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个员外准备盖一座大房子,需要很多的木料,还需一根很粗很高的大树做梁。员外就吩咐家人带上家具上山砍树。他们砍了一天。把木料都聚齐了,就是少了一根大梁。第二天,他们又到山上,选中了一搂粗的一棵大树,大家马上动手砍,可是砍了半天。才砍了一个小口,家人想:;这么大的树,砍到什么时候才能砍倒呢?
“正在这时候,迎面来了一位大汉,此人身高八尺开外,一脸大胡子,一看便知他是位力大无穷地人。只听那人道:你们在放树吗?我帮你们放吧!家人们正愁没法放树,见此人要帮忙,自是高兴。就随声答道:可以,叫俺说啥好哩,多谢你了。那人说:不过现在我饿了。你们得给我做点饭来吃。家人道:中,不知大汉要吃多少?那人道:一百挑饭,一百挑馒头。家人答应:好,好,好。
“家人回家把饭做好,就挑着上路了,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赶马车地大汉,只听那大汉哀求道:大哥。你就行行好吧!我实在饿极了,就让我少尝一点?家人也心好,就让他尝尝。谁知赶车人一尝便把这饭全吃光了,家人们惊得目瞪口呆。那大汉吃完饭,把嘴一擦,道了声谢谢,便赶着马车扬长而去,家人只好垂头丧气地去向那砍树的大汉交代。
“砍树的大汉一听不由火冒三丈,走上前去。搂住大树只轻轻一提,便把大树拔了出来,提起大树一阵风似的追那赶车人,边追边叫:站住,站住。
“赶车的大汉一看后边有一个人手提大树追自己。吓得使劲打牲口,还嫌跑得慢,就下车把马车挟在腋下,拼命地向前跑。
“眼看就要被砍树地大汉追上,忽然看见一个人。叫大眼。赶车的大汉忙说:后边有人追我。你快救救我吧!
“大眼道:好,你就躲在我眼角里吧。说完眼睛睁开。让赶车的大汉钻进他的眼角里。
“刚钻进去,砍树地大汉已追到,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赶车人,就问大眼道:大哥,你见一个赶车的人吗?
“大眼一看追来的是自家兄弟,就对眼里的人说:朋友,出来吧,都是自家人。大眼道:弟兄们,今天我请客。
“于是他们一同到大眼家吃饭,一下子把大眼家的粮食全部吃完了。大眼说道:弟兄们,我们光吃不干不中呀!咱们去卖布去吧!他们都说:中!于是,弄来三大船白布从海上运到别处去卖。
“恰巧有一家死了人,死者是大头地父亲,大头正愁没布做孝,见到卖白布的就全买了下来,三船白布才把头围了半圈。
“大头为了感谢他们,请他们几个围成一圈吃包子。
“说是包子,可怎么也吃不出馅儿来。吃着吃着,大眼忽觉牙被砂子硌了一下,从嘴里吐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地离馅还有四十五里……”
王仕峰的故事给大伙带来一片笑声。饭桌上地情绪一下调动起来。大家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笑声一阵连一阵。
在说说笑笑中,不觉交子时辰到了。这时,村里地鞭炮声已经响成了一片。王施氏指挥媳妇们点火煮饺子;王长道指挥儿子们上香、放鞭炮。
饺子煮熟后,按照习俗,第一拨上供、第二拨敬牲口,第三拨才端到桌上。待一切都进行完毕,一家人才又从新坐在桌旁吃起一年一度新旧交替地饺子来。
“哎,这一锅里有福钱,大家全都吃些。”梅兰花指着刚上桌的饺子碗,提醒人们。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有吃到福钱地机会,梅兰花和商润萍忙了半天,把有福钱的一锅饺子盛了十大碗和三小碗,这样一来,全家人无论大小孩牙,都该着碗了。
每个人都注意着自己碗里的饺子,都希望吃出来的是自己。
梅兰花也聚精会神地吃着自己碗里的饺子。既希望自己吃出来,更希望王仕峰吃出来。每夹起一个饺子,都要给它相一会儿面才放进嘴里。
当碗里还剩三个饺子地时候,梅兰花用筷子杵了杵,觉得其中的一个有种硬邦邦的感觉。她赶忙起身,把自己碗里的那三个饺子倒在家堂上供的饺子上面,端到桌上,对大家说:“这是家堂上供的,大家都尝尝吧,吃了能长命百岁。”说着,给每个人的碗里拨了几个,在给王仕峰拨时,顺便把自己碗里的那三个给了他。
“咯嘣”,王仕峰的牙被狠狠硌了一下,一枚制钱从嘴里吐了出来。
