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允炆再捡起王宝和复又置于他面前的书柬,向其晃道:“可朕素念宗亲,却换来骨肉周亲屡谋僭逆!”
他手中所举的书柬,正是今日刚呈上的北平来书。
前后共有两封,挥挥洒洒,泼墨至极。
前一封,密报朱棣向其手下诸将训话之言:“我父皇太祖高皇帝平定四方,一统天下,但,自儿皇帝登基始,先隐瞒太祖所患何疾,不令诸子(意:指朱元璋的诸位儿子)知之,又不令诸子奔丧。闰五月初九亥时崩,寅时即敛,七日即葬,一月之后才诏告诸王知之。又拆毁宫殿,掘地五尺,变更祖法,以恶所为。更欲屠灭亲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罪,横遭其难。儿皇帝登基尚不足一年,即屠黜五位叔王。我派遣手下赴京奏事,先被鞭笞,再施严刑。今,又任用奸臣,调天下兵力合围北平。我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靖难,誓杀佞臣,以报我父皇之仇。夫幼冲(意:儿皇帝)行乱无厌,淫虐无度,慢渎鬼神,矫诬傲狠,越礼不经,肆行罔极……”
一字一句,逐字逐句,皆是极度悖逆之言。既申明自己起兵仅为救祸御难,最后又警示众将士,如心不一,志不坚,则会身遭孥戮。相反,如果燕王可得胜利,则大家都会有光明的前途。
怨不得天子震怒。
燕王朱棣,既有倒行之逆胆,更有狼子之心机。
他教的学生,他身为帝师,最是了解不过。个性,虽略显犹豫,却并不痴愚,岂会看不懂这两篇文的动机与深意?
此两篇文,前一篇,洋洋数百字,可谓一篇鼓舞士气的檄文。先晓以利弊,明其时事,再为其起兵之举粉饰,藉此蛊惑天下人之心。
而后一篇,则是其向朝廷的上书。在这封上书中,朱棣同样把自己描绘成处于被奸臣谋害的可怜地位,而对于其身为亲王的不逊之行,则只字不提,只指斥朝廷妄杀宗亲,屠戮骨肉。
此刻,北方战事,如火如荼,且,尽有利于燕王一方。而他竟能于此刻,不骄不躁,反而将自己描画成被逼起事的可怜之人,境遇,悲苦之极,只为博得天下人同情。其头脑之冷静,其眼界之深远,不得不令人叹服。
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他朱棣不仅深谙,更懂得如何谋划。
门外,一名宫人蹑足近前,轻道:“回皇上,皇后娘娘求见。”
朱允炆冷着面孔,一口拒绝道:“此刻朕没有时间见她,让她先回去。”
“是。”
他扭头再看向自己的老师,烛火轻曳,映在他的眼眸内,温煦而笃定。他与之目接,半晌,始渐渐平复,轻道:“老师竟不怒么?”
方孝孺躬身笑道:“陛下,臣在《蚊对》一文中曾说过,虽有教无类,以德治世,但,若有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此时,若再对这些食人者听之任之,已非君子先人后身之道!”
“老师以为?”
方孝孺轻道:“臣以为,皇上,该施以重手了。”
大殿内,鸦雀无声,连人呼吸之声,都不闻。
朱允炆似松了一口气,凝神再问道:“朕,登基未久,已连废五王,若再对一门之内的骨肉至亲,施以重手,天下人,待怎样看朕?”
方孝孺略一欠身,眸光炯炯,含笑道:“自是明君,圣君。”
一道暖流,涌入少年人心内,他哑然失笑,原本紧绷的眉目也随之一柔。方孝孺也还以笑容,一身蓝衫,因着深夜奉急召,特许他不换朝服,于烛火中看着,好比临风玉树。
殿外的月台之上,琼珠在身后悄悄问道:“娘娘,还等么?”
