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漂在平凉 > 第46部分

第46部分(2 / 2)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前面我们谈到,新闻策划与广告策划的不同就在于其客观公正,因而在受众中的权威性比广告高,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对此,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有十分精到的概括:

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依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接受意见了。

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

①精选典型事实,以小见大

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②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今昔,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受众就能自动得出结论。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④用活数字,说话有力

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因此,用数字不宜连串的用,有时要讲些技巧。

通常的技巧有:通过对比手法用数字;用形象的比喻;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把数字单位化小等。

1、对比法写数字的例子:

去年一天产钢118000吨,等于新中国成立那年274天的产量。

2、用形象比喻的方法:

一种体积不过饭盒大小,重量不足一公斤的轻便式理疗保健电子仪器──场效应治疗仪,即将进入千万个家庭,成为人们自我治疗的工具。

3、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的例子:

一台蝙蝠牌电扇到今年4月台18日已经整整转了两年。两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台电扇已经持续工作了17520个小时。有人算了一笔帐,如果一对24岁的年轻夫妇买了一台这样的风扇,按照北京的气候,每年使用四个月,天天转六个小时,24年后,也就是这对夫妇48岁时,这台风扇还运转如常。

4、把数字化小的例子:

该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为60%,计400万台,也就是说,平均每10户有微波炉的人家中,就有6户用这一品牌的微波炉。

⑤集点成面,点面结合

新闻写作中的“点”,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具体的新闻事实,而“面”,则是指整体的概貌。“点”,具体客观,“面”,虽然也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把宏观的整体表现了出来,而读者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有感性而具体的认识。是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有效的办法。

⑥目击实录,再现场景

在新闻写作中,采用现场目击实录、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逼真,现场感更强。尤其是口述实录,从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亲切感扑面而来。如有些采访实录就是这一方法的运用。

⑦主观评论,画龙点睛

新闻写作主张“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个“少”字,说明它并不是一味的排斥主观的东西,排斥评论。相反,适当时候,一语中的的主观评论,能使事实更清晰、更完整。

一般来说,在这些情况下是需要有评论的:

A、仅叙述事实不能准确传达意蕴。

B、新闻事实过于隐蔽,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容易引起误解。

但是,要知道,除了在新闻述评这种主体当中以外,新闻的评论只是一种辅助,它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的引发出来的,不是离开事实的任意发挥,更不是在事实之外贴上一张理性的标签,另外,评论必须要言不繁,十分精炼,惜墨如金,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很强,无论在当时如何激动人心的新闻,星换斗移,物是人非,都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当事人外,再读很少有当时的心境。快速,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特征。

新闻是抢出来的。

作为企业新闻,当然没有这样的“生死时速”,但及时,快,仍然是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商业竞争,有时争的就是速度,比如,今日集团他们与辽宁一家企业争购马俊仁的”生命核能”,加上当地有关部门的干预,他早一些开发布会就意味着早一点成既成事实,板上定钉。另外,商业竞争中竞争强度大的行业,尤其在大型企业中均有竞争对手的情报”卧底”,特别是企业的一些重要战略调整,除了严格保密以外,就是“快”,让竞争对手还来不及反应过来做准备就已经公布,是很重要的。比如,新产品的信息,价格调整等,越快越好,”第一”意味着新闻性,同时也在消费者心理中已经“占位”。实践中,是有这样的事情的,一家企业与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是同一个题材的新闻发布会,一家企业先开,另外一家企业准备的东西就成了一堆废纸,酒店已经订好,人员已经到位,进退两难。勉强开了,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第七部分  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

语言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产生、被人用来思维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它具有全民性、超行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中只有一种语言,大家按照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律,使用大致相同的词汇和语音进行交流。

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的人,使用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文学家用文学语言说话,家庭里用着日常的语言,外交家用着外交语言,科学家用的是科学的语言,而律师则用严谨的语言……

简言之,不同的语体发挥着不同的语言功能:日常用语发挥生活的交际功能,科学用语发挥着表意功能,文学用语发挥着表象和表情功能。

新闻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语体呢?它发挥着什么功能呢?

新闻也是一种独特的语体,它是一种“复合语言”,既有科学的表意功能,又有生活的交际功能,还有文学的表情功能,它是语言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

新闻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主要有三个特点:准确性、白描性、大众性。

一、准确性

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新闻语言的表述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具体包括:

①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

②对事物的属性

③对事物的数量、程度

它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在词语的使用中,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白描性

白描是绘画术语,指只用线条勾勒,不用色彩,也不讲究明暗层次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