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南唐国主李煜卑躬屈膝,刻意讨好也未能逃脱亡国的下场。李煜被俘带到开封之后,唯一心爱的女人小周后还要经常应召被宋太宗强奸,由几个宫女抱住手脚动弹不得,任由肆虐。
这段丑事还被宫中画师画了下来,简直是无耻之尤。
即便如此,李煜最后也未能逃脱一死,被宋太宗用酒毒杀,死状甚惨。
宋太宗干的好事全都报应到他的子孙身上了,区别只是范围更广,程度更烈,下场更惨而已。我淫人妻,人淫我妻,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虽说用因果报应来解释比较庸俗,但是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抛却祖宗干的好事不算,宋徽宗本人也不会招致丝毫同情。
太平盛世一味享乐,任用权臣佞幸小人,采办花石纲,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本来就不是治国的材料,还要死死抓住权力不放,面对外寇入侵,进退失据,禅位给儿子以后仓惶逃窜,局势稍微好转之后又顿生悔意,总想着要如何把权力从儿子手中重新要回来。
平时贵为九五之尊,颐指气使。一旦遇到金人兵临城下,又一味忍气吞声,以求自保,落得个如此下场,也算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不断,但是往往在最后关头还有点血性,令人有些敬意。比较之下,朱由检煤山自缢,何其悲壮;蒋中正焦土抗战,何其惨烈。
象徽宗赵佶这种平时色厉内荏,欺压百姓,对外毫无血性,唾面自干的皇帝,如此收场也算是老天有眼了。
在公元一一三五年这一个重要的年份里,南宋朝廷也发生了很多事情,虽然缺少了大金国的那股血腥味,但是从重要性而言,却毫不逊色。
先是高宗皇帝把朝廷的重要官员以及一些有名望的读书人都号召起来,共同来参与和讨论以后的国策走向。
如何对待女真金国,如何对待伪齐的刘豫?
是战,是和,何时决战,怎样求和?
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其他的被俘人员该怎样处理?等等。
这些重大的事情都需要从长计议。尤其难得的是,这时外敌撤退,内匪剿平,是时候说一说了。
当然,参加讨论的人员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南宋朝国内现任的和曾任宰执的官员作为这次研讨的主要人物。
这里面包括了正在当朝得令的赵鼎、张浚,前度刘郎的朱胜非、吕颐浩。初露锋芒的秦桧,已经被高宗皇帝抛弃的汪伯彦、黄潜善,让高宗皇帝如芒在背的李纲,以及籍籍无名的李邴等人。
这时候的高宗皇帝,还颇有一点民主的风范。
这场讨论办声势浩大。实际上却是费时失事,没有一点效果。
每个参与讨论的大人都很坚持自己的原先立场,没有一丝退缩和妥协,所说的话无非都是之前自己所不断强调的那些而已。
李纲还是坚持直捣黄龙府,迎接两位皇帝回国;而秦桧还是坚持与金国和谈,实施南人治南。北人归北。
真正有意义的是另一件事。现年二十九岁的高宗皇帝给自己的养子赵瑗修了一座学堂,小孩子要上学读书,学做一个合格的皇太子了。
赵瑗这个孩子已经出现在公众眼中三年了。之所以会出现,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谣言和坊间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的两条传说分别是由宋朝驻金国的大使从遥远的北方带回来,以及高宗皇帝某天夜里突然惊醒,金口玉言所陈述的。
大使的版本是这样的:这位大使先生在回国之后。居然声称他金国看见到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这让南宋满朝文武大臣为之震惊!
战无不胜,神武英明的太祖赵匡胤,这在孱弱的宋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传说,一个永恒的猜想:如果他老人家不是突然死亡的话,如果宋朝还是由他的直系血脉来继承的话,还会有如今的狼狈颓唐吗?。
大使先生咳嗽了一下,说刚才的话没说完。他的意思是,他发现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样子和赵匡胤长得一模一样。
这又让南宋迅速形成了另一个论调,认为赵匡胤独力建国,子孙后代却零落贫寒,别说皇帝,连一般的爵位都没有,所以他要报复。
于是宋太祖他老人家一气之下就投生到金国去,化身为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来百般凌虐当年那个混账二弟的后代!
这个传说很有市场,甚至朝廷大部分的官员都笃信此事。或者以此事来作为自己不抵抗的籍口。
这个传说对于宋朝政府的打击是巨大的。
都是你们老赵家的事情,管我们这些外人何干?
传说之中,连老帅宗泽这等忠勇之士,在与金兵交手之前,都要去崔君府的庙里磕头请求饶恕。为的就是请求宋太祖的原谅。
这种现象,到了南宋朝的时候是愈演愈烈。
对于这种情况,高宗皇帝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高宗皇帝突然出啦宣布,说他在梦中与太祖他老人家相遇了。
高宗皇帝还说,在那天梦里,太祖突然出现,把他瞬间拉回到一百五十余年前那座风雪中的万岁殿。
在那里,高宗亲眼目睹了“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全过程。
之后宋太祖便对高宗皇帝说道:“如果想让宋朝的国祚再续接绵长,就必须要由我的子孙来重新继承皇位。”
为什么高宗皇帝会出来做这样的声明?
一句话,合法性。
可怜的高宗皇帝,大半辈子都在被“合法性”这三个字所困扰。
太祖皇帝的说话最有权威,这事儿就这样定下来了。
南宋政府在江南召集所有太祖系子孙,进行海选。结果发现一百五十余年间太祖系的子孙开花散叶,人还真的不少。
符合条件的,也就是太祖七世孙,“伯”字辈的孩子有一千多人,精中选优,最后确定在一胖一瘦两个孩子身上。
胖的孩子叫赵伯浩,瘦的叫赵伯琮。
以身体强度论,自然是胖些的孩子前途好,赵构选择了伯浩,命人给了伯琮三百两银子,准备遣返回家。
伯琮走到了殿门口,后面的高宗皇帝又犹豫了。他让两个孩子再一次并列站在他面前,他要重选。
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决定性作用居然会是一只猫。
PS:谢谢嫣然一笑无间大大的评价票,靓女007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一十二章:秦桧的宦海浮沉(一)
就在高宗皇帝要决定下一任皇位继承人的关键时刻,两位候选人的PK台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猫。
对于这只突如其来的猫,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描述:比如这只猫究竟是野猫还是在皇宫中养的家猫,又比如为什么这只猫会在此时出现,等等。
这只猫在两个孩子身边经过,瘦小的赵伯琮恍如不见,安静如常。而小胖子赵伯浩却突然飞起一脚,决定和猫儿玩一会儿。
就这样,小胖子赵伯浩把到手的皇储之位给玩丢了。
高宗皇帝瞬间认定他不合格,不分场合不会克制没有教养,这样的本性长大了也不会是个优秀的上位者。
这场海选的结果是,瘦小的赵伯琮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得了唯一一个留在临安皇宫的机会。
这时候,赵伯琮只有六岁。
但是,区区一场海选的胜利并不能确保赵伯琮一定能继承高宗皇帝的大位。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历时大半年之后,由高宗皇帝亲自主持的这场国策辩论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这次的大辩论当中,主战派们大获全胜。
主战派获胜的原因的很简单………战功。
从绍兴三年开始,南宋朝官兵与金兵交战的成绩,已经从一面倒的失败逐渐变成了互有胜负;从绍兴四年前,以吴玠所率领的西北军和岳飞所统领的岳家军为代表,开始在战争中对金兵占据上风。
有了这些成绩,再加上极力主战的右宰相张浚的雄辩滔滔,让高宗皇帝也是有所触动。下旨让张浚准备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