正文 194 第五卷 第二十七章 故事的启示 字数:3861
在欢声笑语中,年很快过去了。
年节里,王家最出风头的要数王仕峰、梅兰花两口子了。王仕峰还吃到福钱,成为一家人的“福星”。这在一向争强好胜的刁藿改心里,投下很大的阴影。
刁藿改一向善用心计。看到男人在家里不占地位,便撕破脸皮耍蛮使刁,震慑了公公婆婆,成了家里说话算数的人物。
梅兰花的到来,尤其是傻四小叔子奇迹般变聪明,她在家里的位置就有些动摇。否则,年夜里她摔坏小布盘时,最先说“碎(岁)碎(岁)平安”的应该是婆婆。而现实恰恰是妯娌中最小的梅兰花,这让她觉得很没面子。虽然借作诗挖苦了婆婆一番,换来的却是婆婆整个年节里冰冷的脸。
刁藿改思前想后,觉得这些与四小叔子有直接关系。想想自己一个年节里低三下四地奉迎他们,末了还是被人瞧不起,不觉又悔又恨。
引起爆发的是正月初三王灿菊领女婿回娘家拜年。
按照习俗,正月初三是结了婚的女儿带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新婚,必须在这一天回。王家四房儿媳妇,二、三、四房都在这一天回了娘家。刁藿改之所以没有走,一是想第二天借用王仕峰的马套车去;二是考虑家里人都走了,怕婆婆王施氏往女儿家鼓捣东西。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把回娘家的日子往后推了一天。
王灿菊因为回门时和大嫂闹得很别扭,平时很少回娘家。这次来,也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了缓解和大嫂的关系,在路上,王灿菊对甄宝良说:“若大嫂没有回娘家。见了她,你就冲着她作一个揖,对她说宝良这厢有礼了。她要说免礼,你就说多谢大嫂饶恕小弟”。
甄宝良记在了心里。
这时的甄宝良,经过王灿菊地帮助。也学会一些文明话。最近刚学会“岂有此理”这个成语,觉得新鲜,经常使用。
到了王家没多会儿,刁藿改领着孩子过来了。让两个孩子给姑姑姑父拜年。这个年可是不能白拜的,王灿菊高高兴兴地每个孩子给了一个铜板。
贾宝良回门时吃了她地苦头。至今还心有余悸。一见刁藿改。心里已怵了三分。见王灿菊给他使眼色。强打精神作了一个揖。却忘了词。谎忙中说道:“宝良这厢……岂有此理。”
刁藿改没念过书。不知道“岂有此理”怎么讲。见人们总是在责怪人地时候用。误以为甄宝良在指责她。又见王灿菊只给了儿子们一人一个铜板。觉得当姑姑地也太小气了。压抑了一年节地怒气一下爆发出来。把王灿菊两口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王灿菊热脸遭骂。心里委屈。“呜呜”地哭了起来。
王施氏一看刁藿改鸡蛋里挑骨头。知道这气不是光冲女儿女婿发地。按捺不住心里地怒火。指着刁藿改说道:“你还知道点儿人情事理不?他姑父也没说你别地。就是说了。他头一年来。你当大嫂地也不能这样对待他。也忒没点儿教养了!”
王施氏这一发话。也就算接上了火。刁藿改使出浑身地蛮劲大骂了起来。王施氏也不省着。一对一地和她对骂。直到王立春用棍子把刁藿改撵到屋里去。
王灿菊两口子午饭也没吃就回去了。
梅兰花回来后。家里还一股子火药味。当她问明情况安慰婆婆时,刁藿改在屋里又指桑骂槐地出了声:“我在这个家里哪里有短处了?这个家白纸黑字写着分给了我。我养着老地还照顾着小的。早知道这样对待我。你们无情,也别怪我无意,一个二个的都给我搬出去。有那闲房我还留着往外租赁挣钱哩。”
这话分明是说给王仕峰、梅兰花听地。
王仕峰地情绪一下低落下来。想想自己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还不是因为过去办的傻事。那时,自己是懵懵懂懂没有自制力;等明白过来了,一切又都晚了。现在自己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有的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清的外债。心里想着,整个人就像霜打了的茄子。无论梅兰花怎么哄,怎么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