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体制迷墙 > 第16部分

第16部分(1 / 2)

>鏊欠裼泻芨叩难踉煲瑁欠衲茏龅焦胶凸2渭悠兰鄣慕淌诒旧淼难跛剑焓碌墓健⒐愿咚窖跹芯康目蛊鸬胶艽蟮淖饔谩H绻庑┙淌诓恢朗裁词枪首罡咚剑裁词谴丛煨岳砟睿蛘咚导词顾悄鼙姹穑床桓胰险娴刂葱校钥蒲谢疃冀艽蟮母好嬗跋臁?br />

熊丙奇你本人在美国参加过很多基金项目的评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郑元芳在参加基金评审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而最重要的是“诚实”。每一个学者在评价基金项目时都非常认真,他不会因为你的种族、原来来自何处或是何性别,而带有任何偏见,他只会考虑与学术有关的因素,与学术无关的因素在学术评价过程中绝对不是一个影响因素。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在美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成为杰出的学者,与这种评价体系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熊丙奇你认为目前国内大学的科学研究在管理和运作上是否科学?

葛剑雄我们的管理模式是比较落后的,科研基金多年来一直在增加,但是很多基金没有用在刀刃上。一方面,整个评审过程并不是很公正,或者是表面上程序公正,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公正,不透明、不公开。另一方面,有些人钱很少,可有些人却非常浪费,我甚至碰到过有些人在商量这么多钱怎么花,他用不了那么多钱。更大的问题是,花了这么多钱,并不一定能得到有价值的成果。基金项目的设计本身都是“短平快”的,所谓为现实服务;要么就盲目赶超世界先进,这是很不现实的。比如我们人文科学方面,有些成果三年之内是做不出来的,谁都知道做不出来,但是最多只给你三年时间,甚至最好就是一年两年,这怎么可能呢?

作者补记你把故事讲得动听了,科研课题到手,项目评审通过,荣誉揽入怀中……所以你要有编动听故事、讲动听故事的能力。有经验的课题申报高手会这样告诉你:这一切只不过是“show”。你“show”好了,领导、课题组织者、评审专家都高兴,他们再把你的“show”给更高领导和自己的主管“show”。在大学校园里,老师们,甚至校长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请来专家指点,对项目申报、评审、报奖进行若干次答辩彩排,那是太正常不过了。这不仅在科研领域,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法则都是一致的:让领导听得高兴,看得高兴。所以,你是不是有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口才,有没有把3元说成1000元的胆略,有没有3年填补世界空白的勇气,对于你在大学这个“秀场”能否当好一个演员获得头牌至关重要。否则,你只能是龙套,甚至连龙套的角色也轮不到。

熊丙奇目前很多基金项目的设计,是否有基金的管理者自己设置了这个题目让研究者来做,而这个题目不是真正产生于科学研究本身的情况?

葛剑雄这倒也未必,很多题目也是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提出来的。关键是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让我提,我怎么敢提一个长期研究或者我把握还不是很大的项目呢?虽然说科学容许失败,但是基金允许你科学失败吗?

作者补记也许由于主管领导绝大多数是工科出身,而且他们拥有丰富的、成功的运行工程项目的经验,目前,以工程的思路、工程师的思路来开展学术研究的情况,十分盛行。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各类“学术计划”纷纷出台。他们认为,搞学术就像盖房子、修大坝、制造机器一样简单,只要有了材料、有了设备和技术、有了人工,就能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地施工,甚至能准确到哪一天完工。于是,对学术的要求也是一样,“给了你钱,给了你设备,给了你条件,你当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东西来,否则,你干吗吃学术这碗饭,还没有我们工程师有能耐?”这实在是十分荒谬的。有的基础研究,凑巧了,灵感闪现,明天可能就出来了;不巧的话,可能十年也没有多大进展。

熊丙奇为什么不敢提呢?

葛剑雄一个是总体规定已经定下来了,比较强调现实性;另外,一般都是规定三年,三年怎么做得出来呢?还有就是这种基金到时候要求一定要交多少东西。实际上,科学上的贡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的可能一篇文章就够了,但是这就不一定符合基金的要求。所以我一直主张,我跟学校也提过建议,我说我们社会科学基金应该采用贷款制,你这个项目提出来,学校认为有意义就立项,钱你自己解决,如果需要的话你先贷款,将来项目完成了交上来,符合要求的钱就都给你,不符合要求的,对不起,你自己消化。

第48节:中国教授的收入

熊丙奇你觉得这种贷款制实现的可能性大不大?

葛剑雄有什么不可能?不能在全国实行,在一个学校总可以实行,这有什么不对呢?比如说一个项目报出来需要5万元,学校先贷5万元给你,如果你虚报,你逃不掉,将来我要扣你工资的。现在我们的钱花下去最后的收效是什么呢?有的根本收不到成果,有的收到了效果,但跟原来已经不符合了。我采取这个办法也不影响你,你可以先立项。

熊丙奇问题是,一个学校这样试点,其他学校不这样试点,这样很可能留不住人才了。人才逃到不试点的地方去了。

葛剑雄之所以很多规范没办法实行,就是因为大家都盲目地要做大,有的院士、名教授重复聘用,有的人得罪不得,才造成现在这种局面。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都有很好的规范,那就不至于如此。

熊丙奇但是我觉得学校很难下决心,担心一下决心人就走了,大学科研就搞不上去了。

葛剑雄有的人还与我辩论,西方的大学不也是这样的吗?我说如果是这样,他们也有很多制约条款。我们现在在其他很多国家申请项目,他们的评估机制是很严格的,要经过很多手续。另外他们的审计也是很严格的,经费使用到底是否合理,要全过程实行监督。还有他们的纳税制度也很严格,哪些不要纳税,哪些需要纳税,都有严格的规定。更主要的是,整个过程尽量做到公平公开。公开就比较好办了,比如我这个设计花了多少钱,人家的设计花了多少钱,这样的话,公平、公正就显现出来了。

原因21:学术成为赚钱的绝妙载体

(在美国)校长、院长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筹集办学经费。因为一个学校学院的发展,需要很多资金。

中国教授的收入究竟有多少?

有人说,富的教授可谓富得冒油,财源滚滚,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课题提成、论文奖励、社会兼职以及评审费、讲座劳务费等等,各项汇总在一起,可达几百万之巨。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小看了评审费和讲座劳务费,出场担任专家或顾问,现在的行情是5000元;有的讲座和报告,两个小时可能高达几万元。是“知识就是财富”,还是变相“行贿”,或者是相互“洗钱”,随你怎么想。有一点可以补充,一般有这样出场待遇的教授,大多是带“长”的。

有人说,穷的教授连家都养不起,除了学校给的那点工资,没有任何收入。而学校的几万元钱,在今天能派什么用场呢?为此,他们不得不到社会上谋其他的职业,连高考复习班的课也揽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机会和关系接到课题,也不可能有企业大方地出资邀请他们讲课,就只有卖一点苦力了。

同一个大学的教授,会有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这也成了中国大学的风景。其原因正在于合理制度的缺位。大学里的一些制度,正促使一些人利用学校的资源率先成为富翁教授。

对话观点:

规则要堵住漏洞,在于本身的合理性、透明性。所有的规则事先要全部公开,然后按照规则办事,就不会出大问题。(在美国)校长、院长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筹集办学经费。因为一个学校、学院的发展,需要很多资金。

还有很多项目我们内行人看了,说得不好听一点,都是骗人的。这么大把大把地把纳税人的钱拿到自己口袋里,于心何忍呢?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