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1 / 2)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利益平衡。

在完颜粘罕、完颜兀术和完颜宗辅这些强悍的兄弟们谁也压不住谁的情况下,无依无靠而且孤苦伶仃的完颜亶就捡了天底下最大的一个便宜。

这个时候,谁都以为金国不会有什么变法。

因为新上任的小皇帝才十五岁。什么都不懂,国家的大权依旧被完颜粘罕和完颜兀术等几兄弟把持着,而且这些人正当盛年,身体好着呢。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金国的小皇帝登基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金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小皇帝完颜亶的行动迅速而且有力。

他上台之后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了大金国已经沿用多年的勃极烈制度,改为实施与宋朝类似的“三省制”。

这个变化在纯技术角度去看,是非常正确与积极的。

勃极烈制,实际上是个权力集中小组,全国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都勃极烈(皇帝)、谙班勃极烈(皇储)、国论勃极烈(国相)、阿买勃极烈(国相助手)等一小撮人的手里。

女真人刚兴起这么干还成,完颜阿骨打还活着时这样干也成,因为他有着神一样的地位,没有任何人敢违抗他的任何言行。

但是这种制度在灭辽之后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庞大的国土、臃肿的机构、各种事情纷繁复杂,靠这几个人累死都处理不完。

事实让女真人妥协,就算他们再仇恨契丹人,再瞧不起汉人,也只得推行起了“南面官”制度………也就是汉人治汉,辽人治辽。

金国小皇帝所推行的三省制,是用中书、门下、尚书三个部门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衔,管理具体办事的六部。

这么看纯粹是宋朝模式嘛,不,金国的理解不是这样的,他们坚称这是汉制不假,可源头是唐朝,和宋朝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如此解释好象也有他们的道理。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抛开表面看实际,这是一场有针对性的阴谋。

重组架构,说白了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皇帝要把全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乎,小皇帝完颜亶把大殿下完颜粘罕从云中地区召来,微笑着问了一句:“请问您老人家想在新机构里担任最高职务吗?”

完颜粘罕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心里暗道:“不错,这个小侄子懂得敬老。”

就这样,这位后世公论的女真建国第一功臣的完颜粘罕殿下,当上了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成为新机构的国相。

作为交换,他的军职被免除,办公地点从遥远的云中挪到了皇宫隔壁。

完颜粘罕虽然为人横蛮粗暴,却也不失精明,对于小皇帝完颜亶突如其来的这些安排,很快就醒悟了过来。

原来这小孩不怀好意,竟然要打我手中军权的主意。

作为金国最牛的一个大佬,完颜粘罕的反击非常直接、有力、而且凌厉。

天会十三年五月,完颜阿骨打的第三个儿子完颜宗辅突然暴毙,死因不明,享年三十九岁;而这个时候,距离完颜亶登上皇位才刚刚满四个月。

完颜宗辅,后来改名为完颜宗尧,另外还有一个女真名字叫讹里朵。

《金史》里记载:完颜宗尧样貌魁伟尊严,性格宽恕、喜好施惠、崇尚诚实。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征伐四方,其他儿子皆总戎旅,唯独只有他留在在父亲的身边,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相对于阿骨打的其他几个儿子,完颜宗辅的军功并不算突出,但声名却相当的显赫,原因就在于他的计谋。

而在这次金国皇位的夺嫡大战中,三太子完颜宗辅出人意料地推出了完颜亶这个小孤儿,剑出偏锋,反而赢得了胜利。

本来这是一个多方面妥协的结果,可惜的是,完颜宗辅太心急了,着急于把金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又或者是,完颜宗辅完全低估了其他兄弟们的反击力度。

