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七星玄魔 > 第61部分

第61部分(2 / 2)

精细的运动学描述,而从未想到过解释其力学原因。力学原因的探讨要直到16世

纪科学革命开始之后才被提出来。第四点也很有意思。《灵宪》的行星分类正好

是太阳系中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分类。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行星,包括地

球,都是绕太阳转的,而月亮则是绕地球转的。所以,“附于月”的说法当然是

错误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张衡和其他古人一样,把月亮作为阴的

代表。不过,从金、水两内行星的运动来说,人目所见的鲜有和外行星有截然不

同的地方。那就是,外行星只能从晨出于东方开始一个会合周期。而内行星则在

一个会合周期不但可以晨出于东方,而且还可以像月亮一样,昏出于西方。正是

由于这种昏出于西方的相似性,《灵宪》才提出“附于月”的说法。

(7)关于星官。满天繁星,古人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星组,以便于对它们进

行辨认和观测。这些星组少则一星,多则数十星。这样的星组古人称之为星官。

由于各个天文学家的取舍、组合方法并不都相同,因此形成了许多家不同的星官

体系。直到张衡时代,流传于世的星官体系有以《史记?天官书》为代表的体系,

有石氏、甘氏、黄帝以及“海人之占”等等的体系。对这些各有特色的体系,张

衡作了一番比较、(霸气书库:www。87book。com)整 理和汇总的工作,发展出了一整套收罗恒星最多的新体系。

《灵宪》记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

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的这一星官体系(霸气书库:www。87book。com)整 理工作比(三国吴)天文学家

陈卓总结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时代要早100多年,而且所包括的星官、星数

比陈卓要多得多(陈卓所总结的有283官1464星),成就当然要比陈卓大。可惜张

衡星官体系已经失传,这是我国恒星观测史上的重大损失。

与恒星星官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灵宪》中提出了星空里还存在一种“微星”

即很暗弱的星,其数有11520颗。这个数字并非严格得自实测,而是来自《易经》

中神秘的“万物之数”。数字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张衡认为有微星存在,且星数

比亮星多得多,这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8)流星和陨星。天空中除了日、月、星(古称三光。星包括行星和恒星)这

些常见成员外,还不时见到流星之类的天体。《灵宪》认为“及其(按:指三光)

衰也,神歇精■,于是有陨星。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矣”。这里,张衡继

承了前人“星坠至地则石也”(《史记?天官书》)的思想,对陨石的来源予以较

正确的解释。同时,张衡还探讨了陨星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与日、月、星的衰败

有关。虽然这个想法不正确(太阳系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流星体,当它们在运行

中与地球相遇,进入大气层后因摩擦而燃烧,便成为流星;较大的流星体在大气

层中未及烧尽而坠落地面,便成为陨星,或称陨石),但是,每个天体都有发展

到“衰”败死亡的阶段,这却是非(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常科学的结论。张衡的这个思想非(霸气书库…提供下载…87book)常合乎辩证

法,而且也正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中所缺乏的。

与陨石相联系,《灵宪》中对恒星的产生也有一种解释:“地有山岳,以宣

其气,精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这种星生于地的见解当然是

完全错误的。它是当时已流行了几百年的天地相应的思想的反映。《灵宪》说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

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这些所谓天地之间的

对应,纯粹出于人的主观附会,毫无内涵上的科学联系。例如,所谓天的九位

(即古人所谓九天)和地的九域(即所谓九州)全都是中国古人的人为划分。所以,

这种相应纯属数字偶合。不过,张衡之所以会有山岳之精气上升为星的想法,原

因即在于他见到的陨星至地都是石头,而山岳则正是最多石头的地方。石头又怎

能上天?所以必然会想到这是山岳的精气,这就可以上升到天上成为星。这些反

映了陨石来自天外的思想。而在西方,直到17世纪,还有天文学家认为陨石并非

来自地外的说法。

《灵宪》作为一篇杰出的古代天文学著作,当然仍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除

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点外,比如文中还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当作事实记载在内,甚

至说嫦娥入月后化成了蟾蜍。至于文中流露的种种星占术思想,那是当时整个时

代的风气,倒也不必去苛求张衡。总之,尽管《灵宪》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在天

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梁代刘昭赞颂张衡是“天文之妙,冠绝一代”,

其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灵宪》这篇杰出的著作。

制做浑天仪

张衡所做的浑天仪是一种演示天球星象运动用的表演仪器。它的外部轮廓有

球的形象,合于张衡所主张的浑天说,故名之为浑天仪。这架浑天仪在《晋书?

天文志》中有三处记载。

一处是在“天体”节中,其中引到晋代科学家葛洪的话说:“张平子既作铜

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

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在“仪象”

一节中又有一段更具体的细节描写:“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

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

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荚于阶下,随月盈虚,依历开

落。”这里又称为浑象,这是早期对仪器定名不规范的反映,并不表示与浑天仪

是两件不同的仪器。第三处则在“仪象”体之末,说到张衡浑天仪的大小:“古

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也。张衡更制,以四分为一度,凡周一

丈四尺六寸一分。”

从这三段记载可知,张衡的浑天仪,其主体与现今的天球仪相仿。不过张衡

的天球上画的是他所定名的444官2500颗星。浑天仪的黄、赤道上都画上了二十

四气。贯穿浑天仪的南、北极,有一根可转动的极轴。在天球外围正中,应当有

一条水平的环,表示地平。还应有一对夹着南、北极轴而又与水平环相垂直的子

午双环,双环正中就是观测地的子午线。天球转动时,球上星体有的露出地平环

之上,就是星出;有的正过子午线,就是星中,而没入地平环之下的星就是星没。

天球上有一部分星星永远在地平环上转动而不会落入其下。这部分天区的极限是

一个以北极为圆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当时称之为内规。仿此,有一以南

极为中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称之为外规。外规以内的天区永远不会升到

地平之上。

张衡天球上还有日、月、五星。这7个天体除了有和天球一道东升西落的周

日转动之外,还有各自在恒星星空背景上复杂的运动。要模拟出这些复杂的运动

远不是古代的机械技术所能做到的。因此,应该认为它们只是一种缀附在天球上

而又随时可以用手加以移动的一种附加物。移动的目的就是使日、月、五星在星

空背景上的位置和真正?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