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没什么,如果能为总督大人分忧,我辛苦一点儿算不了什么,你看我是不是比以前精神了。”张绍堂自己倒不在意,这些日子组织士兵在阳光下训练,虽然他只是动嘴在旁边看着,却是与以前在书斋里读书完全不同的一种体验。身体劳累一些精神更好了。
走在火器营中洪承畴看着营内士兵训练时认真的样子很是满意,这肯定是因为他这个总督大人到来而不敢偷懒,可其他官军的士兵即便是想紧张起来也没有了士兵应有的样子。
二人来到张绍堂平日休息的大帐,有士卒端上了清茶,洪承畴示意张绍堂坐下来与他一起聊聊天,他这总督大人当的也很辛苦,由于洪承畴对部下向来严厉,平日里连能聊天的人都没有。张绍堂与他之间的幕僚关系使二人还能轻松的说几句话。
“士卒的训练有什么困难吗?”即便是闲聊洪承畴也离不开军队里边的事务,这军队是洪承畴的根本,他就是靠着带兵剿灭流贼而一步步坐上了三边总督的位子。
“这里边的问题很多,主要还是缺银子。”张绍堂听到洪承畴询问借机说出了自己的难处。训练火器营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大多与银子有关。要保持队伍的训练强度,就要让士兵吃饱,要提高士兵的训练热情就要增加他们的饷银。
这关于银子的问题成了明军永远不变的主题,皇帝缺银子,大臣缺银子,士兵更是没银子。对此洪承畴也没有办法。只好无奈的说道:“关于银子的事我会想办法的,不行我就写奏折让圣上再增拨粮饷。”
听到洪承畴说要向皇帝要粮饷,张绍堂明白这银子的事基本没什么希望了。作为幕僚他知道,从崇祯皇帝手中要是扣出几两银子有多么困难,于是不再提银子的事而是转换了话题说道:“现在火器营的各种火器和火药十分缺乏,每日里训练所消耗的火药和损坏的火器急需要补充。”
“我立即发公文让朝庭运送更多的火器和火药过来。火器营的训练不能停,说什么也要训练出一支与流贼保安军水平差不多的使用火器的部队来,那样我们也可以用这支部队打击其他的流贼,同时还能找出火器部队的缺点,将来好打败保安军。”保安军的火枪、火炮给洪承畴的打击太大,他现在已不奢求能够用火器营打败保安军,他只想找到火器的缺点,然后利用数量众多的其他部队打败保安军。
“您最好不要让朝庭运火器和火药过来了。”张绍堂皱着眉头说的话很令洪承畴意外。
“为什么?”说缺火器、火药又不让向朝庭要,这今天张师爷的话有点儿奇怪。
“朝庭制造的武器运过来也没什么用。通过这几天的训练我发现朝庭制造的火器质量十分低劣,以火枪为例,运来十支枪有得有五六支不能用,能用的多数打不了几枪就会炸膛,这令开枪的士兵不能安心的瞄准,总是慌里慌张的使枪尽量离自己远一些,不管靶子在哪,将枪打响就不错了。其他的火器基本也是这样,火炮什么的经常发生炸膛事故,伤了好几个士卒。运来的火药中掺杂了各种杂物,威力不足,点着只冒点儿烟听个响,同样多的药量,打出的枪弹的远近都不一样。”明朝制造武器专门设立了军器局、兵仗局和火药局,生产各种武器装备给地方上的部队。这种集全国优秀的工匠在一起生产的制度本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明朝官员最大的本事就是将一种本来很先进的制度玩坏玩烂,然后大声声讨这一定是体制的问题。
兵器生产的制度没问题,但它的管理却出了大问题。皇帝拨的生产武器的银子被作为管理者的官员层层剥皮,真正用在武器生产上和工匠身上的并不多,将领到兵器局等衙门去领武器不用银子行贿更别想领到质量好的武器。
“那可怎么办?”洪承畴也是一筹莫展,这边缺火器,朝庭生产出来的又不能用。
“我们可以自己开办兵工厂生产火器和火药。”张绍堂今天主要想向洪承畴说的就是这件事。
“兵工厂?兵工厂是什么?”洪承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兵工厂这个词。
第二百七十五章 京师来的工匠
“兵工厂是流贼保安军对生产武器的作坊的称呼,就类似于朝庭的兵仗局什么的。”这些日子里张绍堂一直在研究保安军,对保安军内部一些组织机构也有所了解。”兵工厂”这个词不断的进入他的耳中,据说保安军精良的武器和犀利的火器都是兵工厂生产的,所以张绍堂对兵工厂的印象很深,以至于有了建立起自己的兵工厂的想法。
“那样能行吗?”对于生产武器什么的洪承畴并不十分懂,他也没认为为将者需要懂这些东西。
“一定能行的,流贼在穷山恶水间,许多人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那么犀利的火器,我们可征调整个三边地区的工匠组成兵工厂,肯定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圣上调拨军器局、火药局的工匠过来,这要比直接向圣上要银子容易的多。”
张绍堂对于当今皇上对银子的热爱有时确实难以理解。
“为什么不继续叫兵器局、兵仗局,非得叫什么兵工厂?”洪承畴还在纠结于这个奇怪的名字。
“这个必须得叫工厂,工厂就是工匠制造器物的地方,如果还是开办兵器局,朝庭必然要派官员过来管理,只不过将京师的那一套搬到山西来了,到时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不能用。我们要改换个名义让朝庭不能向兵工厂插手,再派得力的人去管理,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也比朝庭运来的要好。”张绍堂这些年在官场上行走,自己没当过官,可接触的官场阴暗面更多,他已对大明朝的官员完全失望了,什么事只要有他们插手肯定会办砸。
“如此甚好,你想想措辞,写一封奏折,我送上去,我想此事能成。”洪承畴被张绍堂完全说动了,他管着三边地区,如果集中各省工匠的力量加上自己人的管理肯定能生产出好的武器来。所以他一事不烦二主,直接让张绍堂起草奏折。
张绍堂也不推辞,这些天他一直在考虑此事,对于奏折要怎么写早已了然于胸。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写出了草稿,拿来给洪承畴看。
洪承畴一看这奏折还真是按照崇祯皇帝的胃口写的,奏折上首先说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三边地区决定动员管辖区内的商户为三边的军队服务,征调商户有工匠场地建立三边兵工厂,朝庭只需将原先拨付给军器局、兵仗局的银子转给商户三边地区的武器就由这些兵工厂统一生产,就不用在京师生产再长途运送到三边地区了。为保证武器的质量请皇帝在京师军器局中选调一千名工匠到山西指导武器的生产。武器的质量关系到将士的生命,绝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武器进入三边地区。
洪承畴看后十分满意,没作任何更改,将奏折亲亲自抄写了一份,用上了三边总督的大印,派人送到了京师,同时运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上下活动,争取这份奏折能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