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519部分

第519部分(1 / 2)

>

其实不仅是各负责人,因为在大海上飘荡,所以这些船长舵手水手,薪酬也不低。

可是船队来了,不会马上就要离开港口的,还要交易,要等季风,如今还要负责安置迁徙的百姓。

因此船队来了,各艘船上的舵手水手或负责人,也会时常进城,大手大脚的消费,包括张睦。

吴楠将周浔暴打了一顿,那是气愤,也是周浔做得太过份了。

实际平时这些海客却是安份守己的。

再说,张睦能不能将文彦博暴打一顿,这两人身份能好比吗?况且杭州包括水军在内,整整三营禁兵,还有数营厢兵,非是密州可以相比的。

所以这次船队到了杭州市舶司停泊下来,张睦一再嘱咐手下,勿要惹事生非。

我们不惹事,可你老文若是主动找上门,我们也不怕。

总之这一次杭州船上的人很老实很低调。

不过张睦在城中某个青楼里有一个相好的,不是**,只是相好。

这个相好叫秀秀,是城中一个颇有名气的行首。

张睦去了秀秀的小院子。

秀秀看了张睦来到,也十分欢喜,两人刚刚准备说话,外面又有狎客来了。

这是很正常,行首是好听的说法,实际就是花魁,妓子。

不可能只有张睦一个客人。

秀秀就让**通知外面的人,奴身这儿有客人了。

然而外面的客人非要见秀秀,**劝也劝不住,反而劝了几句后,那客人大声谩骂起来。

人与人相处,先是一个熟悉的过程,熟悉后,就开始注入情感了,或好感或恶感。如果是恶感,两人很有可能越来越陌生,如果是好感,两人交往有可能越来越深入。

不过随着交往深入,往往因为志趣想法不同,又会产生新的纠纷,不理智的做法就是分手,理智的做法就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学会尊重对方的想法,通俗一点的说法,叫磨合。

因此无论是夫妻或是朋友,相处的时间越长,感情会越好,所以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至于七年之痒的啥,纯粹是为出轨找理由的,如果七年相处下来,必会厌倦对方,那么你有没有真正考虑或尊重过对方的意见?

张睦与秀秀也交往好几年了,岂能没有感情?

甚至张睦打算将秀秀赎出来纳为小妾……

这也说明了两人的感情,因此这个客人在谩骂,张睦便带着两名手下走了出来,然后看到一个公子哥带着几名家奴,正在哪里撒泼。

张睦便指责了几句,谁知那个公子哥下令他手下的家奴,让他们过来揍张睦。

两相就打了起来,谈不上谁吃了谁的亏,不过那个公子哥是无理的一方,看到围观的人多了,带着手下家奴也就走了。

秀秀连忙喊大夫过来,给张睦三人疗伤,然后说出那公子哥的来历,是城中李员外家的次子。

姓李的人很多,张睦问那个李员外,秀秀说叫李赫。

张睦皱了皱眉头,这个李赫乃是杭州城中一名奸商,开始双方还有些合作的,因为此人不老实,后来双方就断绝合作了。但张睦也没有多想,真不行就将秀秀赎出来吧。

不算是太大的冲突,然而过了几天后,杭州府突然派衙役前来抓捕张睦,说是那天殴打之下,可能张睦三人将那张二郎手下的家奴脾脏打破了,扶回家中,当场倒下,嘴中喷血,到了第二天,就死掉了。

第750章张睦(下)

张睦回想了一下,那次殴斗,李二郎手下确实有一个家奴,被他狠揍了几拳,似乎揍得不轻,是扶着回去的。

不过打得脾脏破裂,张睦也不信哪。

就是脾脏破裂了,为什么当场不吐血?

这中间肯定有蹊跷,而且杭州府尹是文彦博,一旦进了杭州府衙,那就不好办了。

几个衙役见张睦久久不下船,站在岸边大声喝喊:“张睦,你杀了人,难道想拒捕吗?”

