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斯丶饔谩?br />
第五十八章 军情六处代表会见卡扎菲之子赛义夫
2003年,利比亚被英美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国家”,备受制裁与孤立,直到同年12月,利比亚正式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才得以缓解。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戈登·科雷拉出版了一本新书《购买核弹》,讲述了他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实真相。
原来在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战争正如箭在弦上。英国秘密情报局总部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是一名巴勒斯坦的“中间人”,他要为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向英国政府传递一个信号,愿意将该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放到谈判桌上;同时,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要求与英国政府会面。
对英国政府而言,从长年对峙的对手处获得“求和”的信号无疑是重大消息。英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由军情六处派出两名官员,在伦敦高级住宅区一家酒店内与卡扎菲之子赛义夫进行初步接触。
赛义夫一直有卡扎菲接班人之说。他事后回忆说,那是他此生第一次与英国情报机关正面接触,“在此前很长时间内,我一直把这些人看做魔鬼、敌人”。即便已经决定坐到他们面前,他仍不确定最终是否会被出卖,更无法确定英美是否正在盘算上演一出利比亚版的“巴格达剧变”。
赛义夫告诉英国人,卡扎菲希望与英美合作打造中东改革新计划。一名英国官员随即追问,利比亚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事怎么办?赛义夫回答说,卡扎菲已经准备处理这一问题。
听到这一答复,两名军情六处官员打电话给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戴维·曼宁,征求应对意见。十分钟后,曼宁回电表态,英国政府对利比亚表露的意愿持怀疑态度,但兴趣不浅。言下之意是可以继续谈。军情六处的两名官员随后告诉赛义夫说,他带来的消息的确令人振奋,但还是有必要由他的父亲亲口证实。于是三天后,一架飞机载着两名军情六处的官员飞往利比亚。
如果是倒退十年,要由卡扎菲当面证实的要求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过去十多年中,卡扎菲在英美等国的眼中一直是支持恐怖主义、蓄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独裁者形象。
1984年,利比亚驻英国大使馆门前发生反对卡扎菲的示威游行。在现场维持秩序的英国女警察伊冯娜·弗莱彻被从使馆内射出的子弹击中身亡。英国怀疑利比亚与枪击事件有关,随即与之断绝外交关系,双方由此开始了十多年的交恶。
其实这种关系的转暖,除了两国政府态度的转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有巴基斯坦“核弹之父”之称的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
在争取与美英进行谈判的同时,仍心存疑虑的卡扎菲同时选择了把另一半赌注押在卡迪尔·汗身上。当时利比亚准备全盘购进卡迪尔·汗的核武器制造技术,这样只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发,不过代价也预计高达1。4亿美元。当英美情报机构把视线锁定在卡迪尔·汗的网络上时,利比亚的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时至2003年前后,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当时选择动武的理由正是怀疑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研制计划。
眼看着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先后因此成为目标,卡扎菲政府也开始了新的思考,不知道斥巨资引进的核武器制造技术,究竟是安全保障还是更大风险?用利比亚驻英国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话说:“我们当时意识到,获得这些武器可能比没有武器面临更大危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曾在英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赛义夫坐到了英国情报人员面前,并促成了两名军情六处官员走进其父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帐篷。
第一次会面,卡扎菲向来访者传递了简单干脆的信号:没错,利比亚准备放弃核武器制造。对于两名英国情报官员而言,有了这番表态已经够了。当时军情六处的一位官员随即询问:“谁来具体负责谈判?”卡扎菲毫不含糊地回答说:“穆萨·库萨。”
军情六处的那两名情报官很快就见到穆萨·库萨。一见面,英国情报官员就开门见山地表态说,双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亚必须把“底”全交出来,因为英国对利比亚核计划的了解也许比利比亚估计的还要多。不过暂时还不是公开手中所掌握情况的时候,以便检验利比亚的“真诚度”。
穆萨·库萨当然知道,英国的这些“了解”主要是来自于英美情报机构对卡迪尔·汗秘密网络的调查,所以他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应付而已,主要是谈了利比亚政府的诚意。
军情六处的情报官从利比亚返回英国后,立即向英国首相府以及外交部门汇报了初次接触的成果。首相府的意见是,对方所言可信但不可尽信,应该谨慎进行下一步的谈判。
2003年4月,一名曾见过卡扎菲的英国高级情报官员赶到华盛顿,与之同行的还有时任军情六处的负责人理查德·迪尔洛夫。到美国后,他们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尼特一同去了白宫,拜会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布什对此事的回复是,美国赞成继续与利比亚接触——但由英国牵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谈判中,在英方和美方看来,利比亚一直在刺探对手究竟掌握多少情况,不肯和盘托出,只承认一些并非至关重要的核计划内容。一直到了当年的9月,谈判仍无实质进展,利比亚也开始担心,并要求对方派出“更有分量”的非情报机构官员。于是一名已经退休的英国重要人物受命出山,带着布莱尔一封亲笔信和英美情报人员一起会见卡扎菲。布莱尔在信中保证,只要利比亚足够“配合”,就能重新回归国际社会。
在会见时,那名要员直接问卡扎菲:利比亚是否准备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以及全部相关内容?
卡扎菲的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如此,利比亚仍拒绝英美彻查其核设施,担心事情败露可能招致国际社会谴责,因此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关键时刻,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人员在调查卡迪尔·汗时获悉,利比亚核计划所需的重要原料部分已经被发往利比亚。当他们赶到码头时,运送关键证据的货船已经起航。经过近乎疯狂的紧急寻找,这艘货船最终在通过苏伊士运河时被锁定。英美情报机构必须尽快作出决定:查还是不查?
如果通过搜查掌握关键证据,不但可以迫使一向维护卡迪尔·汗的巴基斯坦政府澄清立场,还可以在对利比亚的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不过,如果搜查行动不慎曝光,是否会重伤利比亚颜面,导致本就微妙的谈判崩溃?英美情报机构最终决定,采取秘密搜查。为此,英方特意争取到德国和意大利情报机构的支持,但严格遵照布什和布莱尔的要求,闭口不谈与利比亚的秘密谈判。
德国情报人员在德国汉堡找到了这艘货船的所属者,并通过他们向货船船长发去指令——改变路线,而且“什么都别问”。小说下载
2003年10月4日凌晨,这艘货船驶入意大利南部塔兰托湾。等候在岸边的调查人员有两个小时搜查时间,他们需要从船上两百个集装箱中找到被怀疑装有“证据”的五个集装箱,并检查其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