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氏,实话告诉你,凭借着这个腰牌本王能找到他的主人,本王手里已经有多个人证,等明天本王请下圣旨传来锦衣卫的人,那么一切都将真相大白!”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望着岳氏说道,“你今晚好好想想,明天在堂上如何回答本王。”
说着,李云天起身大步离开,只剩下神色惊慌的岳氏跪在地上发呆,脸色苍白,听李云天的口气好像已经怀疑她跟锦衣卫的人有染,一想到李云天断案的威名她就后脊背发凉。
“派人守在诏狱里。”走出房门时,李云天沉声吩咐跟在身后的云娜,“别让人靠近岳氏和贺氏。”
“属下明白。”云娜闻言微微一笑,躬身应道,看来李云天终于开始反击了。
马顺等人守在诏狱的大门外,李云天出来后躬身把李云天送出了北镇抚司,虽然李云天让他去忙自己的事情但他岂敢真的这样做,故而老老实实地守在大门外候着。
“大人,王爷派人守在了诏狱里。”等李云天的马车消失在街头的夜幕后,赵成匆忙赶了过来,低声向马顺禀报道。
“速速派人,把这个消息通报副总管。”马顺的眉头微微一皱,面无表情地下达了命令,他口中的副总管自然指的是王振。
抓薛瑄和贺氏等人是王振的授意,故而马顺自然要把李云天来北镇抚司的事情第一次时间告诉王振,使得王振有所准备。
“大人,那诏狱里怎么办,王爷的人在这里咱们办什么事情都不方便。”赵成先是向马顺一躬身接下了这个任务,随后一脸无奈地说道。
“王爷已经关注诏狱们,咱们要是再做什么岂不是找死!”马顺瞪了一眼赵成,起身走回了北镇抚司,这家伙简直是猪脑子难道想要在这个时候招惹李云天不成?这岂不是自己找死。
赵成讪笑着跟在了马顺的身后,心中暗自祈祷这场风波尽快平安过去。
第1241章 案情由来
司礼监。
司礼监位于紫禁城的北方,与内廷的众多衙门在一起,是皇城里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
此时,王振在卧房里翻阅着被司礼监秉笔太监们批阅过的奏章,当他同意秉笔太监所拟的意见时就让立在一旁的内侍在奏章上盖上正统皇帝的玺印,否则就打回让秉笔太监重新批红直至他满意为止。
因此,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决定着奏章能否通过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用在奏章上的玺印并不是正统皇帝的玉玺,正统皇帝的印章并不只有玉玺一个,还有别的玺印存在,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玺印,都代表了皇帝。
之所以用正统皇帝的玺印,而不是司礼监的印章,是因为司礼监虽然有着非常大的权势但它的级别只是内廷的衙门之一。
故而,司礼监的印章只对司礼监的人和事有效,该在那些奏章上的是正统皇帝玺印中的一个,只有盖上这个玺印那些奏章才能发到各大部院予以执行。
本来,王振晚上应该待在紫禁城里伺候正统帝,不过由于贺氏和薛瑄的案子他选择留在司礼监坐镇,这样可以及时处理下面禀报上来的事情。
“公公,马大人派人传来了消息,忠王爷走得时候留下人看守诏狱。”房门被轻轻推开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毛贵走了进来,低声向翻看着手里奏章的王振禀告道。
“知道了。”王振头也不抬地回答,皱着眉头望着面前的奏章,李云天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让人去运作诏狱里的事情,现在时间到了自然要把诏狱给封锁起来。
“公公,你说忠王爷能否查到王大人的头上。”毛贵闻言沉吟了一下,试探性地小声问道。
“如果忠王爷认真的话肯定会找到他!”王振放下手中的奏章,懒懒地伸了一个懒腰,脸上浮现出一丝郁闷的神色。
对于李云天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查到绣庄并且还得到了那块锦衣卫的腰牌,王振感到非常惊讶,同时又是顺理成章之事,如果李云天没这份本事的话也就不会成为大明军政两界的佼佼者,独领风骚。
现在,王振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等李云天查到锦衣卫的身上时再行出击,以李云天的沉稳和心智只要稍经点拨就能明白如何去做下面的事情。
“二少爷那里如何了?”随后,王振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问向了毛贵。
“据通州回来的人回报,二少爷下午登上了南下的船,没有意外的话将顺利抵达南京。”毛贵闻言一躬身,笑着回答。
“但愿这次的事情能给他长个记性。”王振微微颔首,神情显得异常严肃。
毛贵口中的二少爷指的是王振兄长的次子王山,他没有子嗣故而将几个侄子视为己出,百般关照,有什么事情自然会袒护了
正统帝登基后,王振的家人就相继来投奔他,王振于是就给他们在亲军中谋了差事,其中王山进了锦衣卫,现在是锦衣卫的一名行事校尉。
没错,与岳氏通奸的人就是王山,一年前,王山在街上偶遇了岳氏,顿时惊为天人,于是就开始奉承讨好,百般挑逗,最终两人勾搭成奸。
为了能够长相厮守,王山想纳岳氏为妾室,不过被贺氏拒绝,贺氏知道岳氏年轻貌美很难守寡,考虑她没有给赵家留下儿女的情形下准备让其守孝三年后可以嫁给他人。
不过,王山已经等不了那么长时间,贺氏在知道岳氏可能在外面偷人后让家人将其死死地看住,使得两人无法再私会。
王山凭借着王振的权势,根本就没把一个小小的指挥同知的遗孀放在眼中,见其如此不识抬举于是就决定除掉贺氏,进而达到与岳氏双宿双飞的目的。
在王山的怂恿下,岳氏就向锦衣卫北镇抚司状告贺氏毒死了赵指挥同知,锦衣卫北镇抚司于是就把案子交给都察院去审理。
虽然贺氏并没有下毒,而且赵指挥同知已经死去近两年的时间,其尸体已经化为了白骨,但王山觉得这并不是问题,案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审此案的官员如何判决。
王山通过锦衣卫向都察院施加压力,最终使得郑祥迫于压力违心地按照其用意判决贺氏毒杀亲夫。
原本这件案子与薛瑄没有丝毫的关系,可赵指挥同知再怎么说也是京城的官员,有着不少故旧朋友,他的案子也不知道怎么就捅到了薛瑄那里,于是薛瑄就予以了关注。
作为大理寺左少卿,核查三法司的案件是薛瑄的职责,故而薛瑄很容易就调来了贺氏杀夫案的案卷,查阅之下发现里面有很多的蹊跷之处,不少证供只不过是证人的一面之辞。
因此,薛瑄当然要进行抗诉,认为此案有疑点让都察院重审。
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已经知道贺氏的案子跟锦衣卫有关,而且还是锦衣卫北镇抚司亲自关注的案子,故而没人愿意出头来接这个案子重审,毕竟为了一个寡妇去招惹北镇抚司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几经推诿后,都察院把案子推给了刑部,刑部的人也听说了贺氏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