映真摇一摇头,怅然一笑,缓步步下长阶。
因着北方连连失利,天子心烦,已经一连十日不曾许她面圣,夜夜只歇在乾清宫寝殿内,或是直接去柳淑妃那里。
夜已深,但,她并未直接回坤宁宫,而是领着一行人等,绕至昆明湖畔。
海棠亭内,凭栏独坐,于皎皎月色中赏枯荷,别是一番景致。
琼珠示意身后随侍的小宫人,遵谕奉上焦尾琴。不过片刻,悠扬低回的琴之音,即响彻于紫禁城的静夜中。
能够于夜阑抚琴,扰人清梦的,整座宫阙之内,除了皇后马氏,别无他人。因着太后喜清静,一直独居宫外,是以,只有她这样的中宫之主,才能于此时这样放诞。
琴音,随风而至,传入乾清宫大殿之内,君臣二人均默然。
朱允炆低头笑道:“允炆,让老师见笑了。”他自幼得他教诲,敬其人品学识,故在他面前素来不拘君臣之礼,私下无人之时,也常以昔时“允炆”自称。
方孝孺欠身,低道:“臣,不敢。”
朱允炆自龙榻上立起身,换了称谓,和颜道:“夜已深,希直先回府吧。”
“臣,遵旨。”
方孝孺踽踽退出殿外,廊下,果然夜凉如水。
耳畔,是缥缈迂回的乐声。他并没有立刻随引路的宫人移步,驻足于乾清宫正门前的广场内,伫立良久。
竟是那曲故人的《越人歌》。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可叹山纵有木,木纵有枝,心悦君兮,而君已不知。
他再听了片刻,身旁的公公抬头看一眼天色,好言提醒道:“侍讲大人,天色不早了,明日还要早朝呢,快回吧!”
他吸一口气,却忍不住胸口的痛,欲疾步而去。
琴音,越来越急促,比之旧曲,竟有些衍变,但,再变,仍是那一阙断肠音。
身后的李有得尖声道:“侍讲大人,当心!”却是他刚刚一个踉跄,差一点失足。他收了步,拂一下襟袍,轻声解嘲道:“无碍,不碍事。”
李有得一笑,松了他的手臂。
琴音,忽然转圜,袅袅弱弱,从急促铿锵,化作泣诉。
但,此刻已是五更天,王宝和刚想开口劝什么,朱允炆挥下衣袖,止了他。即刻有宫女上前,为他披上那件绣有七彩龙纹的明黄披风。随之,是玉靴轻移,竟是松快无比,朝着传音之处寻去。
幽影曈曈,微风徐徐,初秋的夜露,轻轻覆于人罗衫之上。
映真,垂着脖颈,只望着自个的指尖,素手游移轻拨间,恍然听到那一把熟悉的嗓音在身后响起。
“映真?”
许是思念太过,听来,竟如此逼真。她猛地惊起,仓皇间丢了琴弦,转过身去。
待看清眼前人,一张娇颜,似怔忪了许久,才猛然醒悟,低低应道:“臣妾,陛下……”却是再言不出其他。
他向来喜以昵称唤她,“映真”二字,似只有那个人唤过自己。她屈膝,再盈盈见礼,还未拜倒,手臂已被天子扶住。
她没有挣扎,温顺地任其将己抱入胸前。
此刻,他气息顺畅匀和,眉间唇角,尽是春意。想必方才在殿中,君臣一番计较之后,他又一次斩获良多。
她在心内暗笑,却不是笑他,而是自己。
先皇诸位皇子的妻室,世人,自是无缘得见。但,彼时,她于深闺中,倒是听闻过燕王之妃的大名。中山王长女,少时,在京中素有“女诸生”美誉,温婉贤淑,更兼容颜端丽。而她映真,与之相比,与高祖诸位皇子的任何一个正妃相比,除却父兄之位,丝毫不会输却半分。
眼下,他为君,诸王为臣,她为后,诸王妃均为臣妻。自是,云泥有别,相差何止千里万里?
但,即便是燕王最后兵败,身为天下间的女儿,人同此心。想来,也都无一不甘愿委身于燕王那样的王臣,而不是……眼前这一位九五至尊。
她偎入他怀内,婉声,低道:“真儿,想陛下了。”
怀中人果然大喜道:“当真?”
她微微颔首,柔声应道:“是。”
声未落,一点朱唇,已落入天子口中,辗转轻尝,俱是少年人的急迫。昆明湖畔,月已西斜,卤簿肃穆,宫灯高挑,有寒鸦振翅惊起,“扑棱棱”,没入重重宫阙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