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送到了内阁大臣手中,洪承畴打过招呼的大臣当然不发表意见,一切等候圣上裁决,其他人看过奏折心里暗中不爽,这洪承畴要自己造武器,是要将朝庭拨付的银子直接拿走,朝中的官员就少了克扣的机会,这断人财路的事很令人气氛,但这个洪承畴放下狠话,不让不合格的武器出现在三边地区,朝庭拨给三边地区的武器是什么货色大臣们比谁都清楚。这是不让他这么干就要翻脸的节奏啊。
三边地区的卫所本就有自制武器供应部队的责任,只是近年来卫所荒废,所产的武器质量还比不上京师,部队才总是从向皇帝要求拨付武器,所以洪承畴要自己生产武器也没有什么违制和地方,大臣们即不好和洪承畴撕破脸,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洪承畴的奏折顺利的摆在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现在都有些怕看洪承畴的奏折,不是要兵就是要钱,皇帝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根本不可能再多给他。
看了洪承畴这次的奏折崇祯皇帝难得的高兴了一回,洪承畴终于开窍了,不再向皇帝要钱了,征招商户的东西为国家所用这是崇祯皇帝所喜闻乐见的。将银子拨到兵器局与拨给洪承畴对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区别。至于那些低贱的工匠洪承畴愿意养就多给他点好了。只要不要银子还能办事就是能臣,于是皇帝御笔朱批,同意所请。并将奏折中选调工匠一千名改为了一千户。皇帝还是很人性化的,匠户此去离京几千里怎好让人家两地分居,其实皇帝在想,如果将精干的匠人都调走了,匠人都是拖家带口的,留下老弱谁来管啊,还不如大方一回,全都给了洪承畴算了,反正大明的匠户都是世代相传,不管老幼都算匠人。
圣旨传到了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要求各局抽调人员,各局的官长已知道了洪承畴奏折的内容,对洪承畴狠的牙根痒痒,将银子直接拨给三边地区断了他们的财路,还有脸来这里要人。既然皇帝说了要按户算,那就要好好给他找几户,各局的家中有老的干不动体力活的老工匠的家庭都被挑选了出来,家中老人多青壮年少的更是优先选择的对象,实在不行家中有一大堆干不了活的孩子也行。很快这一千户匠人被凑了出来,老老少少有了超过一万的人口,洪承畴你不是不让大家发财吗,我弄点儿人过去,你总不能不管这些人饭吧,就这些老弱,吃也吃穷你。
大明朝的匠户生下来就是为朝庭服务的,皇帝的一道圣旨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全家上下收拾财物拖家带口的离开京师走上了去山西的道路,听说山西现在饥荒连年,流贼遍地,到了那里肯定不会有好生活,可他们却没有办法,他们身在匠籍,人身在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离开了官府指定的地区根本没法生存。
一路上吃了许多苦的匠人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山西太原,这么庞大的队伍在城内根本没地方安置,只能驻扎在城外听侯三边总督的安排。
洪承畴听说京师的匠人们到了,心中很是高兴,专程到城外想看一看这些工匠,可他赶到工匠的驻地,看着这一大片的老人妇孺感到一阵头大,这么多人要养,能够干活的还没有几个,京师这帮官员可真没几个好东西。
就在洪承畴为这些工匠发愁的时侯,远在运城的张楚却象发现宝物一样,对着这些工匠都快流口水了,他发誓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工匠弄到手。
第二百七十六章 工匠营
明朝的官僚系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洪承畴要工匠,工匠很快就从京师调拨出来,一路急行,工匠的队伍到了山西太原。三边总督怀着无限的希望去看望了这些工匠,到了工匠临时驻扎在太原城外的营地,洪承畴见到了这些被他寄予希望的工匠。工匠的人数确实不少,远远超过了洪承畴想要的一千之数,因为皇帝特别恩典将他所要的一千名改成了一千户。据带队的工匠头目向洪承畴报告,所有人口超过了一万,但大多是岁数大干不动活的老人,还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真正能干活的青壮年不到五百之数。
