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闯三关 > 第188部分

第188部分(1 / 2)

>色有增无减,诚可谓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演出“关公戏”时,不同剧种还有许多不同的清规和讲究。比如蒲州梆子演“关公戏”,每届开场关羽登台亮相时,戏班的拉场都要在出口燃一张黄裱纸,表示祈愿、吉利,希望演出顺利和成功。而关羽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闭着眼睛,据说关公只要一睁眼就要杀人。这种讲究和规矩,长期沿袭,剧团、演员都自觉地、虔诚地恪守沿袭,不敢破规。在其他一些剧种,也有一些讲究,像扮演关羽的演员要沐浴、焚香、放爆竹等等,不一而同,但总归是恭敬而神圣。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这些不同阶级、社会集团,有的势同水火,有的各有所崇,有的利害对峙,而对关羽的敬奉却矛盾趋同,万殊归一。这种矛盾统一的历史结合点何在?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着凝聚同化的作用?面对关羽“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祭祀庙宇遍及海内外,关庙无处不焚香的景观,这种超国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时代、超汉文化圈的价值趋同现象,又是什么使之如此呢?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所以;我认为;关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关公,主要原因是在于:一、作为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忠义仁智,威震华夏的英雄;二、作为文学艺术典型,他更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之大成,成为无瑕疵的完美超人;三、作为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为降妖护国、平寇破贼、除瘟攘灾、助人发财等等的全能华夏之神。把这三者归纳起来,从关羽身上实际上体现了三种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一是忠城精神;二是仁智精神。三是勇武精神。这三种精神的本质就是平等、博爱、文明、奋进、拼搏、求真、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如果对这种精神只理解为愚昧的忠君,在21世纪的今天,是愚昧可笑的。中华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正是靠了这种精神,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正是这种忠诚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江浩听了张德智的说话;;也深有体会的说:“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您们说得太正确了。”佟青觉得自己又学到了新的东西。于是接着说:“正是由于建设了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和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的景观,这个欢乐园建成开放后,吸引了国内数百万游客观光、游览;吸引了大批从各地来的中小学生、青年、壮年、老年人携家带口前来体验人生乐趣,吸引老知青携家带口前来游览;追忆往事;放眼未来,感悟人生。”

参观了知青展览馆后;张德智他们几个径直来到了中国知青史迹十里长廊。

十里长廊的设计,很有气派;全线顺着通往18张渔塘的山路推进;弯来绕去的。长廊高6米;宽3。8米;廊顶八字形;中间是一幅墙,天花板是水泥浇制钢筋板;两边有规则的每隔3。8米就现浇一条水泥柱子;柱子均是欧式装饰;喷花岗岩色石漆;廊顶两面贴金黄色琉璃瓦;知青史迹均按中国知青从1955年至1981年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用书画、文字,雕刻等形式表现出来。

张德智和江浩、杨维民商量了一下;决定重点看一看这十里长廊的东西。

于是;他们首先从长廊的前头看起:中国知青史迹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安家落户,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

50年代中期,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青年自愿垦荒队,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年已近8万人。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项工作暂时停止。

6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乃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崇高的革命热情,全力投身于祖国广阔的农村和边疆建设。

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达1623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上山下乡”的故事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

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无论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曾经席卷神州大地的知青运动,已经过去30多年了。且不管有多少人还记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刻骨铭心的风云,但起码应该让人们知道;让知青们记得:30多年前那沸腾的热血,艰苦的乡村生活,为国牺牲的知青。这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珍惜!

近10年来,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几近绝迹,一代人的可歌可泣的为党为国勇于奉献的精神几乎被历史遗忘。

问知青的儿女们,有多少人能回答什么是知青?更不用说能了解他们父母的白发和皱纹,甚至伤疤的生命意义和历史意义。

问世间的人们,有多少人能回答什么是知青?更不用说能了解他们的白发和皱纹,甚至伤疤的生命意义和历史意义

但是,共和国的青少年们,知青的后人们,大家应该知道:解读知青不仅是时代的职责,也是大家的渴望。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