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董懿娜作品集 > 第23部分

第23部分(2 / 2)

儿——绝对明了,对于男人而言实在是很没面子的事。

原来有时糊涂一些或愚笨一些也是有好处的。男人喜欢女人也欢喜。

可苏青是一个不愿让别人皆大欢喜的人。她唯恐自己的睿智挥洒得不够,她

在《论红颜薄命》中这样写道:“要知道一个好看的女人生长在一个平凡的

家庭里,一辈子过着平凡的生活,那么她是永远不会成名,永远没有人把黑

字印在白纸上称赞她一声‘红颜’的。必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给一个

有地位的男人看中了,这个男人便把她攫取过来,形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牡丹绿叶,相得益彰,她因而在他而一举成名,他也因她而佳话流传了。

美人没有帝王,将相,英雄,才子之类提拨,就说美到不可开交,也是没有

多少人能知道她的。。女子为了求美,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总象水中捞月,

分明在握,却又从手中流出去了。时间犹如流水,外形美犹如水中月影,不

要说任何女人不能把它抓住捏牢,就是真个掬月在手,在握的也不过是一个

空影呀!至于真正的月亮,那好比一个人的人格美,内心美,若能使之皎洁,

便当射出永久的光辉。红颜女子不一定薄命,红颜而无知,才像水中捞月,

随时有失足堕水,惨遭灭顶之虞啊。”

她没有以简单的价值评判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那个女权主义

盛行于女作家文章中的时代,苏青以很清醒的意识,独特的视角坚决地倡导

女性意识。她对中国人讳莫如深的饮食男女的一针见血,对平实琐细生活杂

事的入微细腻都是耐人寻味的。据说她的散文集,如《浣锦集》、《涛》、和

《逝水集》以及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等都已不再有希望重版了,且已出版

的也较难觅到了。但愿有一天这些文字能相聚一起得以再版。届时,读者一

定是有福了!、

韦刃先生在编《谈天说地——苏青小品精萃》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提

到:苏青尽管捱过了文革的苦难年代,晚景仍旧寂莫姜凉,整日莳花弄草打

发余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七日病逝于上海,终年六十九岁。在殡仪馆火化

时,灵堂里没有哀乐,没有花圈,前来送行的人只有四五个亲友,全部送葬

时间不过七八分钟。生前名噪一时的苏青,结局是如此沉寂,只留下她的文

字将是永不会寂莫的。

由乔治·桑想到的

我是因为乔治·桑才开始注意肖邦的,在此之前,我只喜欢舒曼。舒

曼过于率真而坦诚,在众多的大师之中才情和作品都不算是锋芒很露的一

个。但他的《童年情景》让我痴迷了好多年。肖邦和舒曼是在同一年里出生

的,1810 年诞生了这两位杰出的音乐家。后来肖邦的盛名要比舒曼大得多,

而且留下的作品也是丰富而杰出的,可是我真的对他所知不多,直到我读了

乔治·桑。

乔治·桑吸引我的并不是她的作品,她一生写的作品既不多,也不算

是很好。我读《印第安娜》的时候有一种感受,大凡作家大概从某个角度可

以分为这样两类,一是才情绝对是高于一般人,他(她)的成就将永远不可

能达到他(她)所具有的天份那样的高度,他们的骨子里是诗人,他们任意

地挥散自己的性情,所成之文有时是钻石有时是瓦砾,然而他们从不去续貂,

甚至也不珍惜,他们仗着挥散不尽的才气来度过整个艺术生命。另一类作家

的天份也许不算最高,可是他们懂得璞玉需经雕琢方可光彩夺目,他们用努

力来完善了本来的残美,这类作家可以创造出精典,他们骨子里是学者,严

瑾而完整。乔治·桑显然是前者,而且是一个过于自由放浪的诗人,她本人

对生活对爱情对文字的一种期望远比她的作品更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个怎样狂荡不羁,既温柔缱绻,又冷酷无情的女子啊!她幼年

丧父,希望在一位敬爱的母亲身边接替父亲,因此而养成了一种男性的举止

气概;她在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和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相交的边缘挣扎;她