洪承畴心中懊恼,这皇帝是不是成心的,我只是要一千工匠罢了,你给我弄这么多人,山西现在什么最贵,粮食最贵,这么多人都要吃饭,还没有几个能干活的,这皇帝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话又不能说出去。
洪承畴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谁让你向皇帝要工匠的呢,根据大明的工匠制度,这些人都是匠户,都可以算作工匠之列,你要一千给了你一万多,这还不算皇恩浩荡吗。
在旁边的师爷张绍堂也感到十分的无奈,这大明朝的官场本来就是这样。很明显三边总督大人是被京城的官老爷们算计了。这也是很正常的结果,本来洪承畴要自己打造兵器使京城里的官员不能从中克扣,已经拉了很多的仇恨了。然后又伸手向人家要工匠,不被人家算计才是见了鬼了。如今大明王朝的官吏眼中只有银子,谁动了我的银子就是我的敌人,至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大人,我看这样吧,我们从三边地区将各卫所的工匠集中过来,再从民间招揽一些工匠过来,保证兵工厂的开工不成问题。”张绍堂已看出了洪承畴的不痛快。师爷的职责就是为主家分忧解难,他只好开动脑筋想补救的办法。
“试试看吧。”洪承畴本来对兵工厂的开办抱着很大的希望。大明工匠的手艺还是很高超的,许多精巧的物品都可以做出来。洪承畴相信如果由自己直接管辖,省了京城官吏从中的克扣,给那些工匠吃饱饭,制造出来的武器不会太次,整个三边地区军队的武器如果更换一遍的话,战斗力会大大加强,不管是对关外的后金和蒙古人,还是关内的流贼都是有一战之力的。没想到开门就让那些官吏恶心了一把,本来高涨的热情被泼了一瓢冷水。不过师爷的办法还算可行,先干起来再说,如果有机会再找更好的工匠。
洪承畴立即传令下去,命他管辖下的各个卫所将打造武器的匠人连同工具一起全部集中到太原城外。
在三边地区洪承畴的命令还是很好使的,不几日匠人们就从各地拖家带口的来到了太原城外,对于这样的命令各地官员还是愿意执行的。现在各地卫兵糜烂的程度不断增大,卫所内的作坊要生产不出像样的武器来,养着那些工匠只会穷耗钱粮,还不如都送给总督大人去养。
太原城外匠户的营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各地赶来的匠户加上他们的家属又来了有一万多人,加上京师来的人组成了一个三万人的大营,每日里的吃喝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如果不组织他们尽快的开工不但白费粮食,还可能引发混乱。
为了管理好这些工匠,洪承畴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营中的中军官曹迁去管理工匠营。曹迁到了太原城外见到东一堆西一簇的工匠,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能成为三边总督的心腹曹迁还是有些能力的,他命手下的兵士下到营中找到了工匠中原先当过工头的人,将这些人组织了起来,先组成了一个管理的框架,然后将所有的工匠都纳入了管理之中。工匠们这才有了统一的管理,不管是发放粮食,还是安排住宿都有了秩序。这样曹迁才松了一口气。
太原的工匠营平静了下来,远在运城的保安军气氛却十分紧张,保安军大帅亲自出马,调兵遣将准备一次重大的行动。
当初洪承畴带兵退回了太原,保安军统计局的工作重点自然就转到了太原。统计局的人员盯着洪承畴的一举一动,丝毫不敢松懈。
洪承畴要在太原建立兵工厂的消息早就传到张楚手中。张楚亲身经历了保安军兵工厂的从无到有,知道要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出来兵器的兵工厂有多难,这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官军的能力没准也就能多生产几把铁片刀。张楚想好了等洪承畴的兵工厂选好址,建立起来就派人过去放一把火,让他连铁片刀都生产不出来。
没想到洪承畴的兵工厂动静越来越大,竟然从京师弄了一万多工匠来,而且大多数还是干不动活的老家伙。张楚一下子就不淡定了,眼睛里闪出了贼光。这些老家伙活好哇,现在保安军的工厂中大量使用水力驱动的设备,单个人的力量已不十分重要,老工匠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张楚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老家伙弄到手。
整个保安军被急速的动员了起来。郭西园的统计局最先发动,一条条指令传到了太原,隐藏在各处的人员都展开了活动。整个太原城内的特工增加了一倍还多。
于江带领的特种兵整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