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老哥俩一直没分家,两大家子在一起伙着过。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侄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儿媳妇、侄子、侄媳妇及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家人都惊呆了。画师对全家人说:“我睡觉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一天到晚吵吵着分家。闹得家神也没个安生的时候。大哥知道了,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子儿媳侄子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张家又恢复了往日地和睦。
“这事给街坊邻居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
“其实,腊月二十三夜间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子儿媳侄子侄媳的。没想到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居。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贴上了灶王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正文 194 第五卷 第十六章 祭灶(二) 字数:3905
“我听说的故事,和娘讲的截然不同。”梅兰花想起前世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灶神的传说,忍不住说道。
“其实,关于灶王爷的说法有好几种呢。我说的这个是赞美他的。也有贬低的。你说说你知道的。”王施氏鼓励梅兰花说。
“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万良,是个小白脸。”梅兰花一字一板地讲道。
“看来,灶王爷姓张这是一定的了。”马素云插话说。
“要不怎么有灶王爷,本姓张这句话呢。”刁藿改快言快语地说,很有一种显摆的味道。
“听他四婶儿往下说。”商润萍阻止二人,一付急不可耐的表情。
“关于这个张万良,民间传说,他娶妻郭丁香。郭丁香很贤惠,既会过日子,又很孝顺公婆。家里外头一团和气。后来,张万良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海棠,回家休了郭丁香。
“郭丁香后来嫁给一家贫穷人家的儿子。一家人依靠丈夫每天打柴、卖柴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
“**海棠嫁给张万良以后,因为她生性好吃懒做,又不会做家务,在一次煮饭时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万良改嫁了。
“张万良只好到处流浪,以讨饭维持生命。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他讨饭正好讨到郭丁香的家里。黑影里丁香认出他就是自己的前夫,于是,把他领到灶间,给了他一个干粮,一棵葱,一碗清水。
“灯影里,张万良认出了郭丁香。不觉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门里憋死了。
“因为他曾是玉皇大帝身边地金童。所以玉皇封他为灶
“哎呀。原来灶王爷还有这么一段不光彩地经历啊!”刁藿改大惊小怪地嚷道。
“所以。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地说法。就是因为他是个小白脸儿。又很花心。有男女之嫌吧!”
“他曾是玉皇大帝身边地金童?这个我还没听说过。”王施氏凑热闹问道。
“传说呗。”梅兰花冲婆婆笑笑。接着说。“相传。张万良和郭丁香原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身边地金童玉女。三月三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两人在蟠桃会上眉来眼去。王母娘娘发现后。一怒之下将二人打下凡尘。金童下凡变根芦苇。玉女变个江鹨子落在苇梢上。想和他亲近。芦苇梢经不起江鹨子。苇梢一弯。江鹨子一闪。然后又飞起落在芦苇上。如是七次。金童气坏了。对玉女发狠说:你今七次来闪我。我要七世闪你小婆娘。此后。金童、玉女便演绎了七世姻缘不成双。
“哪七世呢?”刁藿改问。
“民间有本关于祭灶的书。上面有这样一段词:一世苦命孟姜女,嫁个苦命万喜良;二世苦女祝英台,遇上呆子梁兄长;三世苦女秦雪梅,望门守寡哭商郎;四世苦女李爱姐,孤灯伴佛在庵堂;五世苦女兰玉莲,担水思夫井台上;六世苦女张桂枝,香茶送给短命郎;七世苦女是哪个?最终落到郭丁香。一本灶书千行泪,七世姻缘不成
“既然七世都不成双,怎么灶神像上有灶王奶奶?看他们在那里成双成对的。谁能说不是恩爱夫妻?”依然是刁藿改在问。怪不得商润萍曾说:“有她在场,别人甭想插话。”
“要是这么说,还是娘说地那个圆满。毕竟人家张灶王和老伴儿白头到老,张灶王的弟弟是用他夫妻俩的影像来震慑晚辈的。”梅兰花辩解说。
“咳,保不住后来人们怕张万良寂寞,又给他续上了一个夫人呢。”王施氏逗乐说。
婆媳们笑得只想把屋顶掀起来。
“光有说他是怎样当上灶王爷的,还没听说过他是怎样显灵的呢?”商润萍止住笑说。
“也有,”梅兰花说,“朱元璋小地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三百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三百年就只有二、三百年了咯。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天了!”
王长道一声喊,说笑的婆媳们,在各自屋里闲坐的儿辈们来到了前院庭院里。
其实,农村里祭灶的仪式很简单: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糖瓜、水果和一杯酒,烧上三炷香,再拜上几拜。然后把灶王爷的画像从墙上取下来,将糖瓜掰碎,涂抹在画像上地灶王爷嘴上,拿到院子里烧掉。焚烧的同时,嘴里念叨念叨祭灶歌。待焚烧完毕,整个仪式也就结束了。
今年王长道心里高兴。一心想把今年的祭灶仪式搞得隆重些。早早地便购买了送灶地纸轿、秫秸编的马。供品预备的也很丰盛,有猪头、鸡、鸭、鱼、肉、水果、水饺、麦芽糖和关东糖等。
他这样做,一是考虑四个儿子都已经另立了门户,“有灶才有家”,年三十请诸神时,要求四个儿子的灶间里都得请灶王爷,因为灶王爷是家里最主要的神位。他想示范一下,引起晚辈们的重视。
再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内心的虔诚。他觉得,四儿子的变化太莫名其妙了,这不能不说是神灵在暗中保佑。究竟是哪一位神灵,冥冥之中的事,他自然不知道。但是,灶王爷是常住地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灶王爷绝对起了很大的作用。
庭院里挂起了灯笼,点亮了蜡烛,明亮的如同白昼。
在王长道的指挥下,人们在庭院里安放了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满供品。把纸轿和草编马以及给马预备路上吃地草料,摆放在供桌的前面。
揭灶神像是王施氏的事。她首先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几块麦芽糖和一杯酒。烧上三炷香,又拜了两拜。然后把灶王爷的画像从墙上取下来,将麦芽糖掰碎,涂抹在灶王爷地嘴上,然后将画像放到庭院里地纸轿里。
庭院里的供桌上也点着三炷香。
王仕峰手里拿着火柴,在供桌旁跃跃欲试,单等着父亲给他发号施令,由他来点火送灶王爷上天。
王长道站在供桌前,出乎人们意料地忽然大声祷告起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你上天。
送你一匹马,还有三炷烟。
鸡鸭鱼肉你尽享,水果麻糖你也别嫌酸。
见了玉皇大帝。可别瞎胡侃。
父子婆媳吵架是闹着玩儿哩,摔盆子打碗你说没看见。
家中的好事你就多多讲,编排得好了回来我有重赏。”
说完,又对人们说:“你们也都来说几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
见人们没动静,王施氏帮着老伴儿打圆场,点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