完颜粘罕杀死了完颜宗辅以后,还不满足,于是他又安排了第二件事情,帮小皇帝完颜亶立了一位皇后。

天会十三年六月,完颜粘罕让小皇帝完颜亶召女真族婆卢火部人裴满氏入宫,天眷元年四月受封为贵妃,同年十二月立为皇后。

与此同时,完颜粘罕还任命人裴满氏的父亲裴满忽达拜为太尉,赠其曾祖裴满斜也为司空,祖父裴满鹘沙为司徒。

而裴满氏皇后也不负完颜粘罕所托,在金国的几个大佬相继去世之后,继续把持朝政,不让完颜亶主事。

这件事情,让完颜亶痛苦一生。

而到了最后,完颜亶变得喜怒无常、荒于酒色、嗜杀成性,使他众叛亲离,终于在皇统九年十二月丁巳日,被太祖孙、完颜宗干第二子完颜亮、驸马唐括辩,寝殿小底大兴国等合谋将熙宗刺死。

熙宗被杀后,完颜亮自立为帝,降封熙宗为“东昏王”,并将他的尸体葬在了皇后裴满氏的墓中。

可怜的完颜亶,身为大金国的皇帝,不但生前郁郁不得志,连死后还要恶妻的继续折磨。

PS: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大寒尖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一十一章:又见因果

金国的内乱马上引起了周边地区的反应。

天会十三年冬,在金国北方的蒙古族人突然起兵反叛,攻打金国。

在大辽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里,蒙古人虽然名义上是契丹人的藩臣,却一直都是辽国在北方的主要边患。

契丹人经常进入宋地抢汉人,而蒙古人则屡屡闯进辽地抢契丹人,这种情况构成了一幅有趣的画面。

只不过,这时候的蒙古人分散成很多个部落,没能凝聚起族群的力量,所以只能占些小便宜,没能对辽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在金国灭掉辽国的同时,也接收了来自北方彪悍的蒙古族各部落的边患。

金国灭辽的时候,曾经向蒙古人借兵,并向蒙古人承诺了种种的好处。

只不过,在女真人胜利之后,并没有兑现与蒙古人的“元约”,从而埋下了女真族人和蒙古族人矛盾的种子。

如今大金国内乱,蒙古人闻讯出兵,掀起了蒙古和女真两族交战的开端。

虽然这次蒙古人的出兵以失败告终,但是,星星之火已经点起,随时可以都可以发展成为燎原的态势。

在天会十三年,还有一件小事发生了,这件事情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任何的回响。

但是,这件事情确实南宋汉人的一个耻辱。

太上皇帝徽宗天子死了。

老皇帝发烧兼咽喉肿痛,没有药吃,只好私下服用当地的草头方子。

这些草头方子可能对当地的百姓有效,但是老皇帝身娇肉贵,抗不住药性。就这样死了。

本来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路,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问题是,那些可恶的女真人居然将徽宗的尸体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

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而且用这种灯油点的灯特别光亮。

《宣和遗事》记载道:宋绍兴五年,经夏及冬,上皇疾甚,不食旬日。不复有药。彼中疾着,止取茶肭子啖,即愈。帝亦进上皇啖,味苦,及下咽喉,辄成疮疾满腹。帝自土坑中倾视上皇,则僵踞死矣。帝呜咽,不胜其恸。阿计替勉帝,可就此埋藏。问其俗,乃云,无埋瘗之地,死者必以火焚尸。及半,以杖击之,投州石中……随即护人已白宫中,乃引彼土五七人,径入坑中,以木共贯上皇而去。帝号泣从之,直至一石坑前,架尸于其旁,用茶肭及野蔓焚之。焦烂及半,复以水灭。以木杖贯其尸,曳弃坑中。

纵观起来,徽宗赵佶可算是中国皇帝中下场最惨的一个。

国破家亡,皇亲贵戚任人凌辱,妻子女儿被人淫遍。临死之前是什么心情,实在难以想象。

最难过的是,死后还要按照金人的习惯,搞个什么火葬不是火葬,土葬不是土葬的玩意儿,尸体烧到一半还要用木棍打烂再埋,不知道算是什么讲究。

依照汉人的习惯,这样做和死后鞭尸有什么区别?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宋徽宗之死也算是不冤。

他的祖宗就是靠搞兵变,欺负柴家孤儿寡母篡夺的皇位。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