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这回学乖了,不去找那个倒霉的完颜粘罕,而是直接联系金主吴乞买。
临行前,赵构郑重强调行动气氛,一定要亲切友好,“卑辞厚礼,朕且不惮。”连俺这个皇帝都不在乎脸面,你们也别太计较了。
众使者请示最高价格是多少,一位直学士走上前来,很有传统地,像澶渊之盟里那样在胸前竖起了5根手指头。
宋朝的官儿们心领神会,五十万两白银。
这个价可比当年给辽国萧太后的多多了,即便算上通货膨胀。
可吴乞买的回应是,给你们和平可以,帝号是没有的,最多是个王位。地盘嘛,你们继续向前,福建、两广足够你们生活了!
这不是变相发配吗?
福建和两广在宋朝是属于什么地方?那可是瘴气环绕之地,是朝廷专门用来流放违法犯罪分子的地方。
宋使们这时才知道,完颜粘罕原来是个亲宋派,因为他之前还只是要求淮南不得有宋军呢。
高宗皇帝误会好人了!
宋使们正在绝望之中,突然又听见了一句话。
女真人在问——“秦中丞安乐么,此人元在自家军中,煞是好人。”
PS:谢谢大寒尖大大、靓女007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再一次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的全订阅和全赞。
第三百章:避战章
完颜吴乞买提出的这个条件,无异于让南宋小朝廷直接举手投降。这根本不是一种和谈的态度,而是在羞辱对手,直接向谈判的对手狠狠打脸。
无奈之下,南宋的特使们只好蒙头灰脸地赶回江南。
金兵再一次南侵宋朝了。
此时此刻,最得意的当然是伪齐皇帝刘豫。这位傀儡皇帝在出兵之前还发布伪诏,扬言要“直捣僭垒,务使六合混一”。
刘豫居然南宋朝廷形容为违章建筑物,太有才了。
金、齐联军的出兵路线,最初制定的计划是经由顺昌转趋合肥,再犯历阳,然后从采石渡江南下。
这一条路线,就是完颜兀术上回“搜山巡海抓赵构”的南侵线路,可以说是故地重游,连向导都不用带。
然而,李成对于襄、邓地区的失败,记忆犹新,很清楚岳家军战斗力之可畏。如果按照上述路线进军,岳飞的部队很可能由襄阳出师,让联军遭受到腹背受敌的困局,这是应当着重考虑的事情。
李成的建议很快就被完颜兀术接受了。原因很简单,对于岳飞这个老相好,完颜兀术一直都是心有戚戚然,能不见就不见。
于是,金、齐联军又改变计划:由汴河直趋泗州。渡淮河之后,以主力扼守盱眙,分兵去攻取滁州、和州和扬州,然后再兵分两路:往西从采石渡江攻建康,东从瓜州渡江攻京口。另外。还要分兵东下,去掠取海州和楚州的粮米。
这个刘豫好大的胃口。还真想灭了南宋朝廷。
金、齐联军大举来犯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江南。结果是,南宋朝廷举朝震恐,很多官员一起上奏,要求赵构“散百司而他幸。”
什么叫“散百司而他幸”?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让小皇帝把朝廷的各个机构全部解散,自己逃亡去吧,逃得远远的,越远越好;我们这些当官的就不陪您玩了。至于官员们的遣散费,这个当然是不能少的。
哈哈哈哈,高宗皇帝立朝也有好些年头了,到底养了一批怎样的官员出来,简直是连猪狗都不如!
当然,朝中也不全是胆小鬼。对于逃跑的意见,当朝宰相赵鼎坚决反对。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
唉,这个高宗皇帝,又换了一位宰相。
与其他官员的惊慌失措不同,赵鼎的意见有着大量的数据支持。
在当时,南宋朝廷东南地区有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三支大军。另加杨沂中神武中军等,兵力总计十五万人以上。
这样的兵力,比西部战场的吴玠,中部战场的岳飞多出了好几倍;既然吴玠和岳飞都能相继取得胜利,为何在东部的战场上还要不战而逃?
