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方式。
女儿一声尖叫把我从五年前那天拉回来。
妈妈。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呀?二个黑圈五个白圈二个黑圈五个白圈一直排下去。问第六十七个圈是黑圈还是白圈?第二百四十九个呢?第一千零七十九个呢?
我认为这种无聊的题只有我这种人才能编出来。想不到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无聊的老师。自己做。
我不会做。
我说你不会在一张纸上画出来数吗?
一千多个圈圈叫我怎么画呀?
对老师说你没有家长。我丝毫没有考虑就冒出这么一句话来。
女儿生气了!女儿生气的样子特别有个性。睁大两只眼睛一动不动。直盯得你向她投降并笑出声音为止。然后说一句你不好玩。然后给你一个背影。我妈特凶恶。这是我在毛毛日记本上看到的一句话。我爸和我干妈对我特好。这又是毛毛日记本里的一句话。这二句话并列在一篇日记里就说明毛毛的感受是那么明显。毛毛的绪情又是那么容易激动。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就换来这么一个评语?还加了一个非常形容词。
让你老爸回来教你。我气愤地把门拉上。
第三章
(错过这个机会你就只有躺在床上看三毛的小说了。)我最讨厌早晨一睁开眼睛就有人叫我名字。
李梅。李梅。你的信。
我的《青藏高原》被这声尖叫吓跑了。真讨厌。哪来的信?
海南岛。
我一跃而起。披一件睡衣就往楼下跑。
你是李梅吗?
我是。
你真的是李梅吗?
我真的是李梅。你要不相信我上楼给你取身份证。
我相信我相信。请你在这儿签个字。
收信还要签字?这又不是挂号信。
这就是挂号信。你看。海南岛。九月十二日。
真的是海南岛?我眼睛一下睁大许多。谢谢你。
不用谢。邮递员一双贼眼盯在我身上不动。
这时发现我披的那件睡衣扣子全都开着。晨风迎面吹起两腿间的裙角。给我的感觉好象就在卫生间一样没穿衣服。我用手一裹。一把从邮递员手中抢过信来。之后上楼。之后关门。之后朝床上一躺。
我赶紧给何燕打电话。海南岛给我来信了。你说我用不用去?
我要是你就去。毫无疑问义无反顾。我的李科长我的大诗人你以为你还年轻啊!再过二年你我都是四十岁的人了。也就是说你我半截身子已经埋进土里去了。错过这个机会你就只能躺在床上看三毛的小说了。
那我去?
放心去吧!你父母那儿和毛毛有我呢!
单位咋办?
我有办法。
第四章
(他们忙的时候抓经济闲的时候抓机遇……)
有必要把我老家描述一下。
我不得不承认里面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某种嫌疑。我又不敢肯定忻州市市长和三百万忻州人民看了我的描述是否满意。我想满意也好不满意也罢。我没有从市长那儿得到一分钱稿费与好处。写好他不会提拔我更不会重用我。写不好他也没理由找我麻烦。大部分忻州人更不会知道李梅这个人是哪个村是谁家闺女又是谁家媳妇的。他们忙的时候抓经济闲的时候抓机遇是不会理会诌书捏戏这些穷文人的。古人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说法。现在没有秀才这个职称了。国家普及教育的结果是大学生如星星数来数去数不清。时代就是这么一日千里。农民有田种工人有活干。谁还造反?反正我没有这个想法。做好自已工作的同时看看书也看看电视。然后写写诗歌也写写小说。
我感到这种写法有些问题。人物单调故事平淡缺乏人物心理描写情节不曲折故事不生动议论多于叙述感受多于描写。我问何燕这象不象小说?
何燕说你这种写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何燕又说你只要不发表反动言论就是好小说。
我知道这是她的鼓励之词。但我还是有些怀疑。这种写法会不会让我的老师曹利军耻笑?我知道曹老师是河北人。从小生在忻州长在忻州对忻州有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些感情在他钟表系列小说里表露无遗。
还有我的同学张宝灯。他在忻州市《五台山》编辑部担任编辑部主任。他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更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他一篇散文《母亲》写出了许多儿女的感受。谁知道他《母亲》里是否还包含着忻州这个含义?
这话儿让我扯远了。还是回到忻州。只要翻开山西省地图就能找到忻州。先找见太原。然后从太原往北走七十多公里处就是我的家乡。过去叫忻县。再过去叫秀容县。还有一段时间叫九原县。撤县设市那年我还在北京上大学。在八百一十四年前这里出生了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叫元好问。他那《论诗三十首》及丧乱诗现在都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至今在城南十余里的韩岩村还有元好问的墓地叫野史亭。
还有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婵。她也是忻州人。她貌美如仙娇艳无比。她的艳丽和她的美貌令天下所有男子为之向往。她的传说和三国故事一样源远流长。她老家就在野史亭附近的一个小村叫木芝村也叫木耳村。历史就这么巧合。男才女貌这句成语在此得到充分验证。
看到这里诸位可以想象一下我的文采或者文彩要多飞扬有多飞扬我的容貌要多美丽有多美丽。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赋予我特有的灵性。
现代的忻州还有二大特产。一个是高梁一个是摔跤。
以前外地人来到忻州。在秋天那铺天盖地满山遍野的红高梁真是喜人。红高梁象着火似的把整个天空都烧红了。无论走在哪儿无论走进谁家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摆在饭桌上的食物又是高梁面做出各式各样的美味。
自从农村土地承包后,年轻力壮的都进城的进城外出打工的打工。村里留下一些守家看门的老人和妇女。山坡地归了退耕还林项目种了树。剩下的河地都种了玉米。一来省事。春天撒下种子夏天锄一二遍随意。秋天把玉米棒子掰回家就算收刈了秋。全不似收刈高梁那么费事。二来政府也鼓励农民大面积耕种玉米。种一亩玉米还补贴五元人民币。五元钱在农民眼里过去是八斤猪肉的印象现在是八两猪肉的概念。
黄玉米代替了红高梁。这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作业。这是科技进步的表现。
昔日的家常便饭如今成了高档饭店的美味佳肴。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收完秋冬天也就跟着来了。女人们抱着针线活儿走东家串西家挤在热坑头上拉家常。男人们上山打柴。累了就挤在一起抽小兰花儿。身体休息过来就在地里摔跤。过去是为了驱寒取暖现在是为了强身健体。去年忻州市成功举办了忻州首届中国摔跤节。就足以说明这项竞技活动已被大多数人理解成一项体育运动。
在我懂事后有这么一幅画面始终刻在脑海里经久不散。这幅画面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不知道它有百分之几的真实性。但坚信它在我没有出生之前确确实实发生过。并且由这幅画面引出我这篇小说的第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二年冬天。那年冬天特别寒冷。雪下了一尺多厚。忻州城西南牧马河畔上有一群人正在雪地里摔跤。
谁和我胡子摔?站在场子中间那个满腮胡子的人问。
从围观人群里挤出一位瘦小的年轻人。我来。
你?骡子?
叫骡子的年轻人往场子中间一站。两个肩膀往后一甩。身上披的黑大褂顺势落地。两只手捂在嘴边温了一下。来吧!
来就来。我怕过谁。胡子话音刚刚落地。猛地上前一步。双手就去抓骡子的左胳膊。大伙儿见状都知道这是胡子惯用的绝招。背羊过河。就在人们惊异得还没喊出“啊哟”的同时只见骡子一个急转身。他手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抓住胡子的一只左手或一只右手。一声“过去”已将胡子重重摔在他眼前。——这一突变让围观的人们全没反应过来。就连胡子也没反应过来。他已经爬在雪地上了。
众人齐声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