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心路弯弯 > 第11部分

第11部分(2 / 2)

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那就是在散年福礼时,家庭每个成员都要用手抓福礼上的肉吃,谁吃得好、吃得快,据说第二年谁的福运就会好些。我想,这只是一种心愿吧!

如今,我们兄弟之间亦是聚少离多,天各一方。自父亲走后,我把母亲接到了身边,一直随我一起生活。哥哥、姐姐们也只是在工作之余,抽时间来看望她老人家了。只是在父亲刚走的那两年,为了慰藉母亲,他们都来我家团聚了一两次外,就再没一大家子人在一起闹热热的过个年了。

后屋楼下客厅里的布置和老家堂间的布置是一样的,香案上有福、禄、寿三星菩萨以及财神菩萨和普渡众生的南海观世音菩萨。香案上方的中堂是一张大型的毛泽东主席肖像。

父亲的像片请下来后,我把像片在香案上放好,便开始起福礼了。儿子己洗好了脸,上好了香,泡好了香茶,和女婿一起分别去门店和院门前放鞭炮了。儿子的女友小桐早己摆弄好DV机在迫不及待想要开拍了。

我起了福礼,就放在香案前上供了。等到鞭炮响过之后,我开始散福礼,要孩子们都过来抓着吃。女婿和小桐是第一次来家过年,没见过这阵式,还不好意思。大家便都笑着说,这是风俗,这是风俗,吃是一定要吃的。听了大家的解释,他们便也欢快的用手抓过去吃了起来。

散过了福礼,儿子己盛了满满三碗饭,又盛了满满三碗从福礼上散下来的大块肉,端在香案上,再次的上供。孩子们两对四口人,便齐齐地向祖宗叩拜,我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心里一阵轻松和舒畅。孩子们大了,我也该歇歇啦。

母亲眯缝着本来就很小的眼晴,赞许的说道,好、好、好,要是你爷爷还健在,看到你们这样,不定有多高兴呢。

祭拜了之后,便开始吃年夜饭了。孩子们纷纷举起酒杯敬母亲和我与妻子的酒。年轻人的嘴就是甜,祝福的话语把母亲和我们说得心里甜透了,就是一天忙到晚不动筷子也心甘情愿。我们一家子都乐得合不拢嘴,别提有多欢畅了。感谢DV机把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今年家里添了人口,我亦是十分的欢喜。吃过年饭后,我让孩子们搬出我买好的几筒大礼花让在家门前燃放。那礼花真漂亮,在夜空里炸响,漫洒出五光十色的焰火,真是吸引眼球。母亲在小桐的搀扶下,迈着颤微微的步子也看来了,脸上满是欢喜的表情。孩子们纷纷用DV和手机拍摄那美丽的画面,看到他们那快乐的样子,我心中一阵无边的畅意,一种幸福浸透了眼角眉梢……

是啊,新年新春!我们仿佛己看到灿烂与美好在向我们轻轻地把手招招。

父 亲

父亲名用旭,号礼生。父亲他走了,走了整整十五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是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会看见母亲那泪眼模糊的双眼和听到母亲一边用手抚摸着父亲的照片一边喃喃地念叨说:“老倌哪,你在那边过得还可以么?谁做给你吃呀?你总是不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话语时,我的心便阵阵绞痛。

母亲己经八十六岁高龄了。早年相伴父亲,为了谋生,足迹踏遍了赣东北的山山水水。父亲的离去,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母亲常说,我和你们父亲磕磕碰碰了一世,争吵了一辈子,如今听不倒他的声音,我便不习惯。我情愿他在和我吵,和我闹哩。我死了,你们记着把我和他合葬,我还要和他争、和他吵哇。

每到这时,我们便知道,母亲是在惦着父亲,因为父亲生前除了没日没夜的劳作之外,就是不会照顾自已的身体。

由于家境艰难,父亲九岁那年便去到景德镇入瓷窑学徒。每天挑水和瓷泥,即便是寒冬腊月也是赤脚踩泥。父亲曾告诉我,有一年,双脚都冻烂了,还要用白布把脚包起来继续踩,那个痛哟……可为了生存,咬破嘴唇也得坚持。要不然你白辛苦一天,老板罚你不能吃饭呀。

父亲十二岁那年,我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在家里帮着比他大四岁的大伯草草地安葬了父母,便独自出外谋生。在鄱阳谢家滩,一个开饮食、糕饼店的好心人收下了这个徒弟。从此,父亲通过刻苦学习,终于学会了一身糕点和饮食制作的技术。

三年后,父亲挑着师傅赠送的一付做饮食的烟火担子,开始了他赶场、赶集讨生活的艰难里程。

从此,在家乡芗溪到鄱阳和至德这三县方园百里的田间小路、山道上,村口、街头便多了一道肩挑烟火担讨生活的忙碌身影。炸油条、炖粉面,做馒头、蒸包子,布篷一搭,便是他的店、他的家。戏台前,庙会间,天当被地当床,随处都是家。家的真正概念是什么,似乎他已感觉不出来。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又是多么的渴望有个家啊!

二十八岁那年,终于有了个家。在老家村前的磨房里,一床盖不住两人的破棉被和那付一肩挑的烟火担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两个相依为命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便是他们所谓的家。打这开始,无论风里雨里,山间地头,案前灶后多了一个身影。他们相濡以沫,艰苦走过自己的人生。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了,共产党、毛主席给劳苦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父亲从此有了大显身手的新天。

解放后,父亲回到了家乡。积极投身到创办互助组,互助队的行动之中,积极响应党中央走合作化的道路的伟大号召。他与一些手工业者一起共同创办了都昌县南峰合作商店。为我县的社会合作事业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一九七三年,父亲从合作商店退休了。可他闲不住,耐不住领导几句掏心的话语,父亲被单位留用了,而且一干就是十五年。我说父亲,政策怎么对你就不同呢,你怎么退休比别人晚了十五年?父亲说:闲着也是闲着,在单位帮着也好,人过得充实些。是啊,父亲平时也没什么爱好,有的只是翻翻书,下下象棋。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要我诵读昔时贤文和一些唐诗宋词什么的。他说他就是没上过学,希望子女多读书,他认得的几个字是在扫盲班上学会的。他还说,读通了贤文,你就会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昔时贤文,诲语谆谆。聚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是啊,朴实的语言,内涵深遂的文字,如今读来亦不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父亲做人,平凡而稳健踏实的一生,跟他学的那些前贤古训有关吧?以至于直接影响到我这一代人。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一种精神传统。

我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几乎与父亲同出一辙。我给女儿取名清,希望她一生清白;给儿取名亮,寄望他一身亮堂,刚正。这就是父子间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一九九二年的秋天,父亲终因年事己高,加上病入膏肓,经多方医治无效而去了。享年八十高龄。

父亲虽然走了,可他诚实的品格、刻苦的作风、奋斗的精神、待人的赤诚,永远是我们家人继承和学习的传统、榜样。

父亲,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照顾好母亲大人,会如你?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