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漂在平凉 > 第45部分

第45部分(2 / 2)

无论任何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一般而言,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和观点。好的导语给读者和观众一种期望,一种诱惑。如果你在导语中失去了读者,你就别想指望在稿件的中间把读者拉回来。

比如以上所列的两则”新闻”的导语均属于没有新闻的导语,绝大多数这样的报道都是无效新闻,因为没有人愿意读这样的新闻,内刊就失去了传播的功能。

为节约时间,我们就不再举例。

其中的原因,一是在过去几十年里,新闻导语写作——新闻学教育的精华和核心,没有摆在大学新闻教育突出的地位,以致造成中国记者不会写有新闻的导语,只会写无新闻的导语。而我们这些内刊人从小到大,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诸如此类的新闻,”久在鲍鱼之肆,不闻其臭”,竟也习以为常了,以为新闻就是这样写的。二是内刊人自己没有用心,内刊缺乏竞争,导致了内刊人的懒惰,因为这样的程式化的”新闻”是最好写的,有很多甚至都可以提前炮制好,到时只管往其中填名字。而这些连自己也不感兴趣的”新闻”是不会有读者感兴趣的。

那么,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1、更新观念,打破惯性。

“改变行为必须先更新观念”。由于我们很多的内刊记者、编辑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基本训练,长期受“机关报”文风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比如我们许多内刊记者对会议报道都不感兴趣,认为“太死”,“没什么东西”,“就报报程序而已”,而在国外,正相反,记者们都爱跑会,因为会议里也埋藏着“大新闻”,只要记者注意挖掘,把会议写活,写透,则会议新闻不会成为死板、枯燥的代名词。读者关心的是会议中披露了什么,开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达成了什么结果等,而不是关心会议的程序。这些陈旧的观念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更新观念,打破惯性,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主动加强学习,而且要学习一些”新新闻学”的观念,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新闻学核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梅尔文·门彻教授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比如新闻不是“News”,而是“Story”等。其次多阅读一些率先打破了老套的新闻学观念的一些新闻作品,比如《南方周末》上的一些新闻报道。同时在自己内刊的新闻写作中去实践这些新的理念。

2、学习一些写作技巧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中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读者才会感兴趣。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你自己都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写导语的经验: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2)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

(3)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

(4)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

(5)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

(6)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对面的朋友讲故事;

(7)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8)导语最好有视觉感,;

(9)导语写作要有针对性,要明白稿件是给谁写的;

(10)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议新闻,要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事情,什么什么会议召开,谁出席,讲话,讨论了什么,通过了什么。在报道这些事件时,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或是什么领导人讲话。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

应该把会议的目的——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放在导语中,而不能采取编年史的写作手法。上面两条会议新闻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真正的新闻点和卖点都被埋葬到了程序化的报道中,比如第一个例子,它的新闻点实际应该是某某领导在后面的讲话中提到的“公司决定战略转型,从聚焦规模到聚焦利润”。另外两个例子中,新闻点则没有被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内刊记者和编辑在写作和加工的过程中用心琢磨了。

第五部分  现代生活发展趋势及其新闻写作的启示

前面我们从写作技巧与思路上对企业新闻写作进行了探讨,接下来,我们从现代生活发展趋势方面进一步探讨企业新闻写作的路子。

现代社会的三大变化主导着新闻写作的流向:

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

现代生活特点是快节奏、紧张。

生活的快节奏体现在社会对工作高效率的要求,时间本身就是资源,时间的浪费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竞争力的削弱。快节奏成为社会的要求,也成为人们自发的追求。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先进的工作机器本身具有高速运转的特征,使得人们不得不受其制约,人们必须集中精神。同时,在地域上,人们的活动也更频繁了,可能早上在一个城市,上午在一个城市,下午在另一个城市。

人们心理学意义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在农耕时代,没有人以一个小时作为工作时间的计量,现代社会,我们则常听到,“我只有十分钟时间”,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们要完成一件事情,下一个决断。

这种现代生活的“加速现象”,使得社会处于瞬息万变之中,过去常见的长久性动摇了,代之而起的是事物的“短暂性”。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说:“如果说加速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那么,短暂性就是在心理上和它相辅相成的另一面,不理解短暂性在当代人的行为中,在我们所有个性的概念上以及心理学上所起的作用,就必然停留在现代以前的水平上。没有短暂性概念,心理学就不可能准确地解释那些具有当代特点的现象。”

快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人们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也要少。人们不会象阅读专业书籍一样“研读”报纸、电视,而是无意识的用眼睛“扫描”,以期获得更多新鲜的、变化的信息。

这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变化是:

①长文减少,短文增多。

②文章短而信息容量却很大。

③图片增多。

④一整片一整片的文字少了,分行增多,以适应“扫描式阅读”的需要。

⑤信息更新更快,对信息的新鲜度要求高。

相应的,对我们在坐的各位采写员而言,现代生活的“加速现象”对我们新闻写作的启示是:

①多写短文。1000字能写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