也只是喊喊罢了,不敢真的上船来抓人的。

其他人劝张睦,立即乘快舟离开杭州吧。张睦想了想,却摇起头。

今年不是前年,前年不怕闹得大,但今年就不行了,毕竟王巨已经回来,进了中书。

他就吩咐手下副手苏子永,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利用这么多年的贸易所拢来的人脉,暗中调查这件事,一方面立即派人快马去京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李二郎父亲李赫以前与船队贸易往来的种种,一一禀报给王巨。

吩咐完,他立即下了船。

有两个结果,一人确实是他打死的,但也是失误,就算文彦博有意为难,顶多一个黠字流配,况且不是他们先动的手,那么王巨暗中照拂之下,吃几年苦,就平安释放出来了。

二,人不是他打死的,而是另有蹊跷,也不指望文彦博公正判案了,这时候就需要王巨在暗中帮助他讨一个公道。

然而他拒捕,可能会引起他都想不到的后果。

所以张睦做了这个选择。

他被衙役带到公堂,文彦博似乎也没有为难,更没有喝令衙役笞杖,只是温和地问了事情经过。

张睦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文彦博又派衙役将秀秀带上公堂,再次询问。

并且衙役又找到了当天围观的两个路人。

人确实是张睦打的,但是不是张睦打死的,文彦博就让忤作验尸,结果确实是脾脏破裂而死。

文彦博这才大怒:“你们这群海商们,个个胆大妄为,前年公开殴打朝廷命官,现在仅是因为一点口角,便当街行凶。”

喝完,还未等张睦反应过来,便下令,将张睦拉出去弃市。

实际古代对死刑是无比的慎重,以为是刑之极也,因此唐朝创立了三覆五奏法,不一定是三与五,不过对于死刑施用前,必须要中央官员多次覆理,皇帝批准,才可以执行,以防发生严重的误判,同时又延伸出临刑称冤,也就是斩首时犯人喊冤,刽子手马上得停止执行死刑,因此唐朝死刑犯比较少,非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不多,而是执行死刑太繁琐了,因此往往能不判死刑,官员就尽量的改用他刑。

但这个制度在宋朝渐渐废怠,往往顶多只有一覆奏,皇帝很少过问,而是直接交给了三省、刑部与大理寺覆奏。不过对于死刑事判决,大家还是很慎重的,并且在死刑犯临刑前,允许犯人好吃好喝一顿,与亲人见面,当众宣读犯人罪状,不搞秘密判决,不得用东西塞住其嘴巴,以便让犯人说话,如果是冤枉了,犯人可以大声喊冤,那么这时候就得立即停止死刑,递申提点刑狱司重新审查。

另外多是秋后黄昏行决,准许其家属将尸首领回去安葬,若无亲属,官府必须给予体面的安葬。还有迂腐的官员,在死刑犯临刑前,请和尚来念经祈福……

所以王巨在郑白渠斩首了几名胥吏,虽然用了有大量军队在此,执行的是军法,依然引起了喧然大哗。确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王巨这样的举措,是违反了宋朝律法制度。

当然,他在庆州、广南与大理的不算了,那是战争,战备区,可以便宜行事的。

不过在泉州,王巨同样遵守着宋朝的制度,并没有逾越。

现在文彦博也算是违反了律法制度。

不过他也不担心,一是王巨破坏在先,二人确实是张睦打死的,顶多说判得有些重罢了。

就这样,张睦被文彦博强行斩首了。

苏子永匆匆来到京城向王巨禀报此事。

韩韫惊讶万分:“张睦被文彦博斩了?”

王巨最早收留的门客就是葛少华、赵度、陶青、黄良,接着就是泾州韩韫、福建张铨之、河北黄骅、两浙刘绍先、江南陆乐平、岭南吕何让。

这十个人除了葛少华外,余下九人皆成为彼岸的核心成员,或者王巨身边最可靠的助手。

除了这九人外,还有一些门客是延州十家商户,或者是这九人间接推荐给王巨的,这些人数量不少,经过在广南的磨练,或者历年贸易管理中的考验,有的人重新默默无闻,有的人也得到王巨重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