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2 / 2)

张俊并没有说不进军,而是给朝廷写了封信。向宰相赵鼎报告说,我要先到平江府去给皇帝打前站。然后过江抗敌。

张俊不但给朝廷写信,同时也向全军提出了抗战倡议,他说,躲有什么用呢,只有向前一步,才有生存的转机,我们要向前进,向前进。

张俊的行为,博得了全天下的一片喝彩:“张将军果然赤胆忠心!”

张俊说到做到,他很快就起兵,带着本部人马赶赴平江府,进展神速度。

然而,就在进城的一刹那,在万众瞩目之下,突然间意外发生了。

久经沙场,弓马娴熟的张将军突然间马失前蹄,摔了下来。当时场面惊悚、真实,摔得非常果断,让无数目击者为之震撼。

我们的张将军受伤了,伤情严重,甚至连毛笔都拿不起来,唯有找人给宰相赵鼎些了一封信,报告伤情,请求在平江府疗养。

这个张俊,果然是个妙人。

赵鼎也是个明白人,岂能被这些小伎俩所蒙骗。于是赵鼎便通过枢密院直接下命令,让他立即率军渡江,到长江北岸去打仗,尽一个军人的本分。

宰相言辞如刀,奈何将军脸皮似铁,张俊啥反应也没有。

伤情确实很严重,实在没办法领军打仗,不要说枢密院的命令,皇帝的圣旨都没用,要么你撤我职吧。

结果是,整个的淮南战场,只剩下了韩世忠的一支部队。

金、齐联军到了。

当然,第一波是前锋部队,主力部队还在后头;十几万人的一支大部队,单是粮食等辎重就足够拖上一段时间。

韩世忠是什么人?在岳飞崛起之前,是宋朝公认的第一猛人;无论是个人的武力,又或是带兵作战的能力,都是宋朝最顶尖的。

对上敌人的前锋营,韩世忠二话不说,直接带人冲锋。

那一天在江北的大仪镇一带,战火突然爆发,金、伪齐联军几乎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血肉横飞,等他们反应过来之后,韩家军的刀枪已经近在眉睫了。

这帮人只能够逃跑。

这样的事在鸦口桥、承信等地又发生了几次,金、伪齐联军的前锋部队一再被韩家军袭击,几乎全军覆灭。

虽然如此,等后面金、齐联军的大兵团接近后,韩世忠明智地选择了后撤。他渡江回北岸,在镇江府驻扎。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零一章四败兀术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对于韩世忠的撤兵避战,很难作出批评。

实际上,韩世忠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韩家军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渡过长江御敌的军队。

在没有援军,没有帮助的情况下,面对着金、齐联军的先头部队,毫不畏惧,几乎全歼了敌军的前锋营。

一直等到敌军的主力兵团到来,而自己的友军还无影无踪的情况下,韩家军方才收兵,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回了长江以南。

凭什么让韩世忠停驻在江北,孤军奋战?

这不是韩世忠有没有能力与金齐联军抗衡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公平的问题;万一韩世忠把自己的部队拼光了,孤身一人逃回江南,成了一个光棍司令,到了那时候,让我们的韩大帅情何以堪?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黄天荡一战,韩世忠统率孤军,在长江把完颜兀术压制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完颜兀术的十万金兵打得狼狈不堪,死伤惨重。

而最后的结果是,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被金兵南北两岸夹击,韩世忠的八千水军只剩下几百人。

要不是岳飞在湖南征四寇时故意相让,韩家军也没有那么快就恢复元气。

假如张俊的部队和刘光世的部队能够一同过江,与韩世忠并肩作战,韩世忠绝对不会后撤,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按照韩泼五的性格。肯定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

事实上。当刘光世畏缩不前,当张俊诈伤不出而没有受到高宗皇帝严厉制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韩世忠撤军的必然后果。

对于刘光世和张俊的不作为,高宗皇帝没意见吗?

