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加强公安战线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强化治安管理,保证江州市人民永远平安地搞建设。
最后,李新民还着重论述了一点:江州市,在全省中种下的荔枝最多,十年前,荔枝果树种植大会战,种下的荔枝树到现在为止,都进入了丰产期,但是,随着丰产期的到来,问题也就出来了,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江州市的果业生产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产品质量要提高,品种要优化改良。
第二,产品营销要跟进,要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第三,申请注册,建立中国驰名商标,进行明星包装。
李劲松对李新民这些奋斗目标都已经能背下来了,他每读一遍李新民的这段论述,心里都发下一个誓言:一定不辜负李书记的期望。
他不止一千次,一万次地在心底里责令自己:关心农民,就要忧农民所忧,乐农民所乐。
他始终认为:一个党的干部,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明确,肯定就不会去考虑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什么,怎样种,已经不再由政府说了算。就说组建科技特派员队伍,送科技下乡吧!科技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出大力,流大汗,甘洒热血写春秋。但是,农民会买你的账吗?会领你的情吗?
就拿冰荔山庄庄主来说吧,本来,一个市委书记要见一个自己管辖下的区域内,一个普通的,仅仅是靠党的政策发了财的人,是再容易不过了的。
可是,当这个人知道:在全市成立果业集团公司,会损及到他的利益的时候,他精神道德倾斜了,以至于几次想见他,都没有见成。
李劲松心里清楚,要实现市委的决策,首先要做通朱国亮的思想工作。
朱国亮是中部荔枝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中部七个镇荔枝果业生产的成败得失,可以说是系于他一身。
但朱国亮考虑的是,如果他带领手下加入果业集团公司,他将失去中部荔枝果品交易市场霸主的地位,同时也将失去每年几百万元的中介费收入,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利益,而是涉及到与他出生入死,共同进退的33个兄弟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采取了拖住不见的策略。
如果做不通朱国亮的思想工作,他到江州市上任的“三把火”就有可能烧不起来。
李劲松想到这里,心里不住地问自己:怎样才能见得到朱国亮呢?
突然,他想起了兴隆镇委书记龚汉民曾经对他说过:朱国亮有个养生哲学,叫什么“有钱难买天光觉”。
前几次去找他,就是因为认为朱国亮有迟起的习惯,结果,总是扑了个空,现在他为了避开我,一定是采取避实就虚的办法。
今天,如果我天还没亮就赶到山庄,看他还能躲到哪里?
李劲松这样一想,心里打定了主意。
于是,立即要通了高志扬的电话。
他安排停当后,自言自语地哼了一句:
“‘小财神’!看你今天还往哪里躲?”
话分两头。
且先把李劲松去见朱国亮的事情按下不提。
先说一说“中国第一所”刘兴信的事情。
刘兴信早上起来,刚把工作台历翻到4月16日的时候,接到了李新成的电话。
李新成告诉他,说有要事商量。
于是,他亲自到研究所办公室吩咐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准备会一会这个顶头上司。
刘兴信,中等身材,方脸膛,浓眉大眼,高鼻子,阔嘴唇。
二十年前,他从省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镇农技站工作。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负责,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信任,被任命为镇农技站站长,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八十年代中期,他瞅准了改革开放的时机,认准了江州市北部的兴业镇和周边的几个镇的山地适合发展荔枝果业生产,为了专心致志地研究他的事业,毅然辞去了兴业镇农技站长的职务,在兴业镇当街租了一间房子,挂起了“中南荔枝技术开发研究所”的牌子,开始了研究、开发荔枝技术的生涯。
此举震惊了当时的很多干部、群众,毁誉参半,有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刘兴信却不管这些,任凭人们怎么说,概不予理睬,专心于他的研究事业。
后来,他承包了村集体的一百亩荒山,种下了二千株名优荔枝,育下了十几亩苗圃园。
四年后,当他的果园开始结出丰硕的成果的时候,人们惊呆了。
市委书记李新民在参观了他的果园后,肯定了他的壮举,在号召全市人民广种荔枝的誓师大会上,称刘兴信的“中南荔枝术开发研究所”为“中国第一所”。
其实,在中国当时的农村中,个人挂牌成立荔枝技术开发研究所,的确没有先例,就是在今天,也没有第二家。
从此以后,刘兴信的事业蒸蒸日上,不要说果园的收入,单是荔枝苗圃地的收入每年都有十万元。
刘兴信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物,方圆百里的人们都管他叫“中国第一所”。
几年下来,“中国第一所”成了他的雅号,无人不晓,反之,刘兴信三个字却有很多人不晓得是谁了。
刘兴信富裕起来后,在兴业镇开发区买下了一块地,建成了一幢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的七层高的办公楼,挂起了一个12米高,1米宽的金字招牌。
开业庆典那天,市委书记李新民亲自主持了揭幕仪式。参加庆典的干部群众大约有一万多人。
这刘兴信何以有这样大的能耐,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其实,看官不知。
这刘兴信在他的事业成功后,为支持当地的人民和周边的九个镇的干部、人民群众发展荔枝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在他的带动和支持下,江州市北部九个镇中,凡是能种荔枝的山岭,都种满了荔枝。荔枝果业生产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大大增加了收入。
刘兴信在北部的九个镇中,分别物色了八个与他志同道合、种下了两千多株果树的果园老板,集中到研究所进行培训。学成后,号称“中国第一所”七十二弟子,以有偿服务的形式,向社会输出荔枝种植技术,指导广大果农按照科学的方法管理荔枝果树的生长,给众多的果农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久而久之,人们把刘兴信的“中国第一所”与七十二位弟子的业绩连在了一起,统称为江州荔枝技术开发七十二英雄,并编成一个“七十二英雄战华南”的戏传,到处演唱。
剧作家将刘兴信和七十二位英雄的创业故事以及荔枝种植技术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人们一边看戏的时候,一边从中也学到科学的种植技术。
一部戏看完,差不多成了半个荔枝种植技术专家。
久而久之,刘兴信和他的七十二位弟子,成了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
你说,他的“中国第一所”办公大楼落成庆典,人们能不来参加吗?
可是,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
去年,他想学着朱国亮那样干,带着手下那七十二弟子去闯商海。
结果,初试牛刀,却一败涂地,原因在哪里呢?
刘兴信反复考究了多时,也还是弄不明白。
后来,还是李新民书记请专家来帮他搞清楚了使他在营销上惨败的原因。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第一,你的果子没有建立品牌,没有进行包装,没有为人所识。
第二,你的果子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检验、检疫,安全消费无保障。
第三,你们没有在当地寻找到合适的经销商,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
专家最后还提醒刘兴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安全消费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重视,震惊中外的毒酒、毒月饼事件给人们带来的阴影,已经时时刻刻地笼罩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