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漂在平凉 > 第2部分

第2部分(1 / 2)

>就这样,慢慢地,驴子放下惊悸,安心着平和的自顾啃草皮,老虎犹疑着却也成了习惯,彼此在戒备里相敬如宾起来,戒备的距离刚刚让彼此生龙活虎,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一周一周,丁丁点点地尝,咂巴了嘴,才发现平凉之于我,如此通透,原来全部得益于“半瓶子”这碗麻辣烫。好滋好味鱼翅燕窝的,会腻,胃肠腻了,人会钝。人钝了,难免做些糊涂事,这跟“福享多了人会累赘”是一个道理的。

上月,去了华亭,华亭新打造的步行街有一间新开的连锁店,名字叫“一间屋”。大概是因为一间屋本就小,何况半间?一间屋只做用来隐藏心事,已是装得满满,何况用来揽客?理当,揽客是越大越敞亮才好,有那么十间八间的,最好是整幢的楼,做成产业化,想吃啥有啥,南北大菜,淮阴小吃,地花生炖倭瓜,来了的客就都乐得掏空腰包,那才叫功夫那才叫本事。可到底没人敢张狂成这样,就像“半瓶子”,喧喧嚷嚷地来了,却只盛了半瓶,至于那已经盛了的半瓶是什么,醋也罢,水也罢,是“半瓶子”的主人风味,留空的那半瓶子,却全然看客就菜了,你愿意撇些石头瓦片进去,或者加点凉白开老黄油进去,“半瓶子”都是没意见的,那空着的半个瓶,本就是留了给客人调的,随性见喜罢。

前天,读到一篇文,作者名字叫“半间屋”。

她写着:清晰的听到一朵桃花和另一朵桃花的交谈。“要回娘家么?”“呐,孩子还挂在枝头。”

她写着:妹妹,淳情的妹妹,朴素的妹妹。明年我还来。明年我再来。借你水汪汪的大眼睛,养鱼。

  她写夫君:不论富贵与贫穷、不论健康与疾病,我们注定要相守、相伴。

  她空灵着却是一个执著而认真的人,她的文章中处处留有这样的痕迹:文章可修改,人生却不能。每着一笔,务求沉稳。字字句句间的坦荡与凝重,令我异常汗颜。

汗颜过处,甚是安慰。

平凉也不赖呢。秦玉龙之于“半瓶子”,犹如“半间屋”之于夫君:不论富贵与贫穷、不论健康与疾病,注定是要相守、相伴!

平凉的确不赖呢。“半瓶子”之于平凉人,犹如“半间屋”之于文:文章可修改,人生却不能。每着一笔,务求沉稳!

2006年9月27日日夜于平

第4篇 男人无德女人无味

前些日子跟几个文友海侃,张狂处有人出惊人之语:平凉女人越来越没味儿是因为平凉男人越来越无德!

真个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紫玉忙窥察看近处有无活人走动,不论男人女人,只要有点声气的,若听见了,两板砖砸过来,这哥们休矣!

反过来倒过去看,这话到哪儿都讨不了好呀。“平凉女人”,多大的范围呢,统统无味?“平凉男人”,多嚣张的概念,统统无德?

“切,你们别瞪我,这是事实耶!上月初吧,从西门口经过,有辆高档小车停在的市政府门口人行道边。司机估计等人也等习惯了,坐在车里,安闲地一圈圈吐烟圈儿,是,人家在自己的车里抽烟是没错,关键是他弹烟灰的胳膊却伸在车窗外。这时一姐们可能是迟到了咋的,一路小跑喘吁吁地过来了,得,光胳膊上愣是着了一家伙。烫得哇哇乱跳,那司机鼻孔朝天,一脸的冷漠和超然,倒像是那姐们扰了他的烟兴,他不打算跟人家计较了似的,瞧瞧,那架势愣是好男不跟女斗的君子模样。咱不是爱看热闹吗?瞧见有热闹可看,当然不可错过,赶紧凑过去。只见那姐们捂着胳膊,愣愣地瞅着司机,好像是真的被唬住了,纯粹弄不清是不是自己真错了。人家司机牛哇,那烟抽得更是有滋有味。那姐们瞅了半天,也不知咋想的,再瞅瞅司机,再摸摸灼伤的胳臂,长叹一声,走了!切,这大老爷们也真他娘的不是个东西!真想上前把那狗东西从车上揪下来问问他是不是个爷们!更绝的是。我这边正琢磨着要不要打抱不平呢,那姐们居然又折回来了,脸色铁青,刚刚还温婉的一小女人转眼间就成了泼妇呀,两手往腰里一叉,破口大骂,那个难听,我这大老爷们都脸红。知不知道那时候我怎么做的?哈,抱头鼠窜呗!”