从不能忍受别人凌驾在自己之上,她对爱情遵循一种母亲的义务;她尽管在

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违反了习俗,却以天才、工作和勇气使人敬重。。她

对肖邦的倾心始于1837 年,这样的热情燃烧了八年。肖邦在此期间而写下

的乐曲留在音乐史上成为不朽之作,以致于后来我来听他的《降E 大调夜曲》

时才感受到为何乔治·桑会对这样一位音乐家如此情深意长。这位来自波兰

的音乐家也是一位诗人。他诗意的音响就如同恋人们在夜空中诉说着充满柔

情的话,感情的细致和旋律的优美以及技巧的多变完全就象是一位进入痴狂

状态的诗人的自我呤唱。肖邦是个保守主义者,在爱情上,他多情而又羞怯,

这和乔治·桑的张扬和激情是极不相符的。可是文字与音乐就象是天使的羽

翼,这宽广而温暖的羽翼为他们遮蔽了一切干扰,抚平他们互相因为爱而彼

此折磨后留下的创口。诗人和诗人注定了只能擦肩而过的,当他们各自的光

芒在摩擦中产生热量时要么就是使自己毁灭,要么就是毁灭别人,有可能这

种光亮的确璀璨无比——可是消亡的代价未免也太昂贵了。

肖邦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见过她三次。在我演奏时,她眼睛深

情地看着我。我演奏一首有点阴郁的曲子《多瑙河的传说》,我的心跟着乐

曲飞回到故乡。而她忧郁而奇怪的眼睛,老是盯着我,这双眼睛在说什么呢?

她倚在钢琴旁,灼热的眼光使我的全身发烧。。”乔治·桑用一种自在而犯

规的人生让肖邦由衷地感叹:“她多么漂亮,多么温顺,对于一只爪抚摸,

一只爪抓伤她的恶猫,以及拼命向她狂吠的狗,她都象月亮一样,在高处,

温存地望着它们。。”

乔治·桑并不是水性杨花的女子。她无比忠实于她的所爱,就这个意

义而言她从来没有欺骗过任何人。无论是马勒菲依,李斯特,福楼拜还是肖

邦,她素来为这样一种天性而感到自豪,她干过不少值得自我责备的蠢事,

却没有干过庸俗恶毒的事。她想拥有肖邦,又保留马勒菲依,还找了些合乎

道理的借口,企图使人相信她追求的只是这两个年青人的幸福。她在她的《私

人日记》中这样写道:“那么,所有象你们那样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你

们用眼睛、耳朵和记忆来做什么呢?你们说我厚颜无耻,那是因为我看见并

记住了使你们自欺欺人的伪善行为,因为我为盲目地追随伪善的德行而感到

脸红。。”这算是一种责难吗?一个被世俗伦理所彻底地鄙夷的女子的斥问

让更多的人在拍案而起之后倍觉尴尬。如果说一个人能将她的一生都象作诗

一样激情挥斥到底,这可不可算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方式,可不可以暂且

抛离常规的审视而去发现她的美。她用自己点燃了那么多艺术家(男士)的

灵感,可不可以算是缪斯的再生?

我不知道肖邦著名的那首《A 大调波兰舞曲》创作于哪一年,用李斯特

的话来说,它那“强有力的节奏,可以使最懒散和麻木不仁的人都被惊动和

振奋起来。”它让我感受到一个艺术家无论在现实中以怎样一种身份和面目

出现,在艺术的表现中,他的剑拔弩张,他的轻捷、潇洒,他的眷恋才是他

生活的全部。没有肖邦,乔治·桑依然会如此,她的生活到底会有多大的变

化我实在想不出来,可是肖邦是如此地依赖乔治·桑,爱她也怨恨她,乔治·桑

是她的至爱也象是她的母亲,没有乔治·桑,肖邦也许还是一个伟大的音乐

家,可是他会不会有那么多杰出的作品,也许。。

逝去的时光里总有一些灵动的残片,它们也许被丢弃在一幢古堡的永

不见阳光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