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臣们纷纷进言,唯有陈光站在那儿不说话。
陈昂第一反应自然是不相信的,他道:“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这税粮收上来当属国家啊,这怎么能私分呢?这可是大罪,难道他不知道吗?”
那大臣道:“据传言,这龚长龙做事一向是我行我素,他这是慷国家之慨,行沽名钓誉之事,这样一来,得了实惠的百姓,自然会宣讲他的仁义之名了。”
“仁义之名谁不想要?朕也想要!但是他以这种方式来取仁义之名,又有什么仁义可言?这税粮收不上来,国库岂不是空虚?国库空虚了,这官员饷银怎么发?这军队的军粮又怎么解决?倘若人人都效仿他这一套,那我大乾国岂不是要被他们掏空?虽是实惠了百姓,那这朝廷,怎么运转!?”陈昂越说越激动,到后面的时候,就差拍着桌子怒吼了。
税收不上来确实是很严重的事情,也不怪陈昂会发这么大的火了。
“太子,你来说。”陈昂突然点名陈光。
陈光顿时吓了一跳,我站这里招谁惹谁了我。
听着那些大臣议论纷纷,陈光稍微想了一下,道:“作恶有作恶的缘由,行善也有行善的缘由,龚长龙不是中饱私囊,而是把税量分给百姓,此时必然有隐情,个中是非曲直,儿臣不敢断言。”
嗯,就这样,他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奇怪,你要我评论,啊对不起,我不知道。
那大臣道:“微臣这儿还有一本,乃是那龚长龙的辩解之辞。”
陈昂道:“他说什么?”
“龚长龙说,他效法冯谖,此举是为了皇上。”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这孟尝君也是心大,问了冯谖会什么才能,冯谖说没什么才能。那孟尝君家大业大的,多一个人的饭也吃不垮自己,于是就把这家伙给收了。后来有一次,孟尝君需要找一个人薛邑去收债,冯谖毛遂自荐。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龚长龙是把自己比作了冯谖,把陈昂比做是孟尝君了。(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陈昂冷笑道:“呵,朕可还没混到孟尝君那个地步。”
陈光一想,孟尝君顶多是个宰相,陈昂贵为皇帝,确实还没混到那个地步。
这家伙连打比方都不会用,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怎么当官的?
陈昂大声说:“着吏部查,查清了严办,不能助长这种风气,这是江山社稷的大祸。”
“遵旨。”
陈光不由得叹了口气,这家伙读书读成傻瓜了,还孟尝君,只能呵呵。
所以啊,读死书,会死人的。
这个龚长龙估计要跪了。
不过这不关陈光的事情,毕竟那个什么龚长龙他也不认识,这些事情都是陈昂处理的,作为太子,负责听就好,能少说话就少说话,小心祸从口出。
接着,陈昂却对陈光说道:“朕这里有一份折子,是弹劾你的。”
“弹劾?我?”陈光一下子有些懵逼,自己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啊,弹劾我干嘛啊。我招谁惹谁了啊卧槽。
说实在话陈光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紧张,毕竟这种带着人生污点的东西能不沾染就不沾染了是最好的好吗?
也不知道是谁这么缺德,弹劾我玩。陈光想。
陈昂却又转头去对文武百官说道:“诸位爱卿,你们认为,什么是农?”
陈光的老丈人周鼎站出来,道:“辟土植谷曰农。”
这句话出自于《春秋?公羊传》,原话是: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这是士农工商四大等级最初的明确划分。
陈昂微微含笑,仿佛他也认为这个说法是好的。
“还有呢?”
这个时候,陈光站了出来,道:“儿臣认为,农应该包涵三个部分。”
“哦?此话怎么讲?”
陈光接着说道:“首先,农,代表的是农民,也就是广大种地的百姓,只有他们播种了粮食,其他不种地的才有饭吃,读书的能专心读书,经商的人能专心经商,做工的能安心做工。倘若这些农民不种地了,也就乱了套了。犁地,撒种,收获,这年复一年,维持的是整个根基。”
这个理论倒是很新颖,文武百官都很感兴趣,陈昂眼前一亮,在这个问题上,陈光竟然还能有如此独到的见解,实在是出乎意料。不过后来有个读书人,把这一大段话给精简成了六个字,他说,农是立国之本。
“这是第一部分,那接下来的两个部分呢。”陈昂兴趣盎然。
“第二,便是农业。儿臣以为,只要是种地的,都是农民,这毋庸置疑,但是却不全是。”
“怎么个不全是法?”
“农民,不仅仅是只中五谷杂粮饱口腹之欲,也有种棉花的,还有种桑树养蚕的,还有养家禽的,这都是农民啊。”
农民其实概念很大嘛,码字为生的还被称之为码农呢。
“全国,十有八九的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从事的事情关系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农民的稳定,便是咱们大乾的稳定。”
“说得好。”陈昂听到这里,喜不自胜。
大臣甲:“原来如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太子殿下今天真是给老臣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臣乙:“老臣熟读孔孟,没想还比不上今天听太子殿下说这两句话,真是受益无穷。”
大臣丙:“精彩,太子殿下的论述实在是精彩至极,两句话便简明扼要点出了什么是农……”
大臣丁:“……”
陈光自己都听不下去了,这马屁也拍得太露骨了一些。他假咳一声,等现场安静下来,他才接着说道:“刚才说了,农业和农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觉得大家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农村。”
“农村?这话怎么说?”
“农村当然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农耕文明的兴起,跟大家种植庄稼和驯养家禽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大家都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去寻找食物,而是可以依靠自己的种植和收获来生存下去,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安家落户,随着人数的增多,也就有了农村,后来有了城市,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脉络,也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
“这三点,联系起来,就是人们从迁徙觅食到固定培育粮食,形成农村,农村大了之后种地的人就更多了,种地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农业。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