这哥们绘声绘色地讲完了,兀自在那哈哈大笑。

在听的我们几个,却谁也笑不出来了。

满大街细细伫目,平凉的女人离女人味越来越远,这是事实。

一个个冷硬的背影,一张张僵涩的面孔,一尺尺机械的步子。平凉女人的脸上,大凡写着两个字:冷、枯。像阴干了的花瓣,没有枝头的鲜活,长年累月如一的表情,斧刻着呆板尖削的痕迹,眉是皱的,嘴角是垂的,颊是硬的,一堆枯的五官,堆出一张冷的脸。什么摇曳生姿,什么莲步轻移,什么婀娜多姿,什么“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全是扯淡。男人一天天感慨着“这女人咋像个爷们似的”?有那识文断字的,便在文字里,在书里,在网上,寻觅红袖的那一脉香,寻觅“水做的女儿”,寻觅云淡风轻处翘起兰花指的柔情如室外的秋阳一样开得芬芳。寻觅着,失落着,回转头来,给身边的女人们更没了好脸好声气。即便是那伉俪情深的,疼也只疼自家的女人,至于给其它毫不相干的女人让个座什么的,绝无此可能。别的不说,怕旁人误会:对那女人那么殷勤肯定不怀好意!也怕女人误会:无缘无故的我又不认识你,屁颠屁颠想干嘛?于是平凉男人习惯了即使举手之劳也绝不为女人效。于是平凉女人习惯了即使多么需要也绝不开口请求男人帮一把。

于是,平凉女人越来越像爷们,越来越像爷们的平凉女人离女人味越来越远。

于是,平凉男人越来越不像爷们,越来越不像爷们的平凉男人离真正的爷们越来越远。

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紫玉是舒展着笑脸的。一方面因为文字本身带来的安慰,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自恋?一方面想着一文友的警告:照这路子写下去,紫玉最近千万别出门,不定被平凉的哪个男人或者女人拍上两板砖,岂不惨兮?

第5篇 平凉人心底隐秘的渴望

——“四月八”庙会: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平凉老百姓的心目中,崆峒山上的诸神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

平凉人的“四月八”

庙会活动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每逢“四月八”,崆峒山上都有隆重的宗教庆典。

每到“四月八”,崆峒前山的崎岖小径,后山的宽敞大道,但凡能下脚的,几乎都有人在走。

崆峒山上的诸神便是那天既有“悲悯情怀”又“洞察人心”的主载了。

来赶庙会的大多数是普通百姓。当然,达官贵人们更不乏前来求神许愿的。他们处理的很低调,没有宝马香车,没有前呼后拥。轻装简从,悄悄地来,只是所求的与普通老百姓有天壤之别而已,也许是求官,也许是帐户上新增的巨额数字让其寝食不安,也许是……

从农历四月初六、七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 总之,人们都是在祈求心底里最隐秘的渴望能够成真。

“四月八”庙会藏商机

平凉的“四月八”庙会就仅仅是求个神许个愿?应该还有更多更大的赚头吧?

本来,庙会以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宗教活动为主;一类是以商业活动为主。当年北京城隍庙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奇珍异宝, 一些外国客商也来作生意。现今全国也有很多的庙会,都是摊贩商贾云集,种种商品应有尽有,实际上已成了商品贸易交流会。

平凉的“四月八”,为什么就不能在兼顾宗教活动的基础上,辅以商业活动?炒作成为平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平凉带来滚滚财源。

平凉的“四月八”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

平凉的“四月八”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这仅仅是宗教信仰的缘故吗?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性格是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观相对淡漠,尽管历史上佛道教一度兴盛,但实质上民众们并无对宗教神灵的真正虔诚与专一信奉,他们祭祀神灵,与其说是对超凡力量的敬仰,倒不如说是出于世俗的欲望,希望借此得到更多的慰藉。

北京城的庙会宗教祭祀仪多鼓乐喧天,人神共娱。这种祭祀仪式宗教意识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这一特质。而崆峒山上的庙会是无法脱出这个窠臼的。

平凉的“四月八”庙会,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上山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们,有很多是高三学生家长,“六月七”在即,家长们虔诚一拜,要自己相信有神灵保佑,孩子定能有神来之笔,考出好成绩,念个好大学。还有诸如求财、求官、求顺、求妻、求子、求健康、求平安等等。这些“求”不能不说是出于世俗的欲望,希望借这廉价的一拜,便能得到的想要的一切。

“善哉,善哉!”

“阿弥陀佛”

香烟缭绕,磬声阵阵。平凉人的“四月八”庙会一直就这样办下去吗?

二零零五年四月八于崆峒山有感

第6篇 春官嘴里在说啥?

——透视平凉春节社火

一位农村老大娘急切地问我这个城里人,“春官嘴里在说啥?”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