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安说:“如果从整体来说还不能,因为在福绵的500多家企业中还都是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健全的产业链,大多数还没具备完全的生产能力,还有很多还是只能做一两个工序,真正同周兴珍那样具备一条龙生产能力的还不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恐怕还要时间。不过,我相信不要很长时间了。”
周建国听了陈福安的话,觉得此事也急不得。于是说:“依你之见,福绵这个“服装王国”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的实现这个转换呢?”
陈福安想了想说:“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一、有条件的厂家,均应打造好属于自己的中国驰名品牌。
二、要真正实现占领世界服装市场的制高点,引领潮流;成为世界服装市场这个王国的领袖,福绵必须成立一个集团化的企业,也就是说把具有现代化生产服装能力的包含着服装设计、加工、水洗、电脑绣花等一条龙生产的厂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量,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有能力接下更大的生产订单。
三、下功夫打造好福绵“世界裤子之都”这个区域品牌,使福绵全区服装产业都能粘上这个品牌的光,实现共享。
周建国听了,觉得陈福安这个认识十分正确,于是说:“放心吧!玉林市委市政府已经
把这个问题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相信不要很久,你提出的这几条都要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实现。”
周建国说到这里,把郭向明、胡军刚才与他相谈时谈到的关于建设“四大平台”,打造好福绵“世界裤子之都”这个区域品牌的计划与陈福安说了一遍。
陈福安听了,高兴地说:“这就好了,“四大平台”建设成功;福绵就更加前途不可限量了!”
周建国见情况已了解得差不多了,于是与刘新风、高大河商量了一下,决定再到其他厂去走一走。
陈福安知道了,说什么也不答应他们就这样离开,一定要请他们吃饭后再走。
周建国认真地说:“不行,我们的采访任务非常重,这不是由我们说了算的。
陈福安见这样说,只好作罢。
与陈福安告别后,三人回到了车上,大家心里都感到好笑。
周建国说:“高大河同志,你这个假记者当了多久?”
“天机不可泄漏!”高大河笑着说,“出来滚,没有两下子,怎么会得到真实得情况呢?”
刘新风说:“真想不到你这小子竟也作起假来了。”
高大河深有感触地说:“这还不是逼出来的!现在下去调研实在是太难了。前呼后拥的不行,微服私访有时也行不通,没有人理你,所以,打起了新闻采访这个幌子,有时也真管用。”
“可是,你这个假记者也当得太差了,采访的话语没头没脑的。要不是我为你解围;早就露馅了。”
“是呀!”高大河双手向刘新风拱了拱,说:“如有不当请指正;小生这厢有礼了。”
看到高大河这滑稽的样子;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待笑声平静下来后,大家决定再访问几家有实力的厂家。
他们坚信,这次私访福绵;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定能够彻底弄清楚这个“世界裤子之都”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并实现冲出玉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定能够彻底地弄清楚福绵人民是怎样在这个中国最大的“服装王国”的建设中实现“鸟枪换大炮”的整个转换过程的。
中午,高大河带他们到桃花村酒店品尝了“聚宝盆”。
下午,他们回到了酒店,郭向明、胡军;终于把吊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放了下来。
其实,他们能说什么呢,只要首长能平安的回来就是最万幸的了。
周建国决定回江洲再进“天下第一园”;复会李居安这个“活菩萨”。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四十一章“天下第一庄”
广西玉林福绵之行,周建国与刘新风感受颇深,尤其是“福绵精神”。
下午三点半;当车子回到江州市城郊的时候,刘新风和周建国耳语了几句,转过身子对郭向明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有很多种,‘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模式是适合于那些至今还是住瓦房的边远山区贫困农户来说的,有的大型村庄就不可以,他们几百年来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进式或者五进式,十座九拖廊的密集型村庄,近年来,有很多人另觅新址建房,结果旧的村庄就成了空心屋,空心村。如果在这些村落也来这样的模式,地方是不够的。原来的上等宅基地就无疑的变成了无人屋,这是造成极大的浪费土地资源,所以对这样的村庄,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
刘新风说到这里,沉吟了一下,又看了看天色,离天黑还有三个小时左右,于是说:“听说你市中龙村拆除旧屋,建设新村很有气派,也非常有特色,号称‘华夏堂馆结构第一庄’,是吗?”
“是的!”郭向明去过很多次,的确很有气派,也颇具特色,于是向大家描绘了一番。
周建国听了十分感兴趣,想要知道的详细一点,就说:“你去那么多次了,再仔细的介绍一下吧。”
“好!”郭向明认真地作了一番描绘:
这个村叫中龙村,是名震江湖的商贾“四大奇才”之首的王一鸣的家乡,他是改革开放后,从中龙村走出去,挖到第一桶金的商界巨子。
中龙村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古老而有名气的村庄,全村56户人家,集居在一座“五座九拖廊”的大宅院里,叫做“黄家庄”。
黄家庄的首富黄一平,外号叫王一鸣,是庄里第一个走出去创业的人,江州市委书记李劲松当初受李居安之托,寻找他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因为隐去了他的真名。
他致富后,不忘家乡建设,响应市委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花巨资带头拆除旧屋,按原址建设了一个新村庄,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现在“黄家庄”不比昔日,气派十分,钢筋水泥结构,五座九拖廊,每座五层,共计286间房,单体结构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家……”
没等郭向明说完,周建国就打断了,急着说:“老刘,咱们马上驱车前去看看如何?”
刘新风见周建国急成这样,笑着问:“真要去?”
“那还有假的?”
“好!”其实,刘新风也只在电视上看过,早已心痒痒了,现在周建国说要去,正中下怀。
于是,车子绕道直往江宝公路驰去。
话分两头。
且说王一鸣今天早上因为惦念着黄家庄的装修配套工程还没有处理好,不到10点就回到了黄家庄。
王一鸣站在黄家庄门前的草坪上,看着整个庄园的气派,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少年时代见到的黄家庄的脏乱差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当年由于屋沟,小天井,地坪等地方没有水泥硬化,猪鸡狗栏,粪坑均建在宅院内,一到阴雨季节,积水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苍蝇,蚊子满天飞,没有来过的客人根本不知道把脚往那里抬。
现在可好了,全部使用钢筋水泥建设,“五座九拖廊”的样式不变,高度均由一层变为五层,原先57间房变为现在的286间房,每户均建有洁白干净的卫生间,厨房。
整个大宅院给人一种庄严,豪华,气派,敬仰的感觉,令到全庄的人出入于四方都有一种充满自信和成功的感觉,还被各媒体称为“华夏第一庄”。
王一鸣仔细盘算了一下,要把整个庄园装修好,须超过1000多万元,他还计划在大宅院前面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大牌坊,使“黄家庄”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庄”。
他觉得,黄家庄的这一辈子孙能有今天的成就,真可以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后代子孙了。
王一鸣并没有忘记,这一切的得来如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们这一辈人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王一鸣想起了自己的创业漫漫路:
读高中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化名,叫王一鸣,其意思是祈望自己有朝一日要成为“黄家庄”的人中之王,要创造惊人成就,伟大的事业来,一鸣惊人,为“黄家庄”人争光。
高中毕业后,他以过人的胆识,率先购买汽车干起运输致富的事业,乃后,又改为做客车,干起客车营运来。
1996年,又以卓越的“产业洞察力”,洞察先机大胆打破原先的创业模式,经营理念,将几台客车全部卖掉,又向农村信用社寻求支持,共筹到现金500多万元,成立中南日用百货有限公司,在南江市最繁华的地段租下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