崴汽车制造厂研制的各种车辆和动力机械通过验收以后,远东公司各部门都是欢呼声一片,所有内部员工可以说是欣喜若狂,甚至是举国欢庆、喜大普奔。
大家都来自于生产力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刚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因为有从现代社会带来的车辆和机械,公司的各方面发展都比较顺利。
可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公司从现代社会带来的车辆和机械数量,就显得有些严重不足了。
沈阳和海参崴两地属于现代车辆和机械设备最多的两个地区,但面对遍地的企业厂区、矿山林场、铁路公路、基建工地,数量有限的现代车辆和机械设备就捉襟见肘了,根本不敷使用。
而且这些车辆和机械设备,也随着十多年来的超负荷运转,虽然平时的保养工作做的非常精心,可依然显得状况堪忧。目前公司现代化的车辆和机械设备,已经有近三分之一报废封存,或是拆散了配件,保证其他车辆和设备的正常运转。
远东公司各个部门的生产效率也开始大幅度的降低,纷纷向原始的人力和畜力转变。现在唯一还能找到一些现代社会影子的地方,可能就只剩下海参崴了。
远东公司控制的地区幅员广阔,距离辽东最远的印度和南洋,以及交通最不方便的河套地区和北方草原,除了一些小型的蒸汽设备,几乎和这个时代没什么区别。
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都是依靠马匹和马车,各种工作都是由原始的人力和畜力来承担。如此巨大的转变,让公司的所有内部员工,都有一种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
各地区的一个个规模巨大的基建工程,只能依靠大批的外籍劳工和手推车、马匹来完成。无数外籍劳工每天在工地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即便他们日夜不停的拼命赶工,但在远东内部员工的眼里,工程的进展依然像是蜗牛爬行般的缓慢。
现在终于算是熬出头了,虽然目前公司研发的车辆和机械,都是由庞大笨重,生产力低下的蒸汽动力来驱动,但是总比肩挑马驮效率高吧。
如果动力机械在远东大规模普及,首先受益最大的就是农林部。这也是公司的当务之急,无论在什么时候,农产品都要放在第一位。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未来几年,随着崇祯大旱的不断持续,公司依然要在大明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接收流民。现在地盘这么大,还是缺人啊。
远东倒是想把大明的所有流民都接过来,可是明显不现实。其实最大的制约依然是粮食,每年新增三百万流民,基本就是红线了,再多远东也养活不起了。
未来远东入主中原,那时候远东公司的粮食压力将会更大。少说也要几千万张嘴啊,这得需要多少粮食才能填饱他们的肚子。
不要以为远东公司做什么都是无所不能,一下子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大明长江以北面积广阔,人口稠密,想要将各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远东各地的水平,没有几年的时间拼命工作,那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
要知道远东公司可是用了足足十年的时间,才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然后利用崇祯大旱期间,为了安置大明接收数百万流民,远东公司几乎耗尽了所有的资源。
公司农林部之所以制定发展大农场、大牧区计划,其实也是为了将来入主大明做准备。所以农业工作在今后的很多年,依然是远东公司的命脉所在,所有的工作都要为粮食等农产品让路。
除了粮食等各种农产品,远东其他的物资倒是不缺,可是想要把各地的物资运转起来,就需要完善通畅的物流系统。以远东目前的物流水平,虽然可以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也是非常紧张。
现在各种物资都需要从远东各个控制区,千里迢迢的运到辽东等地。这就在不断的考验着远东的物流系统了。其中海运能力、港口的吞吐能力、铁路公路运输能力、物资的二次转运能力、物资的仓储能力,目前都存在着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