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七星玄魔 > 第61部分

第61部分(1 / 2)

>

囿于传统。早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提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

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东西比南北长了二千里。《淮南子?坠形训》中也引了

这两个数值。可见古人大概相当相信天、地的东西要比南北来得长。

地平说和“表影千里差1寸”的理论,过去人们曾以为是盖天说的内容。但

若据此即认为《灵宪》的天地结构模形是盖天说,那就不当了。浑天模型和盖天

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浑天的天是球状的,天可以转到地下去。天不仅有出于

地上的北极,还有隐于地下的南极。盖天的天则或像一个盖子笼罩着平地(近人

称之为第一次盖天说),或者和地构成二片平行的曲面(近人称之为第二次盖天

说)。总之,天永远在地之上。天只有北极而不可能有南极。因此,从对天的结

构认识来看,《灵宪》只能划入浑天说而不能视之为盖天说。关于地的问题,必

须指出,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主要在于天而不在于地。直到唐代一行彻底否定了

日影千里差1寸的旧说之前,水平大地的观念还一直存在于浑天说中。就是在一

行之后,直到西方天文学传入之前,我国仍然未能建立起明确的球形大地的数理

模型。反倒是《灵宪》中的那种“天圆地平”说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日、月的角直径。《灵宪》记载,日、月角直径为整个天周的“七

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现代通用角度单位即为29′21〃,'根据钱宝琮的研究,

认为《灵宪》的“(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二分之

一”当校改为“(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广二百三十二分之一”。

如此则日、月的角直径当为29′35。3〃'。这和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

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误差都只有2′左右。以二千年前的观测条

件而论,张衡测值可谓精确。

在张衡之前的《周髀算经》中也介绍过一个观测:用一根8尺高的竿子垂直

立于地面,每当太阳过子午线时量竿影长度。当影长正为6尺时,用一根8尺长、

孔径1寸的竹管观看太阳。《周髀算经》认为此时太阳视圆面正好充满竹管。由

此,《周髀算经》按照“千里差1寸”的比例关系,求得此时太阳距人目为10万

里,进而求得太阳的线直径为1250里。由于“千里差1寸”等基本出发点都是错

误的,因而《周髀算经》所得极为荒谬(太阳的线直径实际为139。1万公里)。就

观测本身而论,《周髀算经》的结果也是相当粗疏的。按竹管长8尺,孔径1寸计

算,太阳角直径为42′58〃。误差比《灵宪》所载大多了。

(5)关于月食原因。在张衡之前,人们已对日食的原因有所认识。西汉的刘

向就说过:“日蚀者,月往蔽之”(见《开元占经》卷九所引)。东汉王充在《论

衡?说日篇》中引述过别人的一种更明确的说法:“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

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而对于月食原因,则在张衡之前尚无明晰的解

释。大概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张衡在《灵宪》中就未及日食原因,而是专门论述

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

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

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这段话中说到,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才产生光月。月亮

之所以出现有亏缺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当月和日正相

对时,就出现满月。当月向日靠近时,月亮亏缺就越来越大,终至完全不见。这

样一种月相理论,在《周髀算经》中已有大概:“日兆(按:通照)月,月光乃生,

故成明月。”西汉京房说得更为明确:“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

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开元占经》卷一引)。张衡的月相理

论和他们没有本质的差别,所突出的是张衡强调了月相与日、月相对位置的关系。

但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要问,既然“当日则光盈”,那么何以有时候当日时会有月

食呢?对此,张衡回答说:“蔽于地也”,即大地挡住了日光,使日光照不到月

亮上去了。张衡把这块大地所产生的影子起个名字叫“■虚”。月亮进入■虚时

就发生月食。《灵宪》对月食原因的阐述是很科学的。

不过,再仔细思考一下■虚,人们又会提出问题。按照《灵宪》所说的天地

结构,地是其下部与天球相密合的半椭球。那么:(i)要使日、月能没入地平且

能在地下运动,日、月就只能是两个无厚的圆面,这就和上面说的月相理论相矛

盾。(ii)太阳没入地平后光线就会被地半球完全挡住,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投射

上月亮。这样,晚上的月亮应该总是看不见的,这也就根本谈不上月食的问题了。

要解释这两个矛盾,只能认为《灵宪》中的地有二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

相对天来说的地,那是个半椭球。第二层含义是相对日、月来说的,那是孤悬在

天球中央的一个较小的固体物。或者,可以把这二层含义统一起来说:孤悬在天

内的是一片陆地,此外的地则全是水,故能与天球下半相密合。这样理解之下,

则日、月仍可是个圆球;而日到水下之后日光仍能穿透水而照射到月亮上,只有

那块相对较小的陆地才能产生一块■虚。当然,在这样推测的时候还得再补充一

点,即应该认为在张衡看来,水是一种透明度较高的物质,所以深入地下之后的

日光仍能穿透厚厚的水层而射到月亮,产生皓然明月。

(6)关于五星的运动。《灵宪》中提出了4点极有价值的见解。第一,日、月、

五星并非是在天球球壳上,它们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距地的远近各有不同。第二,

这7个天体的运动速度也不同,离地近的速度快,离地远的速度就慢。第三,

《灵宪》用天的力量来说明行星之所以有留、逆、迟、速等运动变化现象(“天

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

于天也”)。第四,按照五星离地远近及其运行的快慢,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附于月,属阴,包括水星和金星。另一类附于日,属阳,包括火星、木星和

土星。

《灵宪》上述这4点都很有意思。其中第一点可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

实际情况要比这种概括复杂得多。第二点则与古希腊人的思想完全相合。而在中

国,则在张衡之前还没有人提起过,并且在他之后也未对此点给予重视,这就使

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点虽然说得非(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常含混难解,而

且完全不正确,但它却显然是在寻求说明行星运动之所以有顺逆迟速的力学原因。

这种努力的本身值得在整个天文学史上大书一笔。1500多年之后,王锡阐在《五

星行度解》里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天对日、月、五星有一种类似

磁石吸针的力量。王锡阐的思想的力学性就更明确了。虽然张衡、王锡阐的思想

都并不正确,但是行星和它们的卫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一颗行星)的运

动,的确都是受到万有引力定律所支配的。因此,追究这些天体运动中的力学原

因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西方,对于这种力学原因的探讨在张衡之后的1000

多年里仍然是没有的。许多伟大的希腊天文学家都只有对日、月、五星的运动作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