当然有意见,只不过小皇帝隐约不发而已。

刘光世和张俊都是典型的军阀,手中的兵力就是他们的筹码。对于他们的不作为,高宗皇帝不但不敢过于斥责,甚至还要对他们做出安抚。以免他们造反。

就这样,南宋的三大集团军全部都集结在长江的南岸:刘光世驻扎在建康府,韩世忠驻守在镇江府,至于张俊,他牢牢地“防守”在平江府,忠实地、长时期地给皇帝打前站,做皇帝的贴心小棉袄。

虽然如此。在南宋朝廷中,依然有血性的官员站了出来………他就是庐州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抚使仇悆。

仇悆竟然准备拼死守卫庐州城。

当时淮西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逃回长江以南,而刘光世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的急件不绝于道,其内容无非是命令仇悆焚烧积聚,放弃庐州。

按照宋朝的官制,淮西安抚使归属于江东、淮西路宣抚司管制。也就是说,刘光世是仇悆的顶头上司。

换而言之,仇悆应该奉命行事,弃城撤退;而他的死守其实是在抗命。

对于仇悆的违命不遵,刘光世非常生气。派统制张琦带领几千兵士前来庐州,企图以武力劫持仇悆。胁迫胁迫他带头逃跑。

仇悆大怒,喝道:“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殉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

仇悆是当时庐州权力最大的官,他不但没有做出任何撤退逃跑的举动。而且“坚不为动,神色无少异”。

张琦顿时羞愧万分,他一个文官都不怕死,我们堂堂七尺男儿,武将出生,难道连个读书人都不如?算了,横竖是个死,不如留下来与敌人拼了。

就这样,仇悆的守军又多了几千兵马加入。

金兵的主力部队到了,很快就把庐州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是的,淮西地区有好几个大城池,完颜兀术必须要分兵去占领,间接减轻了仇悆和庐州城的负担。

然而,作为如今淮西地区唯一一个坚持抵抗的守官,仇悆要面对的敌军数量是最多的;数不清的营寨驻扎在庐州城的周边,把城池包裹起来。

金、齐两国联军的士兵蜂拥而出,组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庐州城在这片大海之中,俨然成了一座孤岛,被狂风暴浪不断侵蚀…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仇悆还是坚守了两个多月。

靠的是什么?

勇气、舍生忘死,如此而已!

临安府皇帝行宫,高宗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脸上一阵阵的发烫。

高宗皇帝没有发烧,只是被打脸而已。

好不容易等到皇帝有勇气去抵挡金兵,而手下的三支集团军居然当众拆自己的台,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真想不到,花费了如此巨大的粮饷,居然养了这么一些窝囊废。

皇帝的情绪已经充分表达在他红彤彤的脸上,朝堂之下,一片寂静,没有人愿意在这种时刻去招惹皇帝。

这个时候,值班太监突然送过来一份加急奏章。

高宗皇帝打开一看,原来是李纲给朝廷的奏报,上面的说法大有新意:“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陛下倘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捣颍昌以临畿甸,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上策也”

李纲的意思是,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是宋朝有危险,实际上伪齐的风险更大。假如让岳飞突然袭击开封府,将会有巨大的收获。

一旦岳飞能够攻陷汴梁城,断了伪齐大军的后路,非但可以逼迫金、齐联军马上退兵,还能给伪齐予沉重的打击。

即便岳飞攻打开封府不下。这起码是个围魏救赵之计,依然可以迫使金、齐联军尽快退兵。得以保全两淮地区的安全。

李纲的分析意见,得到了以张浚为首的大部分官员的认同,其中以参知政事沈与求的分析最为简单明了:“诸将之兵,分屯江岸,而敌骑逡巡淮甸之间,恐久或生变。当遣岳飞自上流取间道,乘虚击之,敌骑必有反顾之患。”

于是乎。高宗皇帝顺应群臣?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