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又一想,自己是局外人,对于政治上的问题是没有发言权的。说话做事,在他这样级别的领导面前提出“政府搭桥,市场引路,百姓闯关”这十二个字,未免是班门弄斧,还能说什么呢?看来,还是谈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才行。但什么是实质性的东西呢?张国梁一时也找不到话题。
李劲松呢,从张国梁的话语中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觉得张国梁对“三把火”的看法是正确的,上次市委扩大会议上,水果局长李新成对全市果业生产形势的分析和关于要把江州市建成全国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的走好“三步棋”,打好“三大战役”的设想是正确的。问题是要将设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就难了。
李劲松觉得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自己必须抓住根本性的东西,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有差错了。
但是,抓住了根本性的东西后,其他的东西也不能缺少呀!比如,现在自己已经明确了到江州市上任后,第一把火应该是抓荔枝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夺取今年大丰收。但怎样抓才能达到目的呢?李劲松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张国梁这时想起了一件事,必须提醒李劲松,于是认真地说:“一个在国家外贸总局工作的朋友和我谈起海南荔枝出口的问题时说过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注意。”
“他是怎样说的?”
“他说,世界各国对保鲜荔枝的检验检疫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对入境的荔枝经过其国家认可的加工设备进行检疫、保鲜处理、农药残留量完全符合规定的要求外,还要派出官方的检疫人员来我国的生产加工基地进行现场检疫,合格后在植物检疫证书的备书上签字才能在其国家通关。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在海南或其他省份,要想实现一个地方的产品达到出口的质量谈何容易?”
张国梁说到这里,更加认真了,“据国家有关部门人士透露,为了促使中国的农产品质量达到与国际经济接轨,将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尤其是荔枝特产,为了确保进入市场的保鲜荔枝卫生检验检疫达到要求,将推行产地备案追踪管理,从种植基地的土壤,肥水管理,农药的施用等生产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凡要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到这些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果农不提高科学的种植技术水平行吗?但谁来给他们提高?”
“当然是党和政府。”
“对!”张国梁继续道,“所以说,‘政府搭桥,市场引路,百姓闯关’这十二个字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国策的一条重要的方法,但怎样搭桥呢?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用什么去搭桥呢?打个比方,前面有一条大江挡住你的去路,而你又必须过江,没得选择。怎么办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过江去呢?如果是一个人过,那好办,十几个人,几百个人都好办,问题就是要你解决千千万万人的永久性的过江问题。”
张国梁说到这里,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我差不多跑遍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我发现抓‘科技兴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发展,最卓有成效的是福建省的一个县的做法。这个县的领导将全县的科技人员集中起来,组成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成立‘农技110报警服务中心’,由过去的农民找上门咨询,改为送科技下乡。老百姓在实际生产中碰到问题时只要一个电话,科技人员就会马上赶到现场为他们排忧解难,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干部、群众的关系融洽到了鱼和水的关系。”
“你的意思是说,现在江州市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先解决燃眉之急,不然的话,全市百万果农当前的除虫灭病、保果、壮果、夺丰收这场大会战,势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是吗?”李劲松听到张国梁这样说,觉得在理。
“对!”张国梁紧接着说,“老百姓要‘闯关’就等于蛇无头不行。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种养业必须向企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按照李新民生前的方略,说服、动员李居安、朱国亮、刘兴信等一批先富裕起来的,而且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党的先进分子,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以公司+基地+农户+客商为经营模式的果业集团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老百姓在党的指引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迅速地营造起一个有利于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平台’,组建一支精干的营销队伍,建立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营造好产品销售的‘平台’,花大力气搞好江州市的荔枝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但是,您能做得通朱国亮的思想工作吗?他会把您放在眼里吗?”
李劲松听了张国梁的话,觉得自己几天来的思考是正确的,更加坚定了心中的计划。他心里想道:朱国亮是个关键人物,当然要想办法,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张国梁也是一个人才,又是江州人,如果能说服他回到江州市工作,那才是最好不过了。可是,又一想,他张国梁是一个外企的副总,月薪15000元,他能丢下这一切已到手的利益回到江州市工作吗?
李劲松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不把他弄到手又着实可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江州市能够将这样的人才弄到手,将是造福于人民。
怎么办呢?李劲松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是聘请张国梁担任果业集团公司的名誉董事。
李劲松认为,一个企业能够聘请得到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担任名誉董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效应,也可以说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加上张国梁本身的地位和工作便利,在将来公司的产品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也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李劲松想到这里,心生一计,不动声色地说:“老同学,中国现在有很多人在国外取得了博士学位,但真正能像中国的原子能研究之父、华罗庚等科学家那样忠心报国的人有多少?”
张国梁是何等乖觉之人,未待李劲松说完,就懂得了他的言外之意:“应该有很多,但也有不少定居国外,为他人服务的,这与当今的用人政策、物质待遇也有一定的关系。”
张国梁说到这里,清了清嗓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后,人们对人才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学习到知识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报答党的恩情,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才的价值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中,越来越显得格外重要。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间学校,甚至于一个学生,谁拥有技术学识,谁拥有人才,一个杰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名利接踵而来,公司也许因此而财源滚滚。正是在这种市场竞争机制下,不少的国之栋梁,流落海外,流落到外企公司,为他人服务。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又能说什么呢?”
“记得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国内有一个县的县长公开亮相辞去职务,到一个中外合资公司去当一名总经理。当时有记者问他,这样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县长毫不忌讳地说:‘这是体现人才的价值!证明人才的价值!确切地说,我当县长年薪不到一万伍仟元,现在公司给我的年薪是十万元,外加公司3%的股份。’诚然,作为一个谋求职业的人,这样讲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县长,这样讲就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