赵鼎无疑是个主战派。从他之前对岳飞的欣赏和支持就可以知道;赵鼎更是一个激进派,他还抛出了一个更辣的观点:让皇帝御架亲征。
宰相为百僚之首。一言而定九鼎。
而且,赵鼎的演说又是那么的慷慨激昂、撩动人心,不但把朝廷里的逃跑说法给否决了,还点燃了小皇帝那颗战斗的心。
小皇帝不小了,如今也已经三十多岁了,从吴玠和岳飞的奏报上看,女真人都是欺善怕恶之徒,当他们碰到强硬的对手,他们也会害怕,也会逃跑。
皇帝御架亲征,击溃强大的敌人,这是何等的荣誉。
皇帝也需要荣誉,也需要把自己的功劳载入史册,名垂千古,更何况是孔武有力,箭术超群的高宗皇帝!
于是乎,高宗皇帝脱口而出:““朕为二圣在远,生灵久罹涂炭,屈己求和,而虏复肆侵凌。朕当亲总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
皇帝金口玉言,这事就算定了下来,而下面要确定的是主帅的人选。
谁来担任主帅,这可是个头疼的问题。
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三位主将都有当主帅的资格,但是他们相互不服气,而这场战斗,很明显要三大集团军齐心协力,才有获胜的可能。
那么,谁才能有资格来指挥和调动这三位大帅?
想来想去,赵鼎向皇帝推荐了一位人选,他就是张浚。
虽然他是福田之役战败的主要负责人,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他曾经当过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三个人的领导。
在几年前的“苗、刘事变”中,正是张浚领头,率领和统筹群臣班师勤王;当其时,无论是刘光世、张俊、又或者是韩世忠,全部都奉张浚的军令行事。
因此,由张浚来当此战的主帅,起码在名义上能够服众。
这段时间张浚的日子并不好过。
福田战役的先赢后输,再加上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次战役的大胜,让吴玠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西北王,而张浚只好回京复命。
到了京城,张浚才发现,原先那些军头,包括韩世忠在内,都已经羽翼丰满,对自己甚为疏远。
没有了军头们的支持,张浚在皇帝面前连发言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自己居然获得宰相赵鼎的推荐,重新成为南宋朝廷在军事方面的第一人。
这实在是……
话还没说出来,我们的张浚大人已经热泪盈眶了。
既然是御架亲征,皇帝下旨,后宫家眷们从陆路到温州,再坐船去泉州避难;然后在前线的平江府修建一座行宫,他要在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而在行宫修建好之前,皇帝当然是在临安城的皇宫暂住。至于平江府的行宫何时才修建好,当然是皇帝说了算。
这样的安排。既表达了皇帝对作战的支持和皇帝本人的勇武,又能够让皇帝劳逸结合,安全舒适,得到皇帝的首肯。
谁能够想出如此心思慎密,百般周全的计划来?当然是女真人的好朋友,高宗皇帝的好同志………秦桧。
三十万金、齐联军整整齐齐、浩浩荡荡地向着淮南地区挺近。
一路上,金、齐联军势如破竹,楚州、和州等地的宋军纷纷弃城而逃。
接到张浚的军令。韩世忠很快就带领本部兵马过江,驻扬州城,厉兵秣马,准备与来犯的敌人厮杀。
按照赵鼎和张浚事前的布置,在淮南一带,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区域里,南宋将集结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三人共十五万以上的兵力。
为了让己方在人数上不吃亏。高宗皇帝甚至赵构甚至把自己的御林军班直,最亲信的私人将领杨沂中都派了过来。
可以说,这是自富平之战后,宋军集结兵力最多的一次。
但是,当金齐联军已经逼近,韩世忠还发现身边有任何一个友军出现!
刘光世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光荣传统。临战先退,远远地躲回到长江南岸,到南宋第二大城市………建康城里去享受快活人生;对于总部下达的军令,从来都不是他要考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